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上海市 >

上海交警將4根車道"變"成12根 疏堵效果好(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0日 13: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閘北交警支隊支隊長王登海在現場指揮。新民網記者胡彥珣 天目路現場回傳。

  閘北交警也正是在這樣的區域內“變魔術”,將4根車道變成了12根車道,路口的通行率提高了300%。新民網記者胡彥珣 天目路現場回傳。

  4根車道如何變成12根車道,如何在不改造道路、不增加警力的情況下排堵。4月19日,閘北交警支隊支隊長王登海接受新民網記者採訪時為網友解答了這一“魔術戲法”般的“綜合待行區”。閘北交警也正是在這樣的區域內“變魔術”,將4根車道變成了12根車道,路口的通行率提高了300%。

  王登海辦公室的窗戶對著的便是天目路烏鎮路路口,因為車流量大,每天晚高峰王登海都會從窗戶觀察道路情況,有事還會親自到路口指揮。如何排堵,成為他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

  天目路南北與烏鎮路相交,西接南北高架天目路轉盤,東連主幹道海寧路,有左轉、直行、調頭三組車道,每天晚高峰,車流在此匯聚,這裡曾經是上海有名的堵點之一。

  事故引出“魔術戲法”區

  王登海告訴記者,發明“綜合待行區”源起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他回憶道,天目路高架下行的兩輛車相擦,把兩條直行車道給堵了,路口到事故發生地形成了巨大的“廣場空間”。王登海看著這個“廣場”發愣,左轉和調頭車道的通行能力反而因為這起事故大大增加。

  從此,那個“廣場”一直在王登海腦海中揮之不去。 “因為沒有直行車輛的干擾,司機進入開闊地區自然提高車速,因為事故車輛阻擋,司機可以不受道路標線的限制自由變道。那個‘廣場’為什麼不能用來蓄車?民警何不控制待行區的走向? ”

  就這樣,王登海在不到路口的60米處,自創了一個這樣的“廣場”。他告訴記者,他每天都在窗戶看民警指揮,發現不對的地方,他會自己下樓去路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神奇的“綜合待行區”形成了。

  嚴重堵點如今暢行無阻

  17時25分,記者跟隨王登海來到天目路烏鎮路口,記者看到,天目路上的車流較為正常。“再過5分鐘,車子就會一下子多起來,不信你看看。”王登海告訴記者。

  17時30分,天目路由西向東的車流量明顯增加,記者看到,在距離路口還有60米的地方,多了一位交警,路口西側天目路上瞬間出現60米長、4車道寬的“廣場”。

  此時路口調頭燈即將亮起,民警在攔停其他三路車流的前提下,指揮停在調頭車道的車輛進入“廣場”,瞬間調頭車道就被清空,全部駛入“廣場”上4根車道。待調頭綠燈一亮,場面如同開閘泄洪,“廣場”內十多輛車全部開始調頭,幾秒鐘內就一輛不剩。接著直行信號燈即將轉綠,民警攔停調頭與左轉車流,讓直行車輛進入“廣場”,4根車道此時全部變成直行。綠燈一亮,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車流全部被消化,沒有一輛積壓。在半個小時內,這樣的場景週而复始。

  18時許,路口排隊的車輛已寥寥無幾,王登海看了看手錶説:“好了,晚高峰提前半小時結束,下班車流都被消化完了。”天目路、烏鎮路路口原來最晚要堵到夜間19時晚高峰,現在18時就結束了。

  最省錢的排堵妙招

  王登海告訴記者,以往通過移動電線桿等方式排堵費時費錢,他舉例道,移動一根電線桿需要花費約15萬塊,停電半天所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如果改造道路,拓寬的空間有限,還需要封路施工,所花費的將更大。

  王登海稱,“綜合待行區”措施唯一投入就是調整停車線位置,這和産生的效益相比微不足道;從管理方式來看,既可以民警手動管理,也可以通過安裝信號燈實現自動化管理;從靈活性來看,可以根據早晚高峰時段靈活設置,“開關”都掌握在民警手中。可以説,“綜合待行區”解決同樣上述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幾乎不需要政府投資一分錢,只要現有的上海交警改變一下交通指揮管理方式就能實現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臨汾路LED改良版將要安裝

  王登海告訴記者,以往晚高峰時,臨汾路共和新路口擁堵超過2.2公里,放完這些車流需要2個多小時,“綜合待行區”實施後,25分鐘能將這些擁堵的車流放完,經過他的思索,將在該路口安裝LED顯示器,這也將成為全國首個通過LED調節的“綜合待行區”。

  採訪後,新民網記者發現,“綜合待行區”已在靜安、長寧、徐匯等區悄然實施。(記者 胡彥珣 陳東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