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西藏自治區 >

中國聚焦:西藏最著名街道的六十年變遷(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6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中國聚焦)八廓街西藏最著名街道的六十年變遷

  八廓西街商鋪、攤位林立,人群熙熙攘攘(2011年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鄒廣萍攝影報道

  新華網拉薩5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大昭寺門前的香爐燃起祈福的輕煙,清晨的陽光落在高高的經幡旗桿的金頂上。79歲的卓瑪拉姆手捻念珠,開始數十年如一日的晨間轉經。

  此時的八廓街,已不似她被母親領著第一次轉經的那條路,石板路面替代了土路,路燈照亮陰影裏的巷道,民居變作了店舖,招牌從藏文換作漢、藏、英文的混合。

  但是,1300多年曆史的大昭寺門前,許多人依然虔誠地磕著長頭,有係著傳統長裙的老阿媽,有頭上盤著辮子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也有穿著牛仔褲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就住在隔壁,有的從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藏區千里迢迢趕來。天還沒亮,他們就在大昭寺門口排起長隊等待朝佛。

  環繞大昭寺,長1公里多的八廓街上,男女老少與數百年前一樣,沿順時針方向,緩緩而行,口中默默誦讀經文。

  卓瑪拉姆的家在八廓街迷宮一般的小巷深處。這裡是拉薩最古老的城區,蛛網般分佈著35條小巷,無數傳統藏式四合院。她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舊式大院裏,27歲離家工作,25年前退休又回到這裡。

  “當時院子比較大,但是房子很簡陋,屋裏都是舊的大木頭柱子和土墻。”她説。她還記得小時候這個院子的土地是寺廟所有。

  現在住著32戶人家的大院,白墻黑窗框黃窗格的三層小樓圍著寬敞的天井,每層向著天井的陽臺走廊上,有心的住戶們種上了鮮艷的花。

  1994年這個大院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每戶人家通了自來水和電。原來所有住戶不分男女共用一個廁所,現在每層樓各有男女公廁。自1979年以來,八廓街類似的舊建築都陸續進行維修加固和設施改造。去年,56座著名的古建築大院再次進行修繕維護。

  但是,比起現代公寓,這裡的生活依然不那麼方便。“小時候的鄰居幾乎都搬走了,住到新的小區去。現在的鄰居,至少有一半是外地來打工和做小生意的人在這租房子。”卓瑪拉姆説。

  儘管兩個孩子都希望她搬走,卓瑪拉姆卻不願意。“我一直住在這裡,轉經和生活都很方便。他們每星期來看我就很好。”

眾多小攤位沿著八廓街將大昭寺圍了一圈(2011年4月7日攝)。

  早上8點多,陽光越過大昭寺的金頂,八廓街轉經的人漸漸增加。年近40歲的洛桑扎西也在其中。他剛開車送兒子上學。

  和卓瑪拉姆一樣,洛桑扎西也從小在八廓街長大,但是他已經舉家搬到拉薩西郊的新區。他説:“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住得好一點。老城用水用電上廁所都不方便,也沒地方停車。不過,我還是覺得八廓街才是我真正的家。”

  對老城的眷念促使洛桑扎西開始了一項新事業。去年6月起,在距離他的舊居500米的地方,他經營了一家由老院子改造的小旅館。

  這座名為“林倉”的小院有300多年曆史,曾經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林仁波切的住所。洛桑扎西與政府簽了10年租約。

  “我們根據民國時代的一張圖紙重修這座院子,請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工匠,花了一年時間,僅畫工就做了4個月。每一項裝修都要經過文物保護部門的同意。”他説。僅有9間客房的小旅館,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結構、外墻、門窗的數量和位置,甚至一樓酒吧裏的六根木柱也是舊有的。二樓還恢復了當年的經堂。

  “林倉”旅館面向高端客戶。洛桑扎西認為,這是更好地保護老院落的辦法。做精品旅館,不至於因為利潤壓力過於破壞老建築,既保護它又繼續使用它,保持生機。

  “我對八廓街特別有感情,希望為保護它做點事。”他説。

  日頭漸漸升高,照亮整條八廓街,穿著藏袍手持轉經筒的外來朝聖者和衝鋒衣墨鏡的旅遊者越來越多。兩旁的店舖一個接一個開張,賣唐卡的緊挨著賣首飾和古董的,偶爾看見一家布料店或藏帽店。

  八廓街原來是拉薩佛教朝聖者三條著名的轉經路線之一,意為“中轉經圈”,後來“聖道”又慢慢成為拉薩的商業中心。內轉經圈在大昭寺內,外轉經圈則指拉薩舊城區外圍。

  卓瑪拉姆兒時記憶裏馱著雲南沱茶的馬幫已然消失。從和平解放到改革開放之前,曾經主導八廓街商業的國營商店所剩無幾。沿街店舖也從經營日常用品逐漸變為面向遊客的紀念品商店和餐吧。

  不過,尼泊爾人熱特那吉瑪吐拉哈的佛像店還開在86年前他祖父開店的地方,是八廓街上最老的店舖之一。拉薩人叫它“夏帽嘎布”,即白帽子店,因為老闆習慣帶白色尼泊爾帽。

  54歲的吐拉哈沒戴白帽,能説流利的藏語,還娶了一位藏族太太。當年祖父經營尼泊爾來的食物、服裝和香料,現在他賣尼泊爾工藝的鎏金佛像和飾品;過去祖父從西藏出口羊毛到尼泊爾,現在他出口價廉物美的中國服裝和陶瓷餐具。

幾位拉薩市民經過根布夏大院(2011年3月31日攝)。

  他的貨物再不需要騾馬隊從加德滿都長途跋涉1個多月運來,現在1天就能從樟木口岸運到拉薩。

  “我到拉薩26年,八廓街的變化非常大。以前要點蠟燭,用井水,現在路面很好,有電和自來水。過去開店的主要是藏族人和尼泊爾人,現在藏族、回族、漢族什麼人都有。”吐拉哈説。

  如今,八廓街上的競爭比他祖父的時代要激烈得多。他説:“過去我們的利潤能佔銷售額的50%到60%,現在只有10%到20%。當年我們是主要的進口商,現在誰都可以到尼泊爾去採購。”

  不過,這份祖傳生意,他還打算繼續經營下去,而且,計劃到北京開一家更大的尼泊爾工藝品商店。

  與吐哈拉不同,康巴藏人朱拉沒有父輩可以依賴。1987年,她從四川德格來到八廓街擺地攤,現在有一個鐵皮屋頂的小攤位,賣各種藏族風格的飾品。

  “20年前,顧客主要是外國遊客,現在是內地遊客。”朱拉説。她以前賣從老百姓家裏收購的古董飾品,現在老東西不常見,攤上主要是從內地或尼泊爾批發的飾品,不過品種要豐富得多。

  “攤位月租很貴啦,賺不到多少錢。”朱拉説。她已經把戶口遷到拉薩並買了房子,現在最大的希望是把兒子送到內地中學的西藏班讀書,然後上大學,找一個穩定的好工作。

  沒怎麼讀過書的朱拉在下午晃眼的陽光下招呼客人的時候,四川美院畢業的李鷗在終年不見陽光的深巷小店裏專心串著綠松石手鏈。她對各色各樣的珠子特別感興趣,拉薩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原料,她有時也到鄉下或尼泊爾去收集素材。

  李鷗6年前到拉薩,在很多地方打工,也擺地攤賣過自己設計的手鏈項鏈,去年開了這家十幾平米的小店。

  今日的八廓街有許多像李鷗這樣的外地年輕人,做著薪水不高的工作或開一家小小的店舖,閒時在大昭寺門口曬曬太陽或在甜茶館裏聊聊天,享受高原的舒緩節奏。

  “讀書的時候我就想到拉薩來。我對佛教感興趣,這裡的文化又非常特別。賺錢不是目的,更主要是創作,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李鷗説。她還有一個計劃,要在拉薩學習繪畫唐卡。

  傍晚時分,前來光顧的遊客漸漸減少,他們紛紛走進亮著燈的餐吧和咖啡館。映在大昭寺金頂的光線慢慢消失,但是八廓街上的人潮並未減退。

  夕陽落山是又一次轉經的良辰。(參與采寫記者:傅雙琪、趙新兵、裘立華、仇琳、格桑達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