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四川省 >

成都軍區組建形成覆蓋整個大西南應急救援機制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2日 0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社成都5月11日電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汶川地震3年後的今天,成都軍區組建了多支專業的應急救援“拳頭”力量,形成了覆蓋大西南的應急救援機制。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中,全軍各抗震救災部隊起到了主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成都軍區部隊更是責無旁貸,最先投入搶險救人、最後撤離災區。

  3年來,根據汶川抗震救災經驗,成都軍區進一步建立完善應對突發事件指揮機制,形成了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1個應急總案和24個專項應急預案,應急救援力量覆蓋整個西南地域。

  “西南地區是我國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在全國大陸地震活動程度最高。同時,各種山地災害、森林火災、冰凍災害、極端氣候災害、生産事故災害頻發,對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專業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都軍區作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新的應急救援機制下,部隊的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變化之一,依託兵種部隊建設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實現“平戰一體”。

  某集團軍工兵團于2003年成立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曾在汶川抗震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這支救援隊的人數擴編至300人,裝備了搜救犬、生命探測儀、救援頂桿等先進設備,具備了應對7級以上突發性大震和其他重大災害的緊急救援能力。

  不久前,這個工兵團又奉命組建了一支國家級交通應急搶險隊。

  “在未來的災害救援中,這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專業部隊,將第一時間進入重災區。”工兵團團長聶學政説。

  類似的常備專業應急隊伍,成都軍區近年來先後組建了31支,其中有5支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26支省級應急專業力量,總兵力達1萬餘人。

  變化之二,民兵預備役專業力量成為應急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1月,四川省某預備役工兵團和某預備役防化團共同組建四川省綜合應急救援大隊,裝備了價值上億元的高精尖應急救援器材。

  與此同時,西南各地也依託民兵預備役隊伍組建了230多支、4萬多人的專業救援及保障力量。

  其中,成都警備區組建的成都市民兵綜合應急救援大隊,裝備了動力傘、摩托艇、GPS定位儀、海事衛星電話等特種裝備,能夠執行城市消防、抗洪搶險、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多種應急救援任務。2010年,這支隊伍先後參與了青海玉樹、甘肅舟曲、四川災區暴雨泥石流災害救援,發揮了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應急通信實現無阻礙化。

  “我們的專項應急值班電話,能夠貫通軍區範圍內軍、師、旅、團乃至軍分區、人武部等各個級別的指揮機構,它所應用的應急通信手段,在任何複雜惡劣情況下,指令均能及時上傳下達。”成都軍區通信部部長符紅介紹説。

  此外,成都軍區還與西南五省(區、市)的通信管理局、電信運營商、無線電管理機構簽訂軍地合作協議,將地方通信力量納入國防後備力量體系,建立起平戰結合的應急通信指揮機構,基本保證在應對各類自然災害時通信無“盲區”。

  變化之四,建立突發事件軍地信息共享機制。

  2010年,成都軍區測繪、氣象等部門與四川省相關業務部門簽署了數據信息共享相關合作協議。這份協議的簽署,使軍地雙方實現了基礎信息數據定期共享、交換和更新,在未來的應急救援過程中軍地雙方將共同擁有精確的地理坐標、水文氣象等方面的專業技術支援,為救援任務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可靠保證。

  “隨著應急救援機制的日趨完善和部隊專業救援力量的增強,在今後的災害救援中,以往部隊成建制出動的模式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不同兵種部隊組成的專業骨幹力量,組成應急通信、搜救隊、排險隊、醫療防疫隊、安置隊等專業救援分隊,採取陸、空、水路靈活機動,分批次進入重災區,集中實施高效有序的救援任務。”成都軍區作戰部相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