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香港回歸:百年分離 一朝回歸祖國懷抱(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18: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27日,光輝歷程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九十週年美術作品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油畫《香港回歸》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CFP供圖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孫璇

  1997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76歲生日。這一天,還有更深的一層意義———歷經百年分離後,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東方之珠”香港,以其天然深水港的優勢和金融中心的定位,成為著名國際大都會。然而在1997年以前的一百多年裏,她卻因清政府腐朽統治而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與祖國母親咫尺天涯的遊子。這一天,她回來了。

  如今,“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實行14年,實踐證明,它保證了香港的繁榮和穩定。1999年,澳門也回歸祖國。鄧小平同志的“一國兩制”方針,已經接受了兩次實踐的考驗。

  【生日那天】

  時間:1997年7月1日

  事件: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正式施行。

  時間:2007年7月1日

  事件:香港主權移交十週年

  香港維多利亞港舉行的“幻彩咏香江”煙花匯演,43棟樓參加盛會,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同日,深圳灣口岸和港深西部通道一同啟用。

  【歷史回放】

  講述人

  陳麗君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

  毛澤東:暫不收回香港

  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初是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但因為種種原因,該政策在香港和澳門問題率先發揮了作用。

  當年晚清政府先後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先後把港島和九龍割讓出去,又把新界租給了英國,租期99年,在1997年到期。

  陳麗君説,1949年中國內地解放時,本可以收復香港。當時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但當時部隊到深圳時,毛主席説,暫時不要收回香港。

  陳麗君説,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毛主席當時考慮,我國要盡可能地團結大多數國家,以打擊主要的敵人。事實上,英國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另外,新中國百廢待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挾聯合國對中國進行封鎖,國內戰略物資緊缺,只能通過香港購買,充分發揮其窗口的作用。到改革開放時期,香港更是成為橋梁、窗口。

  鄧小平:主權不容商量

  儘管英國人管治下的香港對新中國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祖國的統一大業向前推進,收回香港被提上議事日程。

  陳麗君説,真正的談判過程很曲折。中英雙方就香港應由誰來管治、怎樣管治等問題上存在分歧。英方認為,《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了港島和九龍半島,因此英國對港島和九龍擁有主權,並據此提出,把港島、九龍的主權交還中國,以換取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權”。鄧小平對此表態,主權問題上沒有商量的空間,所謂“主權換治權”是不可能的。

  經過艱難的談判過程,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佈中國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角力政改方案

  回歸之路仍有曲折。中方承諾,過渡期不干預英國的管治。為確保過渡期順利運作,成立了中英聯絡小組。

  1981年以前,香港高度集權。香港前途問題提出後,英國從1981年開始在香港搞政制改革,建立區議會並引入選舉;1985年將間接選舉引入立法局;1991年更將直選引入立法局,目的是用“還政於民”來應對“還政于中”。

  1992年,衛奕信的任期剛到一半,突然被政客彭定康換任。當年10月,彭定康提出了政改方案,大幅度改變立法局的産生方式,取消所有委任議席,改由選舉産生,而且大部分議席為直選或變相直選。

  由於這個方案違背了過渡期不能大幅度改變政制的協議,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

  隨後中英關於政改方案談判失敗,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單方面在香港的立法局通過。因此,中國政府不得不在1996年由香港推舉委員會産生了臨時立法會。

  看今朝:港澳繁榮穩定

  “一國兩制畢竟是個新事物,國際上也沒有先例。直到現在,每走一步都在探索。” 陳麗君説,香港回歸已14年,總的來説過程很曲折。回歸後就經歷了金融風暴,然後是非典型肺炎,2008年還經歷了全球金融海嘯襲擊。“香港之所以能戰勝各種挑戰,離不開中央政府與內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在金融風暴和非典來襲後,中央開放了香港“自由行”及簽訂《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對香港經濟的復蘇發揮了關鍵作用。

  “香港回歸14年,保持了繁榮和穩定,可以説一國兩制初步成功。”陳麗君説,後來,一國兩制的模式放在澳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那時南粵】

  粵港原本是一家

  講述人   周熾成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系主任)

  香港和廣東的關係,歷史上都非常密切。晚清政府割讓之前,香港還是廣東寶安縣的一部分。

  “我爺爺就曾在香港20多年,他解放前到那邊,上世紀60年代回來。至今,我的姑姑和表兄妹還在香港工作。”周熾成説,在珠三角,幾乎每家都和香港有聯絡,“起初兩地之間來往很隨意。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兩地差距不斷擴大。從1958年開始,海關的管理就收緊了”。

  改革開放後,廣東經濟飛速發展,兩地差距縮小。香港回歸後,經濟文化交流更頻繁。有很多住在深圳的香港小學生,每天一大早排隊過關去香港讀書,傍晚再回深圳。香港人到廣東購房、養老的人也越來越多。

  許多西方的文化,都是先傳到香港,再從廣東傳入內地。康有為在19世紀70年代遊歷過香港以後,眼界大開。民盟剛組建時,梁漱溟曾在香港辦報。南派武術也是通過香港傳到世界,代表人物李小龍祖籍廣東,其父母正是從香港移民到美國。

  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經濟起飛,而大陸經濟發展緩慢,70年代兩地差距已經拉大。在這個背景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逃港潮。資料顯示,大規模的有兩次,一次是1962年前後,成功逃港的有10多萬人;另一次是1979年改革開放前夕,逃港成功的有20多萬人。“其實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偷渡行動或大或小就沒有停止過。”周熾成説,直到改革開放後,內地經濟獲得飛速發展,“逃港潮”才成為歷史名詞。

  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也充分利用了香港經濟對內地的影響力。開放後港商在廣東經濟起飛中起了重要作用,廣州最早利用外資建起的白天鵝賓館,對內地有很好的示範效應。

  周熾成説,隨著內地的發展,兩地的差距在縮小,但香港的地位短期內不會動搖,比如在服務業、金融業、法制等方面,還很有優勢。

  【紅色記憶】

  歌曲《東方之珠》

  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著名音樂人羅大佑創作的歌曲《東方之珠》,因為代表性地呈現出香港的滄桑變化,因此在回歸的氣氛中流傳起來,後來更成為所有以香港為主題的流行音樂中最著名的一首。這首作品在作曲上分為兩個部分,主歌部分運用了非常柔和的中國五聲音階,從而營造出一種雋永、舒展的古典傳統意境。而在副歌部分,則又運用了西方古典音樂的作曲技巧,以嚴謹的和聲與結構,讓作品呈現出大氣恢弘的藝術效果。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歸的盛會上,這種大氣恢弘更經數百萬香港市民跟著電視的合唱,深深印在每位華夏兒女心頭。

  夏楊、孫璇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香港回歸
  • 百年分離
  • 回歸祖國
  • 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