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吉林省 >

吉林春耕之變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2日 05: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北的春天姍姍來遲。可是,季節一到,黑土地馬上熱鬧起來。

  吉林省春耕現場會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那拉嘎村召開。遠遠看去,40多臺大型拖拉機、播種機,襯著遙遠的地平線,一字排開,很是壯觀。

  種了一輩子地的那拉嘎村農民劉啟貴,一大早就來到田裏。走進壟頭,俯下身去,黑土上面精心覆蓋著膜,下面埋著滴灌設備,黑油油的土地已泛出春天的光澤與氣息。“去年我用的還是小四輪子呢,真沒法比啊。看來黑土地真是要變個種法啦!”

  從管理到服務

  政府指導模式在變

  吉林西部十年九旱,但一家一戶上滴灌又不現實。怎麼穩定增産?今年,在政府推動下,當地與甘肅農墾集團聯手打造松嫩平原萬畝現代化滴灌的項目。這也是政府三化統籌發展現代農業戰略佈局的一步棋。

  “我們的春播方案報蘭州總部通過,要在5月15日前完成播種。”項目區負責人甘肅農墾集團的萬尊新介紹説,由於引進了滴灌技術,萬畝項目區由十幾個人進行田間管理就足夠了。

  一場技術革命,給農民徹底“松了綁”。“集約化農業生産發揮了節水灌溉的最大效益。”縣裏領導認為。

  春耕前,吉林省就定出今年的春耕時間表,4月10日開犁播種,4月20日掀起播種高潮,4月底前結束旱田播種,5月底前完成水稻插秧任務。今年正常年景下全省糧食總産要比去年增加31.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在春耕期間,農民享受著許多政府的服務:農資打假、農技推廣、農田水利工程保障……

  今年全省以灌溉為主的7座大型水庫蓄水總量比常年多98%,比去年多58%;81座中型水庫蓄水量比常年多20%,比去年多34%。吉林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水庫蓄水量形勢如此之好,主要源於日益加強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科技進入田間地頭

  技術推廣機制轉變

  5月15日一大早,天空飄著雨絲,長春市文化廣場正舉辦全省科技活動周開幕式。二人轉演員將科學種田的知識編成了唱段,唱得有聲有色,吸引了不少觀眾。

  這種“文藝搭臺,科技唱戲”的形式,城裏人聽著新鮮,走村進鎮後,更是深受農民歡迎。遼源市農民張軍説,本來就愛聽二人轉,把這些科學種田的知識唱進去,好聽好記,是個好主意。

  近年來,吉林省加大了科技下鄉的力度,從春耕備耕到田間管理,到處都有農技人員的身影。聽説鎮政府有科技講座,松原市烏蘭圖嘎鎮萬寶村64歲的農民徐萬發早早趕來聽課,拿慣鋤頭鐮刀的大手認真握起了筆。“天冷道不好走,不算啥。課必須去聽。過去俺們靠天吃飯,現在科技種糧很重要。像測土配方施肥,那就是有用。”徐萬發告訴記者,這樣的講座今年他一共聽了三次,“播種期應該預防什麼樣的病蟲害,備耕期間肥料的選擇與使用及真假化肥鑒別,玉米高産栽培,三堂課的內容都圍繞著春耕展開。”

  據統計,在春耕前,吉林省利用冬春季節組織34個省級農業科研、大中專院校和農技推廣單位與市縣鄉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共同配合,培訓基層幹部群眾近500萬人次,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

  未來,吉林省還要將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科技人員到農村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考核內容,以此進一步鼓勵科技下鄉。

  “去年全縣大力推廣大壟雙行耕作技術播種面積7.5萬畝,平均畝增産120斤,今年更要加大力度。”農安縣縣長在今年春耕現場説。

  像農安和前郭一樣,政府不僅調動各方力量送科技下鄉,而且起到統籌規劃,引領科技種田方向的作用。

  據悉,今年吉林全省萬畝以上高産創建示範田要達到400個,比去年翻一番,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高産示範區。備耕成為四季的活

  農民種地更動腦筋

  “春耕不肯忙,秋後臉餓黃。”信息時代,電腦、電視,甚至展會,都成為農民學習的渠道和來源。農民們再不是望天吃飯,指望著口口相傳老把式的經驗了,自我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一進農博園,就覺得眼睛不夠用呢。現在科技種田,可不是過去大牛蹚地了。”公主嶺解放村63歲的農民黃殿君去年進城趕了農博會,為今年的春耕作好了技術準備。

  “我們來農博會,目標明確,很少是瞎逛的。”雙陽區農民王志龍説,農博會有新品種,還可以了解新趨勢。

  現在,農民春耕,不是勞一時,而是用心用腦種地,備耕成為四季的活,硬體軟體都重要——種子化肥農藥要備好,而選怎樣的種子,用怎樣的技術更是功在平時。

  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農民韓代富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2009年,韓代富種的花樣品種特別多:10坰土地既有綠色水稻,也有粘玉米,還種了高油大豆和高澱粉玉米。後來一看行情,2010年他又調整為只種水稻和玉米,“收入果然不錯”。

  這個心思活絡的80後小夥兒,機械化作業的路走得也早,從翻地、播種到打藥、收割全都實現了機械化。“2005年,我買了一台拋秧機,原來人工10天能插完秧,現在用機械拋秧3天就能完成。”

  吉林省12316新農村熱線專家梁琦説,“現在的農民在思維方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0多年前我下鄉時,政府推廣使用化肥,晚上農民就偷偷地往壕溝裏倒。現在農民尋求的是哪種化肥最好用,緩釋性強,如何測土配方施肥呢。”

  春耕如多棱鏡,悄然展示了傳統農耕方式在新時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