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北省 >

構築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湖北推進發展方式和經濟總量雙跨越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2日 04: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俯瞰江城武漢。

  李葳攝

  眼下,湖北的旱情還在持續,但是,嚴重的乾旱,改變不了全省夏糧穩産的大局。這讓人想起在2009年初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湖北逆勢而上,當年經濟增長13.2%。

  湖北克難禦寒能力的增強,既是“支點建設”的過程,也是成果。

  湖北人民永遠記住了這一天:2005年8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提出,湖北要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省委書記李鴻忠説,支點的定位,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湖北發展的戰略定位,是賦予湖北幹部群眾的崇高使命、沉甸甸的重托和殷切期望。支點就是重點、著力點,應該發揮影響、帶動和推動其他地方發展的功能。

  5年多來,湖北相繼啟動了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兩圈一帶”總體戰略,將其作為支點建設的載體和總抓手。

  在總體戰略指引下,湖北提出要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優質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四基地一樞紐”發展思路,在轉變發展方式、自主創新、“兩型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領先地位。

  5年多奮進,支點建設進展明顯。2010年湖北地區生産總值比2005年增長了1.42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外貿進出口額等多項指標,均領先於中部地區。

  面向“十二五”,湖北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目標,以及增強自主創新示範功能、對外開放服務功能、“兩型社會”建設引領等“三大功能”,真正把湖北建設成為重要的戰略支點。

  決心和承諾,矚目和期待,讓湖北幹部群眾絲毫不敢懈怠。

  從“大”到“強”

  中部需要有個“大上海”

  經濟學中有個“雁陣效應”的理論:即“領頭雁”飛得高且遠,周邊的群雁也會飛得更高遠。

  説到戰略支點的建設,不能不關注武漢。一定意義上,武漢這個“點”的質量,決定了“戰略支點”的實質性意義。

  有人説,武漢就是中部的上海。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當然不確切,但是,卻不無道理。歷史上的武漢,曾與上海一起,都姓“大”。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初起,武漢的經濟總量,逐漸落到了南京、成都和寧波等城市之後。

  弱而不強,雖大猶小;強而又強,雖小也大。

  在戰略支點的建設征程中,武漢不斷調結構、轉方式、探新路,大武漢雄風再起。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説,過去的5年,武漢産業大發展,改革大推進,城市大建設,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經濟總量從3000億元躍至5500億元,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次升至第五位。第三産業的比重超過了50%,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2%。8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來到武漢發展。

  國務院批復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明確武漢定位:“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

  今天的武漢,雄心勃勃,信心滿滿。

  中部的中心城市,必須是經濟強市。“十二五”期間,武漢將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到2015年經濟總量要突破1萬億元。

  中部的中心城市,更應該是市場功能突出的城市。湖北省委財經辦副主任梁亞麗説,工業化不等於只發展工業,市場經濟必須重視市場功能的建設,生産要素的聚集和輻射能力等,應該成為支點建設的重要內容。

  歷史上就有“貨到漢口活”的説法,這段歷史理該延續。這些年,隨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實質性推進,武漢區域中心的市場功能不斷凸顯,生産要素呈現良性流動的趨勢。

  隨著東風汽車公司總部的遷入,武漢汽車製造業異軍突起;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日漸繁榮,江漢區的經濟幾乎都是第三産業;去年,武漢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的貢獻率接近40%;“十一五”期間,武漢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8%,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近20%。

  “領頭雁”越飛越高,引領“圈內”各地圍繞“兩型”主題,突出創新轉型,展翅翱翔:

  青山—陽邏—鄂州突破地域界限,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區;孝感、漢川納入武漢同城電子支付系統,實現了漢、孝資金同網清算;被譽為“光谷”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則在孝感、咸寧、鄂州等地建立分園;資源枯竭型城市黃石,産業從“低”到“高”,從“地下”轉到“地上”,從“一業獨大”轉到“多業並舉”。

  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伍新木説,“兩型”的路徑、內涵式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以此考量,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完全有可能成為中部地區最具實力、活力和潛力的城市群,成為戰略支點上最強勁的引擎。

  從“一城獨大”到“多點支撐”

  區域聯動振翅起飛

  如果説,武漢是鳥頭的話,那麼,宜昌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兩個翅膀。湖北這只大鳥究竟能飛多高,一定意義上,更取決於翅膀的力量。

  縱觀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沒有一個不是靠省內多個經濟強市支撐起來的。

  為此,湖北最近提出全省經濟總量分為3個“1/3”:武漢、宜昌和襄陽、其他地區,各佔1/3。4月2日至8日,湖北省分別召開了“一主兩副”武漢、襄陽、宜昌3個專題辦公會,特別希望“兩翼”更加給力支點建設。因為他們分別還肩負著輻射帶動鄂西南和鄂西北發展的重任。

  實際上,經過多年的追趕,宜昌、襄陽已經鋒芒初露。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説,以前宜昌和襄陽的經濟總量加在一起還不到武漢的一半;可現在不是這樣了,再過幾年,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5月22日,我們從啟用不久的宜昌東新火車站入城。雨後的宜昌潔凈如洗,一路走來綠意盎然。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58%,境內99條河流的水質全部保持在3類以上,其中2類以上的達到71%。

  就是這個宜居之地,經濟總量現在是湖北的“老二”,在長江沿線19座同等城市中排行“老四”,在中部77個同等城市中,坐第三把交椅。宜昌也是個宜業之地。

  宜昌磷礦資源豐富。通過轉型升級,宜昌拉長磷化工産業鏈:磷礦—磷酸—磷酸鹽,磷酸鹽再進入精細化工,製成食品級和電子級産品。其中,電子級産品的國家標準就誕生在宜昌。如今,在磷化工等領域,宜昌有7個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5個居亞洲第一、10個居全國第一。梁亞麗建言,宜昌和近鄰的荊門攜手,整合現有加工、研發資源,完全可打造成國內磷化工的航母,創建全國磷化工研發和貿易的中心。

  現在,宜昌高新區每畝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已達300多萬元,每畝産出達600多萬元,集約發展態勢明顯。

  襄陽市是鄂西北的工業重鎮。市委書記李新華表示,襄陽有條件、有能力,實現“高臺起跳、高位轉型”,為構建戰略支點作出應有的貢獻。

  汽車産業是襄陽最大的優勢,現已形成每年50萬輛整車、85萬台發動機等零部件生産能力,2010年汽車業産值突破千億元大關。讓人眼睛一亮的是,襄陽聚集了10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形成了從整車到電池、電機控制器驅動系統等較完整的産業鏈,與新能源汽車緊緊地“粘”在了一起。“東風天翼”客車採用的蓄電池,擁有17項專利技術,襄陽宇清公司生産的混合動力汽車電動變速驅動系統屬全球首創。

  襄陽已被國家批准為新能源汽車運營示範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産業化基地,正在爭取建設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檢驗檢測中心。

  江浙之強,壯在縣域。湖北發展不夠,弱在大面積的縣域。近年來,湖北創新體制為縣域經濟提速,大張旗鼓地發展民營經濟;擴權強縣,下放239項事權;推行財政“省直管縣”體制,項目、資金、信息等直達縣域。2010年,縣域經濟佔全省經濟比重升至56.5%,一般預算收入過5億元的縣市,從零增至21個。

  今年2月,湖北省正式啟動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一個是“綠色”的民族區域,以恩施為中心;一個是“紅色”的老區熱土,以黃岡為中心。一“少”一“老”,過去發展相對滯後。去年,隨著經由恩施的滬蓉西高速和宜昌至萬州鐵路的開通,恩施旅遊出現“井噴”。節假日,大峽谷景區不得不分時段限人數。

  走出恩施火車站,一路空氣清新,水秀山青,讓人産生遐想:這裡應該成為湖北的海南!實際上,省裏實施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戰略,已經明確了這裡的定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肖旭明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將抓住“兩路”開通和武陵山試驗區建設的歷史機遇,走特色開發、綠色繁榮、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參與戰略支點的建設,為湖北第三層面上的“1/3”,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技術到體制

  創新引領跨越式發展

  支點建設,湖北始終高揚創新的旗幟。

  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春明説,科技創新最具爆發力、最具含金量、最具趕超的現實性。科技進步是湖北跨越式發展的本質特徵和突出的品格。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湖北乃至中部的智力密集區、創新的高地,繼中關村之後的我國第二個自主創新示範區。這裡,每天都在創造奇跡。

  被國外長期封鎖的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系統實現産業化,使湖北成為全球3大光纖傳感器生産中心之一;湖北産的我國首臺深井探測機器人,已在四川錦屏水電站地下2400米岩層裏工作了半年多,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木棉內衣和床單的問世,打破了大百科全書中“木棉不能紡織”的論斷;“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突破傳統紡織技術對纖維技術等級要求的極限,讓我國紡織技術一步跨到了國際最前沿。

  “光谷正全力打造以光電子信息為核心的産業,以生物、環保節能、高端裝備為戰略産業,以高技術服務業為先導産業的産業架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但長春強調,近年來,生物産業異軍突起,生物創新園、生物醫藥園、生物農業園、醫療器械園齊頭並進,世界最大制藥企業輝瑞公司,亞洲第一基因服務商華大基因公司,我國最大生物農業育種企業中國種子集團,我國最大醫藥物流企業國藥控股等相繼落戶光谷……

  大型國企更是創新的主力軍。武鋼的鋼産量比“十一五”前增加了293%,但噸鋼綜合能耗卻下降了17%,噸鋼耗新水降幅達78%;東風混合動力客車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民力、民資、民智成為支點建設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光谷1.4萬餘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有1萬多家。目前,全省民營企業的經濟總量,已佔湖北的半壁江山。襄陽市保康縣63歲的農民曹青山,十幾年來癡迷于電動汽車電池的研究。在襄陽市政府的幫助下,前不久,“曹氏配方”的電池送到國家權威機構檢測,32項指標全部合格!目前,襄陽市30輛裝有“曹氏電池”的電動公交車,運行情況良好。

  這些湖北人,湖北事,湖北的創新産品和智慧,撐起了戰略支點。

  創新體制機制,更是當代中國最大的發展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為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光谷探索實施了“集合貸款”模式,即由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以其下屬的生産力促進中心為貸款主體,以武漢光谷基金公司為擔保主體,以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融資合作主體,為中小企業爭取貸款。

  平臺建設,人才引進,光谷屢出高招。政府、高校、研究所和企業聯合組建代表亞洲光電技術最高水平的光電國家實驗室,同時建設軟體開發與測試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華大基因公司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其中兩個“資深的小字輩”,一個在北大本科還沒畢業就被引來做研究,一個竟是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高中生。創新的光谷充滿朝氣。

  2009年建設“人才特區”以來,光谷制定了一系列打破常規的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成功引進了中科院院士鄧子新擔任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2009年以來,光谷共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1000多人,吸引了1萬多名各類人才到這裡工作和創業。

  “十一五”以來,光谷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29%以上的增幅,成為湖北創新活力最強、經濟增長最快的板塊。

  江出三峽,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湖北省省長王國生説:“當前,區域間或區域內協調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一大趨勢。區域的發展競爭也由單個城市、單個省份的競爭合作,走向城市群、經濟區的競爭合作。”鋻於此,湖北與中部兄弟省份達成共識:將在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自主創新試驗示範的交流協作,武陵山區和大別山區開發,長江黃金水道開發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共賦中部崛起的宏偉篇章。

  支點建設,湖北又開始了新的跨越。

  中部崛起,湖北必將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