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西藏自治區 >

生死線上創六年“零亡人”奇跡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4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之際,一部展示川藏兵站部官兵風貌的獻禮片《奇路軍魂》,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20世紀50年代,10萬築路大軍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川藏兵站部官兵奉命“駕長車”闖關克險,在“生死線”上一次次出色完成國防運輸任務,與十八軍一道打通川藏線的同時,打造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奇路鐵軍”。

  進入21世紀,這支“奇路勁旅”續寫輝煌,年年出色完成進藏運輸和多樣化軍事任務,創造了進藏運輸連續6年“零亡人”的奇跡。

過去每跑一趟高原都有官兵犧牲

  據有關部門統計,川藏兵站部建部57年來,先後有658名官兵長眠于千里川藏線,平均每年有12名同志獻出寶貴生命,每3公里埋下一具忠骨。

  過去,汽車部隊執行進藏運輸任務,一趟高原跑下來,少説也要犧牲兩三人,多則七八人,最多的一次犧牲了17人。

  久而久之,官兵們形成了安全認識上的誤區:上線執行運輸任務,死人是正常的,不死人反而是不正常的。

  “犧牲不可避免”的觀念,在一些官兵,甚至一些領導幹部頭腦中根深蒂固。以至於2002年初,時任川藏兵站部部長張全林提出“零亡人”目標時,不少人難以接受,認為是“天方夜譚”。

  這讓兵站部黨委“一班人”認識到,觀念滯後是最大的落後,觀念轉型是根本的轉型。緊接著,一場“零亡人”的“思維革命”,迅速席捲千里川藏線。從那時起,兵站部開始步入用科學理念指引安全發展的軌道,“零亡人”成為部隊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標。

  2002年,兵站部首次實現“零亡人”。張全林説,成績來之不易,信息化平臺這個安全發展的“新引擎”功不可沒。

  2001年4月下旬,執行運輸任務的車隊返至海通溝,突遇大塌方,2000余名官兵和上千台車輛在此受阻。一天一夜杳無音信,兵站部領導萬分焦急,命令附近海通兵站官兵前去尋找接應。

  到了塌方現場,他們一籌莫展,無奈只好返回到20公里外的芒康縣城,用當地縣政府唯一一部衛星電話,終於斷斷續續聯絡上了車隊。

  此事深深刺痛了兵站部黨委“一班人”的心,他們痛下決心:必須儘快解決“動中通”難題。

  打造信息化川藏線,提高安全運輸保障高效能。從那時起,他們確立以公路運輸機動指揮控制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思路,多方籌資數百萬元經費,與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聯合攻關,研發了由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指揮控制主機、衛星接力站、指揮控制終端及有線、無線通信鏈路組成的集信息採集、遠程監控、野戰指揮于一體的“軍交運輸指揮自動化系統”,為汽車部隊統一購配大功率車載電臺、車載對講機,為每台車安裝無線接收器,使指揮管理網絡連接到單兵單車,徹底解決了“動中通”這一歷史性難題。

  如今,隨著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啟動,散佈在千里川藏線上的千台車輛,不管山多高,氣候多惡劣,距離有多遠,只需將車隊編號輸入計算機,就能實施不間斷、全天候、遠距離實時指揮監控。一旦有緊急情況,隨時能發現和處置險情。2009年秋,一支車隊在二郎山突遇大型泥石流,帶隊幹部迅速用車載電臺通報情況,組織部隊成功規避泥石流給人、車帶來的巨大損失。

  與“動中通”難題同時解決的還有影響制約安全發展的另一“瓶頸”——車輛途中搶修維護。

  從2001年開始,他們研製出車輛裝備維修遠程會診系統,建成了全軍一流的“車輛檢修系統”。依靠這套系統,使川藏線汽車部隊實現了車況監測自動化、車輛維修精確化、車輛遠程實時會診,成倍提高了車輛維修效率。

  登高望遠。近年來,他們籌資1000多萬元,利用北斗衛星,成功研發了“上與軍區、總部相聯,橫向與戰區聯勤分部相通,下與汽車團、兵站、倉庫、醫院相接”的川藏公路軍事運輸指揮自動化系統,在千里川藏線建成集無線、光纖和衛星通信“三位一體”的“信息高速公路”。

“多拉好跑”圓滿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

  更好地保證官兵生命安全,更快地提升部隊戰鬥力,一直是川藏兵站部歷屆黨委班子面對的一道難題。5年前,兵站部領導深入部隊調研,提出對進藏運輸實行實戰化組織、鐵路式運行、航空式管理的新思路。

  一些人提出:“傳統運輸組織方式沿用了幾十年,這樣改,是不是太冒險?”

  面對質疑,兵站部黨委態度堅決:穿著新鞋,不能走老路。戰鬥力生成模式已經轉型,運輸保障模式也要適應轉型需要。加快運輸保障模式轉型,思想轉型是關鍵,否則,進藏運輸保障能力就難以提升。

  川藏兵站部在反復調研論證後,從進藏運輸實際出發,針對動、散、險條件下運輸特點,探索出以實戰化組織、規範化管理、信息化指揮為主要內容的進藏運輸新模式。

  他們打破汽車團“各自為戰”的無序管理狀態,實行兵站部“統抓統管”的有序組織方式。每趟運輸任務,按照組織指揮打仗的方式進行,從戰備轉級、運輸準備到完成任務,每個環節都嚴格按照作戰程序實施。

  同時,他們摒棄“多拉快跑”盲目追求運輸量不重安全的錯誤做法,推行“多拉好跑”目標責任管理機制。制定規章制度,使進藏運輸步入正規化管理的良性循環軌道。

  如今,新的進藏運輸組織模式,深得兵站部官兵認同,已固化為行為習慣,為出色完成進藏運輸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6年,川藏兵站部執行搶險救災、國際維和、搶運紅磚、運送帳篷等多樣化軍事保障任務10余次,部隊累計出車3萬餘臺次,運送各類物資28萬餘噸,行駛2.3億多車公里,創造了進藏運輸連續6年“零亡人”奇跡。

在千里川藏線上為黨和人民軍隊樹豐碑

  川藏公路既是國防運輸線,也是展示黨和人民軍隊形象的“政治線”。川藏兵站部的官兵常年戰鬥在高原藏區,他們時刻告誡自己:我們代表著黨和人民軍隊的形象。

  川藏兵站部有幾件“寶”:《群眾紀律十不準》、《藏族民情風俗常識》、《民族宗教政策100問》等,官兵們人手一冊,隨身攜帶,人人恪守,贏得了藏族群眾的真心愛戴。

  川藏公路沿線居住著30余萬名群眾,藏族人口較集中。針對藏區群眾盼教師、盼醫生、盼致富的願望,兵站部黨委在公路沿線開展以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為內容的愛民助民活動,深受群眾歡迎。

  米堆冰川旁的中壩村是個貧困山村,村裏雖有800多畝山地,卻因缺人才、缺技術、缺市場,創收無門,致富無路。中壩兵站站長黃傑認為,送錢送物不如送科技、育人才,要改變中壩村的落後面貌,關鍵要增強村民創收致富的“造血功能”。

  兵站的官兵針對村民不善於種菜養豬的實際,帶著村民參觀了部隊的地下蔬菜溫室、保溫豬圈,給村民們極大啟發。隨後,他們幫助村裏建起了3個地下蔬菜溫室大棚,種植了10多個品種的良種蔬菜。為讓更多的藏族群眾掌握種養技術,兵站還辦起了“光明夜校”,定期舉辦種植、養殖、駕駛、醫療、農機維修等培訓班,為中壩村培養了一大批技術能手,村裏涌現出一批致富&&人。

  中壩兵站是川藏公路沿線數十個兵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沿線兵站把多年來試驗探索的高原蔬菜栽培和果樹嫁接等科學種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駐地藏族群眾,還將試種成功的20余個科技含量較高的蔬菜新品種送給了農牧民。在官兵們的幫助下,很多藏族群眾脫貧致富,邁向小康。川藏兵站部的官兵們用行動在千里川藏線上為黨和人民軍隊樹起了一座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