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省 >

富裕廣東戰貧困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2日 05: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對未來生活有信心了!”45歲的溫其均,本是清新縣秦皇村裏有名的困難戶,如今説話卻響噹噹的,有了底氣。

  由於妻兒均患病,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溫其均靠上山砍黃竹,一年忙到頭也掙不到2000元,維持全家人的生計都難。他把眼下生活的變化,歸功於對口扶貧秦皇村的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和該公司派來的2名駐村員工。“他們出錢幫我修了新磚房,給我提供小牛和雞苗,送我參加養殖培訓班,還保證高價收購。”看著一天天長大的牛和雞,溫其均心理充滿着多年未有的希望。

  富的地方富得流油,窮的地方窮得掉渣,這是真實的廣東。經濟總量全國第一的廣東,同時擁有70萬戶316萬農村貧困人口。

  如今,生活面貌正在發生巨變的,不僅是秦皇村,也有散佈於粵東、粵西、粵北的3409個貧困村;不遺餘力支持他們脫貧的,是來自全省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央企駐粵公司與省級國企3409個對口扶貧單位和11524名駐村扶貧幹部;聯接幫扶者和被幫扶者的,是廣東省從2010年開始實施的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扶貧模式。

  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責任製成了扶貧戰線“硬杠杠”

  連南縣大坪鎮西部的大古坳村,是個海拔800多米,總人口1397人的瑤族寨子。遠遠望去,沿着山坡,土磚房一座挨着一座,不少房子一邊倒塌,另一邊卻還住着人。還有不少木板房地基就打在岩石上,常年風吹雨打,房子傾斜將倒未倒,讓人擔驚受怕。

  村民們常年以玉米、番薯等為食,一些老人基本沒吃過肉。村裏的道路多是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凹凸不平,污水順着石縫流。天黑了,崎嶇的山道上,依然有年老的瑤族阿婆,或年少的瑤族孩子,艱難地挑着擔子,或背着柴火,往家的方向一步步走去。

  連南由於地多山石,土地貧瘠,加上受歷史、區位、交通等因素制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嚴重滯後,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連南的情況,是“窮廣東”的一個縮影。土地面積佔全省70%多,人口占全省60%多的粵東、西、北14個地級市,經濟總量僅為全省20%。廣東省扶貧辦的統計顯示,3409個貧困村,集體年收入都不足3萬元,村中貧困人口達40%以上。

  “扶貧年年都在做,但缺乏穩定的制度保障,既沒有專人沉到農村裏去,也沒有責任約束。來扶貧的往往投點錢,搞個工程就走人;或者過年過節送點柴米油鹽衣服物品,結果人一走,貧困村、貧困戶‘濤聲依舊’”,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林果先説。

  經過一年多深入調研,廣東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實施意見出爐,3409個機關單位直接對口3409個貧困村,不僅派出3409個工作隊長期駐到村裏,每個單位的若干名員工還要一一對口幫扶村裏的貧困戶。依靠這種嚴格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廣東計劃用3年時間(2010年—2012年),使全省貧困戶基本實現穩定脫貧,80%以上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2500元以上,貧困村基本改變落後面貌。

  “雙到”剛實施時,一些地方和扶貧幹部思路一下子轉變不過來,等到被問責時,才感慨“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廣東省扶貧辦業務處處長宋宗約表示,“雙到”扶貧關鍵是“到”,合格的駐村幹部深入農村後,能發現貧困村致貧原因,贏得村委會、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更容易從薄弱環節入手解決貧困村、貧困戶的發展問題。

  如今,“雙到”責任製成了扶貧戰線的“硬杠杠”,數以萬計的廣東扶貧幹部兢兢業業。

  一村一策、一戶一法,“靶向療法”志在長期穩定脫貧

  朱春梅今年33歲,樂昌大富村人,此前與丈夫一直在外打工。今年春節回鄉,她發現去年在家種綠色蔬菜的鄰居賺的錢,比她在外一年打工的收入要高,這讓她開始重新考慮回鄉。

  春暖花開,這個由江門鶴山市對口幫扶的村莊,呈現出當下貧困農村罕有的活力與人氣。田間多了年輕人的身影,運磚頭的板車繁忙地往返於村前村後——村裏蓋新房的人一下多了起來。

  原來,鶴山市在為大富村量身制定脫貧方案時,把眼光瞄準了當地有基礎的蔬菜和黃煙種植。“我們建立起大富蔬菜黃煙基地,發動村民種植,並通過手頭的資源聯絡銷路。現在,大富村每天有4—5萬斤蔬菜運往廣州、深圳、東莞銷售,給村裏帶來4萬多元收入。”駐村幹部謝文清説。

  有了“雙到”責任制,對口扶貧單位和幹部猶如手握“尚方寶劍”,調動與共享資源的能力充分施展,“各路神仙,各顯神通”,針對貧困村實際情況,採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被形象地稱為“靶向療法”。

  對口幫扶秦皇村的中國移動廣東公司,通過提供種苗,開展技術培訓,幫助村裏發展種養業,並通過公司食堂收購的方式,解決了産品銷路。

  對口幫扶連山縣小三江鎮田心村的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結合村裏山地落差大,水電資源豐富的情況,從募集資金中拿出20萬元,幫村裏入股連山縣一個水電站,每年固定可獲得2.2萬元分紅,村集體收入從2萬多元躍升至5萬元,初步脫了貧。

  2010年考核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共投入資金近44億元用於“雙到”扶貧,平均每座村莊近130萬元。至2010年底,全省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減少162萬人;全省3409個貧困村的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2410元,人均增收822元,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每村達3.1萬元。

  各村因地制宜,陸續涌現了二三十種模式。區域經濟協作幫扶、農業産業化幫扶、特色旅游幫扶、入股經濟項目幫扶、金融信貸幫扶、技能培訓幫扶、助學幫扶、生産資料幫扶、基本生活保障幫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幫扶、基層班子建設幫扶等等,每一種都立足長遠,力爭穩定脫貧。“我們有一個制度,如果三年後,貧困村沒有實現穩定脫貧,或者脫貧後又返貧,那幫扶單位就不能脫鉤,要一直幫扶下去。”林果先説。

  科學規劃,統籌發展,“雙到”扶貧期待更完善

  “雙到”制度好,但在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據介紹,按照省人大的立法計劃,《廣東省扶貧開發條例》有望在今年出臺,將通過法律規範來推動扶貧開發工作。

  記者調研發現,對口扶貧出現了不少新問題。蘭祝剛是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綜合部副總經理。一年來,通過多次走訪粵西、粵北貧困村,他發現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情況下,“雙到”扶貧應該有一些新內容。

  據蘭祝剛觀察,目前農村留下的人口大大減少。有的自然村,離村委會十幾公里,就只剩三五戶人家。按照規定,扶貧基本的是實現村村通公路,還要通水、通電、通信。問題是,光公路的成本每公里就20萬元左右,投入這麼多,就惠及寥寥幾戶人家,利用效益很低。另一方面,現在留在貧困村的多是老弱病殘,不僅生活貧困,也缺醫少藥。但如果為幾戶人家搞一個醫療點,同樣存在醫療資源的浪費。

  “‘雙到’扶貧如何跟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規劃相結合,是值得考慮的問題”,蘭祝剛説。通過科學規劃,對一些有條件的貧困戶實行集中居住、集中供養、集中提供公共服務,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雙到”之後,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規劃也要“到”。

  事實的確如此。廣東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東、西、北的山區,還有34個自然村、30萬人居住在高寒山區,分佈極為分散,相互距離遙遠,要給他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困難不小,投入也不小。林果先説,“新時期,既要用新農村建設的理念和標準來提升貧困村的檔次和水平,又要用扶貧建設工程來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扶貧開發工作還要搶抓城鎮化進程的歷史性機遇,融入城鎮化建設當中。”

  據了解,廣東計劃分期分批對扶持貧困村進行整村綜合整治,每年建設一批示範點,力爭到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村容村貌整潔。針對高寒山區的移民搬遷問題,《廣東省農村“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也有了時間表:用5年時間,扶持不具備生産生活條件的貧困村莊居民“下山”,今年要完成8000戶,之後3年每年1.5萬戶,最後一年7000戶。

  如今的大古坳村,村民們説起身邊的變化如數家珍:移民下山,即將住上樓房;引水渠讓“望天田”成了豐收田;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出山的路安全方便了;跋山涉水去看病成了歷史……連南縣扶貧辦主任黃火興目睹這些變化,興奮之情不亞於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