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貴州省 >

領航中國紅色啟示 貴州:譜寫絕處逢生新篇章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8日 2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貴陽6月28日電(記者王念、周芙蓉)貴州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絕處逢生之地。

  回憶往昔,長征親歷者、居住在遵義的96歲老紅軍王道金仍噓唏不已。慘烈的湘江戰役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從8萬多人銳減到3萬餘人,開始轉戰貴州。

  沒有人知道奇跡會不會發生,但奇跡在貴州的大山深處發生了。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和正確的軍事路線,挽救了黨和紅軍,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

  歲月滄桑。秉承遵義會議精神,在中國共産黨帶領貴州各族人民建設和發展的新征程上,衝出絕境的奮鬥可歌可泣,絕處逢生的故事感人至深。

  尊重民意,敢擔風險:共産黨人的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利益

  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陳松説,引領中國革命走出絕境的遵義會議,其精神實質,就是實事求是,根據中國國情走自己的道路。這種精神財富,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公社的舊體制,曾使貴州農村十分貧困,不少農民甚至吃不飽飯。1975年,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頂雲公社陶家寨組農民秘密商議,把全村183人分為3個組,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7個領頭的村民簽下生死盟約:如果有人因此坐牢或者被殺頭,其他人就要承擔其孩子撫養和老人送終。

  “與其餓著肚子熬,不如冒險一搏。”當年的領頭人、74歲村民陳高忠回憶説,“每年打下糧食,不到第二年開春就斷頓了。人是要吃飯的啊。”

  定産到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當年每家每戶都解決了吃飯問題。第二年,他們實行聯産到戶。陳高忠説:“那年,全家老小吃飽了飯,我家還剩3000多斤稻穀。”

  至今,陳高忠還保留著2斤當年的稻穀,紀念那段難忘的歷史。

  為了不被發現,陶家寨組的村民戰戰兢兢,各家的責任田用石頭做記號。但是有一天,時任頂雲公社黨委書記的盧澤江突然來了,看了,表情凝重,什麼都沒説。

  當村民們感到大禍臨頭的時候,頂雲公社黨委的決定讓他們十分震驚:陶家寨的做法,在全公社範圍推廣。

  盧澤江説,當年的農業生産體制和分配製度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全公社缺糧面高達80%。

  時任關嶺縣委第一書記的李清泉知道情況後,明確支持頂雲公社的做法。他説,農民無非就是想吃飽肚子,這怎麼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作為一個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不能滿足他們這個基本的要求,我們不感到痛心和慚愧嗎?

  關嶺縣委常委會決定,縣委工作隊幫助頂雲公社16個生産隊搞“聯産承包”試驗。李清泉説,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但為了群眾,再大的風險也值得擔。

  “試驗推開的那年,糧食生産就創了歷史最高水平。”盧澤江説。全公社28個生産隊有16個試行這一辦法,在夏收作物遭了冰雹,秋季作物又受旱澇的情況下,16個生産隊個個增産,平均産量比上年增加三成。

  頂雲公社的做法得到了貴州省委主要領導支持,但同時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責難和壓力。有人指責貴州的做法是走“小農經濟的獨木橋”。省委領導明確回答:“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30年後,當時報道頂雲試驗並引起姓“社”姓“資”大討論的一位老記者回到頂雲,感嘆當地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回憶説,當時的頂雲公社、關嶺縣委以及安順地委、貴州省委的很多同志,敢於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民意,帶領群眾走出了絕境。他們是真正的共産黨人。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領航中國
  • 紅色啟示
  • 貴州
  • 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