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探訪新疆百年古剎:走進東歸蒙古族部落(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6日 11: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新疆博湖縣巴格希恩隨木廟以及如意塔前遊人如織。

  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6日電 題:探訪新疆百年古剎:走進東歸蒙古族部落

  作者 孫亭文 茍秀君

  歷經風雨百年的巴格希恩隨木廟古剎,坐落在靜靜流淌的開都河畔。5月初,記者走進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尋找生活在這裡的“東歸”蒙古族後裔。“東歸”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徙。百年的喇嘛廟、新建的如意塔、幌動的經幡都在傾訴著藏傳佛教對蒙古族的影響。

  1771年,為擺脫沙俄的壓迫,古老的蒙古部落土爾扈特在首領渥巴錫率領下,17萬部眾踏上“東歸”之路。扶老攜幼的土爾扈特人不斷遭到沙俄騎兵圍追堵截,牲畜死亡殆盡,人口死亡大半,回到祖國時,只剩7萬人。中路和碩特三旗被安置於開都河中下游平原及博斯騰湖一帶放牧,三旗自為一盟名為巴啟色勒啟勒圖盟,從此定居博湖。

  巴格希恩隨木廟建於1866年左右,是和碩特部落四大寺廟之一。當年由甘肅、青海等地請來工匠,倣青海塔爾寺而建,並由藏族法師製圖繪畫,廟宇坐北朝南。上下樓閣兩重,內有耳房,排房店前雕有花崗岩雌雄石獅一對,廟內佛像、法器由青海、西藏等地運來。廟內有和碩特部將士的連環甲、頭盔、鑲銀人頭蓋骨法器、舍利念珠等文物。每年正月十五蒙古族“麥德爾”節期間,附近蒙古族牧民都會到古剎祭拜。

  沿著博湖縣正修建的開都河景觀帶走下去,八座如意塔朗然闖入眼簾。據記者了解,信仰藏傳佛教的當地蒙古族牧民,很久以來都長途跋涉到青海塔爾寺朝拜八個如意塔,他們希望在家門口建造一個朝拜聖地。2006年,當地信教群眾和熱心人士捐資建造如意塔。其中,甘肅拉卜楞寺咱雅班第達活佛集資1萬元人民幣。信眾還從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等地運來建造如意塔的塔頂和梵文。

  據悉,八個如意塔分別為堆蓮塔、大菩提塔、吉祥門塔、神降塔、神變塔、合離塔、尊勝塔和涅磐塔,是為紀唸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中八大功德而建造,其造型大同小異,長方形底座、圓身、尖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是由朝拜群眾祭祀奉來的五穀雜糧、金銀貨幣和兩車精加工的鞏乃斯香草粉築成,由8個幹松樹做頂梁柱。塔身白灰抹面、底座水泥鑄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寶瓶,裏面藏有梵文。

  記者在如意塔前看到,香爐青煙裊裊,塔前的小平臺上,被前來祈福的人擦拭得非常乾淨。人們祈福時敬獻的香火錢用小石頭壓住,以防風吹走,五顏六色的糖果放在潔白的塔前,代表著祈福的人們的虔誠之心。據巴格希恩隨木廟的住持依西介紹,前來祈福的人多為祈禱平安,以恢復內心的平靜。

  近年來,為保護當地蒙古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博湖縣不斷加大對其獨具特色的托布秀兒音樂、民族服飾以及手工藝製品等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挖掘、整理和傳承。

  2010年,博湖縣建成新疆首個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中心,這是新疆建立的第3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機構。該中心也位於巴格希恩蘇木廟院內。其展覽館由和碩特部落的起源、興起、和碩特的大遷徙、東歸、哈喇沙爾的和碩特、英雄史詩《江格爾》、民間藝術托布秀爾和沙吾爾登等7個部分組成。

  記者曾多次到新疆博湖縣採訪時發現,不論是蒙古族風俗文化、還是藏傳佛教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特別是蒙古族的祭湖、祭火儀式,當地民眾每年都會舉行。“十一五”期間,博湖縣“蒙古族服飾”等12項民族民間文化被列入國家、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烏蘭再格森鄉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現在,蒙古族東歸後裔散落生活在博湖縣的牧場草地,抑或已經定居生活在城裏,但他們的悠久歷史文化還在繼續傳播著,百年古剎巴格希恩隨木廟繼續靜靜地坐落在開度河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