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北京開通電瓶小巴方便出行 運營公司不敢增新線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0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城區崇外街道在國瑞城、新景家園兩個居民小區試運行電動便民服務車,社區居民與司機在一起交談。本報記者 賈同軍攝

  “您老別著急,慢點兒。”在麥子店街道農展館北路社區擺渡車站,司機韓師傅幫助一位老奶奶上車。 本報記者 劉振生攝

  “招手即停,就近下車。”雙井街道的社區擺渡車上坐滿了要出行的老人和孩子。本報記者 劉振生攝

  如何解決居民與公交、地鐵“最後一公里”的接駁?今年以來,一元錢到地鐵、招手上車、就近下車的社區電瓶車在城東城西出現,緩解著居民回家“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5月,繼朝陽區麥子店街道開通一元社區擺渡車,東城區崇外街道開通了社區免費電瓶小巴。6月,朝陽區雙井街道在去年電瓶擺渡車覆蓋3大社區的基礎上,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線路覆蓋面延伸到7個社區……

  電瓶小巴開通運營,方便了居民出行,也一定程度緩解了城市交通的擁堵,對此社會上一片叫好之聲。但是,也有不少人質疑,電瓶車上路載客運營是合理不合法,應該如何看待市民的短途出行需求、電瓶小巴無證上路等現象,記者進行了調查。

  現狀 電瓶小巴成“無名英雄”

  上週一中午12時10分,市民馮先生拎著兩瓶大可樂,剛從地鐵10號線雙井站出站,腦門上就泛起一層汗珠,他站在路口陰涼處,等著社區電瓶小巴。“實在太熱了,坐車回去一元錢,比走路舒服多了。”

  記者發現,與普通公交線的“大塊頭”公交車走大路不同,社區小巴多跑社區內外的小路,這裡多是單向車道,因此小巧靈活的電瓶車更有用武之地。

  “乘小巴是很方便,但也有點擔心安全問題。”馮先生坦言,“畢竟小巴車架子輕,又是半封閉的,而且隨叫隨停,穿行在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車流中,就怕發生碰撞!”

  一位小巴司機透露:以前曾經有過跟自行車、黑摩的之間的剮蹭,雖然責任不在自己,但由於小巴沒有正規車牌、行駛證等,所以小巴被判負事故的全責,司機無話可説。“咱沒有營運證,沒有路權。”

  原來,在“國家機動車産品目錄”中沒有電瓶車的席位。根據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規,電瓶車不能上牌照,屬於場地車,只能在場院內運營,不能上城市道路行駛,更不能取得合法的運營證件。

  “電瓶車上路,至今沒有主管部門負責審批,所以你即使想上牌照,辦理運營手續,都無處可辦。”作為本市最大的一家電瓶小巴“東家”,武漢電動汽車示範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石景山分部負責人喻先生説,“除了我們公司,各街道、工商部門等也都紛紛開設小巴線路,各行其是,沒有部門來進行統一管理。”

  不僅如此,由於電瓶車自身安全性能有限,司機多沒有經過專項的駕駛培訓,屬於“無證”駕駛,保險公司也不願為它承保,所以給乘客帶來安全隱患。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武漢電動汽車公司和石景山區政府協商引進社區電瓶車,這項低碳環保措施一度引起媒體的讚譽。2009年一年間,由原本的3條線路迅速擴展到8條,沿途服務近30個社區,票價每人每次僅1元錢,深受居民的歡迎。”喻先生説,“但在2010年年初,社區電瓶車的運營線路突然被叫停,叫停原因之一是電瓶車‘無車牌’,它沒有路權。”

  電瓶車要“隱退”的風聲剛放出,運營小區周邊的黑摩的數量就猛增不少。

  “從社區走到地鐵站,至少需要20分鐘,坐電瓶小巴,相對安全,而且就一兩元車費,坐黑摩的太瘋狂,價格至少五元錢。所以附近居民反對取消電瓶車。”市民張文學住在八角遊樂園附近,他説:“可能是因為乘客挽留的呼聲太高了,電瓶車最終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交通支隊要求電瓶車不能走交通主幹道,否則見車就扣,但是地鐵站就設在主路旁,乘客希望少走路,我們真是‘無路可走’。”喻先生説,“一個司機曾經接連被扣了4次,光是扣押後的停車費就付了3萬多元。後來,經過區政府相關部門出面協調事情才得到解決。但交管部門明確表態,‘解禁不代表合法’。”

  前景 運營公司不敢增新線

  “社區電瓶車的前身是北京奧運會期間所用的電瓶車,2008年奧運會後留下了200多輛,打算開展社區電瓶車業務。但到目前為止,其中上路運營的僅有一半,另一半由於長期閒置都被賣掉了。”“我們去年才扭轉公司虧損局面。”喻先生無奈地説。

  有車用不上,不是因為居民沒乘車需求,而是因為公司賠不起。

  “公司第一年賠100多萬,第二年賠70多萬,直到去年,才勉強算收支平衡。”喻先生説,“此番扭虧,不是車款收得多了,而是靠節約減少了支出。比如公司管理層3年中人數縮水一半多,現在一個人都當幾個人用。”

  “公交票是上車1元,用公交卡還給打四折,但是人家享受政府補貼。我們公司是一元、一元地掙。”喻先生算了筆賬,目前每日5條石景山區的小巴線路能拉3000人—5000人,票價以1元為主,一台車一天最多收入120元至140元。但是,每輛車每年僅換電池一項就需要約1萬元,每天充電需要20元,還要支付租場地費、維護費等等,實在不賺錢。

  喻先生透露,現在豐臺、大興、順義等區縣的小區都曾跟他們接洽過開闢新線路,但不敢輕易答應。因為目前是投入越多虧得越厲害。

  電瓶小巴運營難,歸根到底,是卡在路權上。喻先生説,“公司最近兩年一直在與有關交通部門溝通,但是困難很多,今年初市政府提出了‘打通最後一公里’的緩堵目標,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電瓶車作為一種擅長走窄路、短途運輸的車輛,它的身份問題應儘快被提上日程。”

  交通業內有專家表示,電瓶小巴作為一種新興的綠色能源車,成本約在5萬元,運營成本也較低,由於車身小巧,特別適合在一些比較窄的非主幹路上行駛。但是,由於有關部門沒有明確其身份,因此推廣起來非常困難。

  另外,電瓶車司機的培訓也亟待完善。目前是,有機動車駕照的司機經過1周左右的培訓就上崗、上路。但是電瓶車和機動車的駕駛有些區別,安全維護方面也有不同,交管部門應該規範對電瓶車駕駛員的培訓。

  電瓶車沒被納入國家機動車産品目錄,交通部門不能辦理牌照,沒有牌照,它就不能上路,否則就是違法行為。“雖然電瓶車運營能便民,但是前提應該先合法。”北京市律協交通管理與運輸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張金澎表示,“合法化的唯一手段就是修訂國家機動車産品目錄,使電瓶車有‘名分’。”

  建議 電瓶小巴服務也要規範

  在對電瓶小巴的一片叫好聲中,也不乏善意建議。乘客普遍反映,電瓶小巴運營時間常常不固定,發車間隔沒準點兒等。“能不能坐上,全憑運氣。有時候一等30多分鐘沒車,有時候5分鐘能過兩三趟。”

  棗營南裏社區:高峰擠不上,平時乘客少

  “大媽,您腿腳不好,坐小巴,我走著了。”上週四上午8時10分,家住棗營南裏社區的一位大媽顫巍巍地坐上小巴最後一個座位後,探出頭不住地感謝給她“讓位”的年輕人。

  “這附近沒有公交車,我們腿腳不好的從小區走到農展館地鐵站需要20分鐘,現在坐小巴,不僅省時省力還安全,才花1元,比打摩的還節省四五元呢。就是趕上出行高峰時,座位太少了。”她説。

  隨後,記者在此觀察了大約半個小時,幾乎每趟擺渡車都座無虛席,甚至經常會發生“搶座”現象。

  “如果在早上7時至8時左右,上班高峰人很多,兩輛電瓶車連軸轉,都忙不過來。”在農展館附近的小巴司機説,“平時乘車的人要少得多,有時候跑一圈就三五個乘客,多半是出門買東西的老年人。”

  相比而言,萬壽路附近的社區小巴運營時間則確定為早晚高峰,運營效率更高。“晚上能延長點時間就更好了。”市民張女士説,“有時候晚上下班晚,坐摩的回家總是懸著心,但小巴每天晚上8時就下班了,最好能延長到晚上9時左右。”

  富力城:進不了小區,回家還“差”500米

  電瓶小巴拉近了居民小區與地鐵的路程,卻大多只在城市道路上運行。市民張女士笑言:“回家最後1公里,還差500米才到家。要是小巴能夠進入大型小區,或在小區裏繞一圈也許會更方便。”她拿雙井附近的小區舉例説,現在小巴只在東西向的大道上運行,但是富力城等很多小區的門開在南北向的小馬路上,從家門走到小區門口,再走到大道需10分鐘,要是小巴能拐個彎就方便多了。

  “最好能有個固定站牌,小巴運營更規範些。”市民黃先生抱怨説,“到朋友家串門,他特意囑咐我可以搭乘電瓶小巴,但是從地鐵站出來後,卻看不到標誌牌,我走了10多分鐘後,也沒看到一輛小巴駛來。”

  新舉 公交要添“小夥伴”

  近日,市交通部門在回復政協委員“關於引入中小型公交車作為微循環公交系統的主要運營載體”的提案時表示,待時機成熟後,將適時在公交線路中引入中小車型。

  據介紹,與目前常見的大型公交車相比,中小型公交車載客量較低,對道路和場站的要求也相對較低,能夠適應客流較小、道路較窄的環境,但人均運營成本較高。

  所以“中小型車用於公共交通,也有一些問題。”比如高峰時段難以滿足大客流運輸需求,如加大發車班次,容易造成多輛公交車輛擁堵情況,難以保證車輛週轉等。交通部門表示,中小型車引入前,還需要運輸等部門調研測算。

  除了引入中小型公交車,其實本市已採取不少措施方便小區居民出行。自2010年起,全市優化調整公交線網10次,調整公交線路103條,其中新開43條,調整59條。結合2010年底5條軌道交通新開線路,為方便周邊小區換乘出行,共增加公交線路73條,其中市屬公交線路29條,郊區客運線路44條。

  同時,今年3月28日首車起,開行了10條袖珍線路,其中8條為短途專線,常規線路2條。重點改善居民小區公交出行條件,圍繞地鐵站提供快捷的公交換乘服務。特別是上地等地區還貼近乘客需求,開闢微循環線路,解決乘客換乘地鐵不方便,平均每日運送乘客約1.5萬人。

  由來

  “最後一公里”

  最後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稱為Last Mile(最後一英里/最後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後一段里程。城市交通使用“最後一公里”,經常是用於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環的問題。指乘客從主要公共交通主要站點下車後到自己小區(家)的距離。今年6月初,市政府印發了《緩解北京市區交通擁堵第八階段(2011年)工作方案》,提出要增設小區公交專線和區域“袖珍線路”,其目的就是要打通公交客運的“最後一公里”。

  當今,在許多時候,“最後一公里”已經不限于交通、通訊、網絡等具有具體“線路最後一段”的狹義概念,而被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後而且關鍵性的步驟。

  熱評

  堅持把好事辦好

  魯仁

  近年來,本市公共交通發展迅速,市民出行越來越便捷。但是不必諱言,特別是在新的大型居民社區、市郊結合部,一些公交站點、軌交站點與周邊小區交通的接駁還沒很好到位,由此産生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突出,群眾反映強烈。

  “最後一公里”,這段距離説遠不遠,説近不近,在沒有“補充交通工具”的情況下,給市民出行添的麻煩不少。今年6月初,市政府在緩解北京市區交通擁堵《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增設小區公交專線和區域“袖珍線路”,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出行,可謂有的放矢,雪中送炭。

  大力發展短途“袖珍公交”,完成“最後一公里”接駁,是完善公共服務的應有之義,各區縣都在做探索,如海淀區開通了社區公交車,朝陽區、東城區則試行電瓶小巴。只是,在社會一片叫好聲中,也有另一種聲音,即來自運營者的訴求,以朝陽區的電瓶小巴為例,至今師出無名,是無牌照、無路權、無名分的“黑車”,現在有關主管部門該有個説法了。

  政府下決心解決公交“最後一公里”問題,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把好事辦得更好,在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如何實現社區居民、交通營運者、主管部門的三方共贏,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出行服務,在考驗著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最後一公里”困境,不僅存在於公交領域。“十二五”期間,首都建設發展和公共服務面臨新的要求和機遇,在交通、市政、城鄉結合部、公共服務等方面都會存在若干個“最後一公里”問題。就此而言,如何擺脫“最後一公里”困擾,應該引起全社會的注意。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北京
  • 電瓶小巴
  • 運營公司
  • 新線
  • 搜索更多 北京 電瓶小巴 的新聞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