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江蘇省 >

宿遷意外發現碎陶片 江蘇文明史提前1500年(圖)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04: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梅花鎮順山集挖掘現場。甘恢元 攝

  經過3年艱苦的考古工作,昨天,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在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順山集考古現場向記者透露,此地發現了江蘇境內新石器時期最早的人類遺址,距今已有8000年。這一發現將江蘇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

  意外發現,將江蘇文明史提前1500年

  2008年夏,泗洪縣博物館館長江楓接到報告,稱梅花鎮順山集村民在一個小山包上挖沙時,發現地下3米多處有大量碎陶片。很快,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被請到當地,一個不起眼的陶支座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陶支座,表明遺址的年代至少在6500年以前。長達3年的考古工作證實了這個推測。方圓幾十平方公里內,共發現20個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均在4000年以前,順山集和韓井兩地的遺址則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將江蘇文明史向前推了1500年。如果説當時中國文明仍在蹣跚學步,那麼順山集遺址就好比江蘇史前文明的“搖籃”,並且為後來的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找到了部分源頭。更重要的是,淮河下游的新石器時代一直是中國史前文化研究的空白,而泗洪的發現表明這裡的史前文明綿延不絕,各地文化類型在此融匯交流,中國史前文明的譜係因此變得更加完整和豐富。

  中華第一灶,折射失落文明的獨特個性

  在順山集遺址,考古隊共取回2000多麻袋陶片,可是要拼接起這些文明的碎片則極為艱難。到目前為止,修復成功的器物只有40余件,但足以呈現出一個失落文明的獨特氣質。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種夾砂陶釜,形狀與現代軍隊的鋼盔極為相似。更令人驚喜的是,考古隊員還發現了中國迄今為止最早的陶灶,高約10厘米,呈方形,按年代計算,這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灶”。在為稻類食物脫殼時,其他同期文明使用的是長條形的磨盆和磨棒,而順山集人則使用圓形的磨盆和磨球。這些都表明,這裡曾活躍著一個既與其他文明密切溝通、又保持著鮮明特點的遠古文明。

  千米環壕,工程難度不亞於南京明城墻

  環壕是遺址周邊的深溝,順山集遺址發現了長達千米的環壕,深度在1.5-3米之間,寬度在6-24米之間。“按照8000年前的生産力水平,這1000米環壕的工程量,不亞於明代在南京建明城墻。”林留根告訴記者,“這是整個淮河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15萬平方米的遺址,有一半處於環壕的包圍和保護中。”

  從年代上分析,這個環壕使用了大約1000年,大概7000年前被廢棄,在此後相當長時間裏,沒有人在此生活、居住。這裡的人們去了哪?是因為自然災害被迫遷徙,還是在部落衝突中被消滅或擄走?考古提出了問題,但它不一定能給我們答案。

  原始藝術,先民追求“美”的生活

  通過出土文物,考古人員大致還原了七八千年前先民們的生活狀態:那時還處於母系社會,女性是部落的領導者。雖然當時技術還很落後,但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無論方圓,均形狀規則,線條優美,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雖然生活艱辛,但先民們已開始追求更精緻的生活。因為幾千年來的水土流失,這片遺址就淺淺地藏在地下二三十厘米處,農民的深耕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為保護順山集遺址,泗洪縣和梅花鎮政府今年5月劃定了20萬平方米的保護區,禁止深耕、栽樹,並將一座規劃中的大壩重新選址。如今,這處遺址已破格晉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宿遷
  • 碎陶片
  • 江蘇文明史
  • 提前1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