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北省 >

湖北宜昌社會關愛工程幫扶困難家庭——真情的力量有多大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3日 04: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幸福是什麼?對於蹲過監獄的宜昌人李愛東來説,幸福就是儘快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

  正當“獄友”準備拉李愛東去“罩場子”(欺行霸市)賺錢時,當地派出所、居委會幹部找上門來,邀請他參加免費的就業培訓。

  眼下,李愛東已成為隧洞施工的技術骨幹,在某電站擔任項目班長,管理著一支70多人的隊伍。他説,對於過去,除了悔恨和愧疚,什麼都沒留下;如今通過努力,有了收入不低的工作,有了溫馨的家庭。

  一個家庭的不幸與幸福之間,橫亙的也許是高山、深谷。2005年起,湖北省宜昌市為特困社會群體構築一條跨越高山深谷、通往幸福的陽光大道。這項名為“‘志能’激發培訓”的社會關愛工程,為4000多個家庭送去了幸福。

  精心部署,一戶也不落下

  伍家崗區下崗職工毛鯤鵬,妻子臨産沒錢住院,他自己在家當起“接生婆”,後來一氣之下給兒子取名“毛窮人”。眼看兒子到了上學年齡,家裏卻拿不出學費,毛鯤鵬更加苦悶。結對關愛的市公安局民警協調有關部門,依規幫他辦了低保,又多方籌資為他搭建了一個報刊零售亭。生計有了著落,毛鯤鵬琢磨給8歲的兒子改名,“毛恩人”、“毛好人”,最後改成“毛敬儀”。

  “儀”與“宜”諧音。毛鯤鵬給兒子改名,是為了表達對宜昌警方的感激。

  毛鯤鵬一家人命運的改變,正是宜昌市關愛困難群體的縮影。

  2005年,宜昌市公安局作過一項統計,城區抓獲的刑事犯罪人員中,無業閒散青少年佔90%左右,有50%來自困難家庭。這個群體的共同特點是無學可上,是文化上的“小盲人”;無業可就,是經濟上的“小窮人”;無人關愛,是社會上的“小病人”。這一特殊群體,成為家長管不了、學校無法管、社會管不到、公安部門不好管的“真空地帶”。

  困難家庭子女的生存狀態及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市委書記郭有明説,子女的健康成長和穩定就業,是困難家庭的希望所在。從2005年起,宜昌市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每年培訓1000名城區困難家庭子女,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實現就業。

  作為“志能”激發培訓工程的重要職能部門,市勞動保障部門公開招標,選擇一批專業特色強、培訓質量高的定點培訓學校,精心製作培訓“菜單”,供學員免費“點單”。全市明確“零就業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刑釋解教人員”等7類培訓對象,發動街道社區參與,對轄區困難家庭子女進行登記、推薦、跟蹤。

  剛剛轉崗為社區網格管理員的高軍,因父母吸毒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全家人依靠爺爺的退休金過日子。初中畢業後,他常在外流浪,遊手好閒。在西陵區街道社區推薦下,高軍進入第一期“志能”激發培訓班學習。畢業後,社區為他提供了公益性就業崗位,如今的他也成了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以水電和旅遊聞名的宜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把社會的均衡、公平發展置於重要位置。全市針對不同情況的困難家庭,精心設計個性化的關愛方案:對於零就業家庭,首先是幫助子女培訓、就業;對於刑釋解教人員,先立志,再培訓、就業;對於勞教人員,每年由勞教所推薦50名關愛對象,黨員幹部結對關愛,用情感化。

  6年來,宜昌市共幫助4000多名困難家庭子女走上自立自強之路。

  扶志為先,重塑信心和力量

  “爹説我不行,媽説我不行,大家都説我不行,那我也認為自己就是不行。”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鄭鐵柱常常惹是生非、打架鬥毆。但從“志能”激發培訓班結業後,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學校將鄭鐵柱推薦到他家附近的南玻集團上班,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曾經“一無是處”的鄭鐵柱,為何有了如此大的轉變?

  培訓班班主任劉建群發現鄭鐵柱最大的弱點是自卑。為了讓鄭鐵柱找回自信,劉老師經常鼓勵他,還讓同學們向鄭鐵柱“請教”他擅長的專業操作。慢慢地,鄭鐵柱找回了自信心。

  “剛開始,我們採取傳統方式對困難家庭子女開展技能培訓,結果吃了閉門羹。”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長胡家法回憶説,舉辦第一期培訓班時,社區幹部做了很多工作,來了1000多人報名,培訓兩天后就跑掉一半多。

  “我這輩子最恨的就是書,不想學習。”部分學員的回答讓人吃驚。要讓懶散慣了的學員坐下來學習,不是件簡單事。“志不強者智不達。”培訓班決定改革教學方式,以扶志為先,培訓從勵志開始,先教做人,再教做事。

  於是,每一次開學典禮都成了一堂勵志課。市領導現場與學員們談人生、談理想,對學員開展互動式勵志教育,激發潛能。

  “誰有勇氣上主席臺來?”“勇敢一點,邁出第一步!”一次開班典禮上,宜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厚軍向學員發出邀請,短暫的沉寂後,青年學員陳耿登上了主席臺。

  宜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軍平説,“志能”激發關愛活動,使學員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尊重。

  宜昌三峽電視臺、三峽日報社安排記者採訪、結對關愛學員。報紙上的“火柴盒”,電視上的“面對面”,也成了勵志的“大舞臺”。很多學員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還能上報紙、上電視。

  在學校、企業和社會的關愛下,昔日的無業閒散青少年振奮了精神,樹立了信心。他們有的主動參加義務獻血,有的參加社區巡邏,以各種方式回報社會。

  截至目前,宜昌市已舉辦6期大規模關愛培訓,培訓專業達到22個。今年,宜昌市將新增關愛培訓學員2000名,關愛對象由7類擴大為10類,新增職中畢業生、孤兒和社區矯正人員3類特殊群體,年齡由35歲放寬至40歲。“志能”激發關愛活動將擴大到縣市區,做到全覆蓋。

  全程關愛,改變艱難的人生

  4月17日,曾經的下崗工人高秉意離開家鄉,遠赴東帝汶打工。這是宜昌市“志能”激發培訓班裏跨出國門務工的第一人。

  高秉意下崗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生活貧困。就在徬徨的時候,他參加了工業技校機修專業學習,取得鉗工職業資格證書。為讓高秉意能夠順利出國打工,宜昌市政府部門不僅為他聯絡了工作崗位,還幫他開展出國前的適應性培訓。

  社會困難群體缺少的往往是機會。宜昌市市長李樂成説,政府要以有效的服務和資源調節,為困難群體創造改變命運的機會、實現理想的通道。在傾力公平與縮小社會差距的目標指引下,宜昌市搭建了一張關愛社會困難群體的“大網”:社區居委會、勞動、政法、公安、組織部門、黨校、婦聯、共青團、新聞單位等,都加入到關愛行列。

  作為與困難家庭接觸的第一環節,社區負責“困中選困”,選準對象。勞動部門及其所轄職業學校負責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婦聯、共青團負責單親困難家庭子女、“90後”的關愛。公安、商務、工商、稅務等部門幹部,黨校各班次幹部學員,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也與一批關愛對象結對。

  對每一名被幫助者,宜昌市實行全程關愛的制度安排。街道社區摸底報名確定人選後,圍繞具體的人選,從志向激發、技能培訓、上崗就業,一直到結婚成家,每個環節都有人來關心。

  湖北華強科技公司將“橄欖枝”伸向困難家庭子女,一次性接納40名學員就業。公司指派優秀員工負責傳幫帶,就業學員與公司其他員工享有同等福利待遇。

  單親媽媽宋佔瓊,做過棉紡廠擋車工、建築工地“廚嫂”、服裝店店員。2006年6月,她在培訓班取得了電焊工證書,被一家公司錄用。有了穩定工作的宋佔瓊,還拿到了政府廉租房指標,5月份就可以搬進新家了。

  齊心協力,一堂生動的民生課

  “你好,我是跟你結對的市商務局局長徐煒,能不能把你家的詳細地址告訴我,春節前我到你家來看一看……”正在四川打工的徐某接到電話,先是愣了一會兒,然後説:“你肯定是個大騙子,哪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還沒等徐煒把話説完,他就挂了電話。

  今年春節前,當徐煒帶著米、油來到徐某家時,徐某才相信先前懷疑的“騙子”,是真心實意來幫助自己的。時間一長,兩人成了朋友。

  消除困難家庭子女對社會的偏見和戒備,是“志能”激發工作中常需面對的課題。參與這項工作的宜昌幹部,對此有著充分的思想準備:只有放下身架,轉換角色,帶著感情,才能與關愛對象坐在一起,才能找到溝通的共同語言。

  領導激勵是培訓班的一大特色。開班以來,從市級領導到部門負責人、區縣書記,先後有幾十人走進培訓班,傾聽學員心聲,為他們答疑解惑。

  許多基層黨員幹部以上門家訪、電話交流、當面交談、上崗指導等方式,向關愛對象提供貼心服務,做到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使困難群眾在感情上得到尊重、生活上得到關心、行為上得到引導、就業上得到幫助。

  與困難群眾的零距離接觸,讓許多公安民警感受到轉變觀念和管理方式的緊迫性。市公安系統提出了“三當”,即把困難群體當親戚、當兄弟、當子女,還輔以“一條短信”、“一次家訪”、“一次談心”等形式豐富的活動。

  6年來,宜昌市累計有黨政幹部、政法幹警、學校教師、企業高管、黨校中青班學員等2000多名黨員結對關愛2000多名困難家庭子女。

  由解決民生難題引出的困難家庭子女“志能”激發關愛工程,在收穫“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穩定一片”的同時,也給宜昌廣大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民生課。

  (注:文中部分關愛對象採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