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北京奧運村街道辦正式掛牌 所在地擺脫農村概念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9日 04: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16日,朝陽區奧運村地區辦事處正式更名為奧運村街道辦事處。奧運村街道辦事處 供圖

  2004年6月29日,奧運會主場館所在地洼裏地區辦事處正式更名為奧運村地區辦事處。新華社資料圖片

  5月16日,朝陽區奧運村街道工委和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歷經7年,經過兩次更名,這個奧運場館所在地朝陽區洼裏鄉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化的“蛻變”。

  2004年洼裏鄉第一次更名,農民轉居。歷經奧運會的洗禮,曾經的“洼裏鄉”現已轉身成為服務居民的“奧運村街道辦事處”,全身“進城”。

  5月16日,朝陽區原“洼裏鄉”再次更名為“奧運村街道辦事處”。曾經的鄉村,如今已是世界矚目的地方,坐落著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等奧運地標性建築。

  2004年,它第一次更名為奧運村鄉人民政府和奧運村地區辦事處,兩個牌子、一套人馬。據介紹,之所以有兩套牌子,是因該地區還有5300多個農民才保留了“鄉鎮”機構。

  這次更名,不只是一個名稱的改變,而是取消了奧運村鄉人民政府,等於取消了街道辦中涉及農村方面的機構。街道工委相關負責人説,這意味著奧運村街道辦的工作已完全轉變為城市管理和為居民服務保障的功能。

  “農村”的概念將從這裡徹底消失。

  【2001年前】

  水立方所在地曾是菜地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奧成功。家住洼裏鄉的王世厚喜悅之餘,還有一番不同於他人的複雜心情。申奧成功,也意味著他將搬出生活了50多年的洼裏鄉,這裡被規劃為奧運場館用地。

  在洼裏鄉,王世厚從事多年檔案工作,對洼裏鄉的歷史瞭如指掌。

  王世厚説,歷史上,洼裏村因盛産優質水稻,被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稱為“千里水稻第一田”。到2001年前,洼裏鄉還是農村,生活著8000多名農民。“都是農田、菜地和綠地,還有一些三産。水立方當時的那片兒是菜地和垃圾場,有些農民還在那裏養豬。”王世厚説。

  申奧成功之後,奧運工程開始建設,洼裏鄉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全部徵為國有,農民轉居。這個鄉村開始被改變。

  【2002年】

  支持奧運工程遷居

  經過一年準備,2002年9月3日,奧運場館建設工程的徵地拆遷工作全面開始。

  王世厚説:“首先拆遷的是洼邊、龍王廟等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南區和一些場館區。”

  在洼裏鄉擔任幹部的于文龍説,在2001年,洼裏鄉比較富裕,經濟總收入達到10億元,人均年收入近1萬元,農民大部分收入來自房租。“當時一間10平米的小屋,就能租上200元左右。”那時幾乎每家的院子都能分出幾間甚至10間。

  于文龍説,不過,當時徵地拆遷沿用的是1989年的政策,因此拆遷的補償款並不高。採用的是貨幣補償,平均每平米四五千元,不少農民都會認為“吃虧”了。

  “為了順利完成拆遷,黨員幹部必須&&。鄉里把工作人員的名單都貼出來,誰家簽合同了,就畫個勾。”于文龍説,當時黨員幹部分片包乾。

  “雖然説肯定是"吃虧"了,但大家都知道要開奧運會,都很明白事理兒,所以當時拆遷基本沒有硬頂的。”于文龍説,“為了奧運,洼裏鄉的農民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2004年】

  “洼裏”改名“奧運村”

  僅1年多,洼裏鄉涉及奧運場館和公園的拆遷項目完成。拿到拆遷款,農民們也大都另買房,重新安家。于文龍的家也搬到昌平區北七家。

  期間,大規模的奧運場館建設工程同步展開,低矮破舊的平房院落改建成為寬敞明亮的樓房,農民菜地上蓋起了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5000余住戶、470家企業搬遷。

  “因為農民逐漸地在轉工、轉居,因此政府的機構也需要改革。2003年,洼裏同時設置了洼裏鄉人民政府和洼裏地區辦事處,一套人馬,兩個牌子,既服務農民,也服務居民。”奧運村街道工委相關負責人説。

  2004年,“洼裏”這個名字開始從行政機構的名稱中消失。“洼裏鄉”改名為“奧運村鄉政府”和“奧運村地區辦事處”。“到2004年底,洼裏鄉的農民全部轉工或轉居,農民都沒有了。這裡成了奧運場館和運動員村,名字也要改了。類似于亞運村,這裡改名"奧運村"。”這位負責人説。

  【2005年】

  核算集體資産“分家底”

  到2005年,洼裏儘管沒有了農民,但農村集體經濟的一系列工作並沒有全部解決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件遺留問題就是“分家底”。2004年,改名掛牌時,洼裏的行政機構並沒有全改為街道辦事處。

  刁繼軍之前在村裏擔任過會計,當時她調到鄉里來,專門來做“分家底”的工作。

  "分家底"其實是集體資産的處置,集體經濟是大家集體所有的,資産要量化到每一個人的身上。”刁繼軍説,“分家底”是從2005年開始的,集體資産的量化很複雜,資金很容易量化,但一些保留的房子等實物,就不好量化了。為此,鄉里組建了北京世紀奧辰科工貿經濟開發總公司,來收購量化這些有形資産。

  “分家底”當時採用了兩種方式。首先是按照農民的勞齡,將全鄉集體凈資産量化到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比如1年勞齡計8000元,如果是20年的勞齡就一次性兌現16萬元;另外一種是入股分紅。選擇兌現的,一次性給予兌現;選擇入股的,可以入股到北京世紀奧辰科工貿經濟開發總公司當股東,每年分紅。

  “其實後一種方式,就是考慮到農民在失去土地後,能有一個長遠的經濟收入來源。”刁繼軍説。不過,大部分農民還是覺得錢全部拿在自己手裏比較踏實,選擇入股的只有10%,1000人左右。

  “從公司成立和運作的這兩年看,運作得還是比較成功的,每年能有百分之十幾的分紅,如果是20年勞齡入股的話,每年可以分到1萬多元。”刁繼軍説。

  【2011年】

  轉居後戶口仍留原地

  朝陽區委副書記宋連娣説,北京奧運會讓奧運村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嬗變。奧運會之後,奧運村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矚目的焦點,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一直處於朝陽區前列。“如今,奧運村的農民轉居和鄉、村兩級集體資産處置工作已全部完成,具備了實行城市管理體制的條件。”

  王世厚説,洼裏鄉的人對洼裏有很深的感情。搬出去的農民,大部分人雖轉居了,但戶口沒有遷出去。他説,他還時常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區看看,那裏曾是他住了50多年的家。

  洼裏鄉更名記

  2003年

  洼裏設置洼裏鄉人民政府和洼裏地區辦事處,一套人馬,兩個牌子,既服務農民,也服務居民。

  2004年6月29日

  “洼裏地區辦事處”更名為奧運村地區辦事處、奧運村鄉人民政府以及奧運村地區委員會、奧運村鄉委員會。這兩套牌子也屬於一套人馬管轄。

  2011年5月16日

  奧運村街道辦事處和奧運村街道工作委員會正式掛牌。

  本報記者 馬力

  作者: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