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寧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揮寫“塞上江南”新畫卷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4日 0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揮寫“塞上江南”新畫卷

——寧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紀實

本報記者 徐運平 周志忠

  2011年上半年這幾個時間節點,註定將深深鐫刻在寧夏的發展史上——

  3月,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寧夏沿黃經濟區”建設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8個主體功能區之一,“寧夏沿黃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4月12日,總投資105億元的寧夏“十二五”最大民生工程——西海固地區35萬貧困人口生態移民工程正式啟動;

  5月11日,銀川直飛迪拜首條定期國際航班正式開航。

  ……

  緊緊抓住“十二五”開局之年的發展機遇,乘著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寧夏堅持科學發展,正以“快馬加鞭未下鞍”的豪情,揮寫“塞上江南”和諧富裕新畫卷!

  生態移民——“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

  受黃河惠澤的寧夏,享有“塞上江南”美譽,但同時中南部地區又因“不適宜人類居住”,制約著整個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

  如何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奮發追趕,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如何堅持科學發展,實現南北兼顧、協調發展?

  寧夏的決策者作出了生態移民的重大戰略決策——在5年內將中南部山區35萬貧困人口搬出來,並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4月12日,在全區生態移民動員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話語堅定:“實施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戰略,就是要讓山區人民共享和諧富裕新寧夏的成果,確保寧夏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這是實踐黨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對中南部地區先後實施一系列扶貧工程,累計搬遷貧困人口66萬人,但至今仍有1/6的百萬餘扶貧對象沒有從根本上脫貧。

  寧夏總結吸收歷史上“吊莊移民”、“插花移民”的成功經驗,將採取跨縣移民、縣內移民、勞務移民相結合的方式,將居住在山上的7.88萬戶、34.6萬最困難群眾,妥善安置到山下近水、沿路、靠城區域。

  在國家級貧困縣西吉縣西溝村,192戶人家、860多口人過著“種糧靠天、出門望山、吃水苦鹹”的日子。10年前嫁到這裡的姚永梅從前在娘家經常騎自行車,嫁到西溝村後,到處是坡坡溝溝,就再也沒有摸過自行車。“今年10月就要遷出大山,我又可以騎自行車了。”姚永梅高興地説。

  為安置好與姚永梅一樣的移民,寧夏全區總動員,建設了274個移民區。

  在青銅峽市,今年3月初開工建設的廣武生態移民安置點和甘城子葡萄基地,按照生態移民一戶一套房,人均1畝水澆地,戶均一座養殖棚,人均1頭奶牛,一戶1個崗位;勞務移民每戶一套房,每戶承包葡萄園50—60畝,就近到企業打工,戶均2個崗位,有條不紊推進著移民接收安置。

  一批從移民中先期選擇培訓的青年婦女,從5月起就在葡萄基地上崗“實習”,一些具有種養經驗、建築施工手藝的移民,開始在飼養場、房地産開發企業和工業園區務工。到10月底,3277戶16500名生態移民和勞務移民將陸續搬遷到這裡開始他們的新生活。

  目前,寧夏首批81個移民安置區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所有開建移民住房統一按一次性規劃每戶54平方米標準建造,調整和開發出4萬畝農田,配套建有農田水利、道路、農村新能源和村部、學校、農貿市場、垃圾壓縮中轉站、養殖園區、供電工程、造林綠化等基礎設施。這些工程可先期解決14.24萬生態移民。

  黃河金岸——

  “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來經營”

  寧夏依黃河而發展、靠黃河而興盛,為何不把黃河的文章做大做足?

  對黃河的新認知、新思路,激發出寧夏決策者的新靈感:寧夏沿黃河分佈的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平羅、青銅峽、靈武、賀蘭、永寧、中寧10個城市,這一區域聚集了全區43%的土地面積、61%的人口、90%以上的GDP和94%的財政收入。集中人文、政治、資源、人才優勢,打造“黃河金岸”,推進沿黃城市帶建設,以此作為寧夏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將會釋放出更大的活力,推進寧夏的跨越式發展。

  從2005年提出“建設沿黃城市帶、推動全區城市化進程”、打造“黃河金岸”的戰略構想,到2010年國家確立“沿黃經濟區”戰略,“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來經營”的思路一直在發展中演進,在發展中完善。“我們所提出的沿黃城市帶,不僅僅是沿河的城市帶;黃河金岸不僅僅是黃河兩岸;沿黃經濟區也不僅僅是一個區域上的大概念,而是一個發展理念。從‘城市帶’到‘經濟區’,是一種思路的傳承和發揚。城市帶是一個點一個點的連接,經濟區則從廣義上涵蓋了‘城市帶’産業帶、開放帶和政策洼地。”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説。

  吳忠市濱河大道東側古城灣村村民老楊今年50歲,他現在的身份是利通區市民。作為首批167戶拆遷農戶之一,政府按徵地拆遷的相關標準,為他家修建了一棟三室一廳一院的新居。“古城灣新村”定位也完全不同於傳統農村,三期工程完工後,這裡將變成一個集文化娛樂、休閒、健身、社區服務、農家樂旅遊、拆遷安置區為一體,綠化率達36%的“黃河金岸”第一村。

  王正偉展望,預計到2012年,“寧夏沿黃經濟區”人口將達到400萬,GDP達到1300億元以上;到2020年,沿黃經濟區的人口將達到500萬,城鎮人口達到400萬,城市化率達到75%以上,GDP將跨過3000億元大關。

  在加緊沿黃經濟區建設的同時,寧夏大力倡導發展低碳、環保經濟,保護“黃河金岸”的自然秀美風光。寧夏初步確定將黃河金岸濱河大道兩側及高速公路兩邊的12家電石、鐵合金等金屬冶煉企業高耗能企業遷入産業集聚、土地集約、工業集中、管理集成的新型工業園。

  “向西開放”——

  續寫“絲綢之路”新篇章

  5月11日,銀川經昆明飛往迪拜的首條國際航線正式開航。

  寧夏的回族人口有220多萬,寧夏又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塞、中國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匯地之一。寧夏與阿拉伯國家與生俱來的地緣、人緣、情緣關係和共同的文化紐帶,成為寧夏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優勢。

  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2010年在寧夏銀川舉行的寧洽會暨首屆中阿經貿論壇吸引了66個國家、地區和國際機構的847名外國嘉賓,254家國外企業,6000多名各界人士,累計簽訂合作項目190個,外方投資2025.11億元。

  “中阿經貿論壇作為我國政府搭建的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高級別、有影響力的國際性、永久性經貿平臺,對於提升寧夏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加速構建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加快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張毅説。

  2011年,寧夏全力以赴爭取到在銀川舉辦“中阿博覽會”,並將博覽會永久性會址落戶到了銀川。

  對於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來説,向外走得越遠,發展的腳步就越快。

  2011年,借第二輪西部大開發起步、“十二五”開局的時機,寧夏依託“三大口岸”、“九大物流園區”和“十大專業市場”,構建起覆蓋全區、輻射周邊的現代物流體系,建成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新歐亞大陸橋重要的物流中轉基地。

  “走出去”戰略提高了寧夏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在阿聯酋,寧夏掛牌成立孔子學院。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對接,寧夏制定了我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産業標準,形成規範有序、多方認可的産業準入機制。3年內,銀川將建成國內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設計中心和我國唯一的清真認證中心;寧夏國際穆斯林小商品城將建成國內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覽中心;吳忠市將建成國內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産中心;靈武市將建成國內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物流中心……

  如今,建設全國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産業基地,成為寧夏面向阿拉伯國家的兩張名片。

  向西開放,寧夏續寫著“絲綢之路”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寧夏
  • 轉變發展方式
  • 塞上江南
  • 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