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省 >

揭秘廣州殯葬歷史 曾建全國第一家殯儀館(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0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66年,銀河火葬場。

上世紀80年代廣州市殯儀館。

  廣州殯葬服務業源遠流長,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出現了全國第一家殯儀館——粵光制殮股份有限公司。説起當年的“這段古”,很多老廣可能還有印象,當時制殮公司就坐落在今天繁華的商業街東川路上,一般人沒事根本不會經過那裏……文/記者周祚

  自2005年以來,殯葬中心共為困難群眾減免基本殯葬費用達431.9萬元,處理無人認領遺體費用達6382.1萬元。

  市殯儀館

  佔地18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佔地面積最大殯儀館。

  市火葬場

  新火化車間佔地4500平方米,設計安裝16台火化爐,日火化量100余具。

  市新塘華僑公墓管理所

  佔地40多萬平方米,是廣州市國有公墓,在歷年的省、市公墓檢查中被評為優秀公墓。

  東川路曾是殯葬一條街

  1922年,粵光制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光公司”)成立。上世紀的50多年裏,粵光公司都位於今天的東川路上,周圍也聚集了以殯葬業為生的店舖。

  早期的廣州殯葬業設施簡單,遺體要用紗罩防蚊蟲,火化爐曾用木柴作燃料。在粵光公司,最裏面是停屍間,放著五到六張平板床,平時一般只放兩三具遺體。每張平板床也配有防蚊紗罩。

  當年骨灰要家屬開爐取

  直到1959年,粵光公司也只有6輛車,大多是用人力抬棺出殯。早期的火化爐是燒柴的,遺體入爐後將鐵門上鎖,鑰匙交給家屬,骨灰由家屬開門取。粵光公司的後門有一條很窄的街,為死者做衣服、鞋、帽、花圈等等。

  1964年,國家投資180萬元在太和崗建起了新的殯儀館。新館佔地30畝,一年可以處理5000具遺體。在當時來説廣州的殯葬條件是大大改善了。

  殯葬服務中心承辦國際運屍

  據市殯葬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目前屬下有廣州市殯儀館、廣州市火葬場管理所、廣州市新塘華僑公墓管理所、廣州市中華永久墓園有限公司4個基層單位。主要擔負廣州市八個城區的殯葬服務工作,負責廣州市年3萬多具遺體的接運、殯殮、火化乃至骨灰寄存、下葬等殯儀服務,年接待辦喪群眾300多萬。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州殯儀業務以接運遺體和舉行追悼會為主,服務內容較為單一。1981年全國殯葬工作會議召開後,進一步完善辦喪“一條龍”服務,在全國同行中引起重視;其後又適時推出了“全程跟蹤式服務”、“小組式服務”等服務新模式。

  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作為中國南方唯一一家承辦國際運屍業務的服務單位,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積極推動國際運屍業務專業化、正規化發展,僅2010年就接辦了國際運屍業務126宗,總收入達556萬元。

  “白事”需廣而告知嗎?

  廣州習俗中,治喪前期主要有3個步驟。首先,人死之後,家中設一個靈堂,擺供桌,上放逝者相片,設香爐,供以水果若干盤。有親友上門弔唁,可以上香表達心意。其次就是要選擇出殯時間,有“3天不擇日”之説,即人死後3天出殯,可以不用挑選日子。如果是在3天后的話,就要看“黃歷”。第三就是開遺體告別會。

  “‘白事’與喜事不同,只需要告知親屬就可以了,不需要廣而告知。”其他朋友一般從別人口中得知,主動上門弔唁。這期間,主人家也不會到別人家裏做客,外人無事也不會登門。

  “帛金”不能送整數?

  廣州人有給“帛金”的習慣,但不一定要給,多少也沒有定數。據老仵工老張介紹,“帛金”源於以前人們生活不富裕,出席喪禮時都會幫補親友辦喪事的支出。“帛金”是裝在白信封內的。“帛金”不能在事後補送。只能在出殯前送達主人家,並在白信封的抬頭上寫明逝者姓名,落款註明“某某某敬輓”。“帛金”不能整數,可以100+1,200+1,500+1,以此類推。

  “燒香”悼先人表心意

  清明節燒香是必不可少的舊俗。時至今天,仍有不少廣東人在祭祀時遵循古禮,燃起香燭,透過裊裊青煙向先人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

  “燒香只是風俗問題”,而土生土長的老西關林先生説,“有人指責廣州人迷信,但迷信應該算不上吧,這應該算是傳統風俗。好像清明重陽去祭祀先人一樣,我們都是懷著懷念和美好的願望過去。如果這個風俗背後的願望是美好的,又不太費時間精力的話,我們為什麼不能繼承呢?”

  老廣州人仍有印象,以前在省港一帶,有“燒頭香”的習俗。敬神禮佛時,信徒趕早到寺院裏爭上第一炷香,以示虔誠。據説這種風俗由來已久,在宋代已經很流行。

  許多念舊而不忘本的廣州人,家裏都供奉著先人牌位,逢年過節必以香火敬奉。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燒香焚紙肯定會熏嗆到別人,造成環境污染。

  所以,強調鄰里和諧的廣州人為此想出不少辦法:比如使用電子香;又比如使用元寶桶——在廣州的一些樓道裏,經常可以看見被燒得黑乎乎的元寶桶,這是廣州人的街坊用來化紙用的。紙放在桶裏燒,灰燼不會到處亂飛;化完澆上水,不會引起火災,非常環保。

  遲到是對死者不敬?

  廣州人參加白事和追悼會時都不會遲到,否則就會有對死者不敬之嫌。同時,許多老廣州人還保持著一個傳統,就是吃飯不會點7樣菜,這也是由喪葬習俗引發而來。因為7與“去”同音。

  自然老死視為“喜喪”?

  黃埔一條村裏有位百歲老壽星去世,全村人高高興興地大吃了一頓,認為老人這個年紀去世是一件有福的事情。舊俗認為,這是“喜喪”。

  追悼會也有“老三樣”?

  告別會當天,每個親友都會收到主人家用白毛巾包著的包裹,裏面放著3樣東西:1.小紅包,內裝一塊硬幣。2.糖果,可放一塊水果糖,來賓走的時候必須把糖給吃了。3.小折刀,或者在小紅包上別兩枚縫紉針,象徵“利利是是”。

  每個親友在進場前,會在胸口別上一個小黑紗。開完後,走之前,可以取下丟棄。

  潮汕女主人掌祭祀

  廣州有不少來自潮汕地區的家庭,他們也把潮汕地區自古以來的祭祀風俗完整地搬進了廣州。

  在中大布匹市場做生意的潮汕人鄧世鐸老伯告訴記者,按照潮汕人的習慣,男主外,女主內,因此,家裏的一切祭祀燒香活動,都由家裏的女主人掌管著。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逢年過節,大大小小的祭拜名目繁多,大老爺們都不一定數得過來,但是“老娘們”卻清清楚楚,絕不會漏掉任何一個節日和神靈。

  潮汕人鄧阿姨説,潮汕人家有“拜四位”之説。第一位是拜天地、佛祖、觀音、各位菩薩、土地等神明;第二位是拜財神老爺;第三位是拜灶神;第四位是拜先人。

  如此繁多的習俗,一般的人還真是會被弄暈。鄧阿姨説,她年輕時也不懂這些,只看到家裏母親這樣做覺得很煩,但是嫁了人後,婆婆帶著她一手一腳地做,經常因為弄錯了程序,少供了供品或者記錯了神仙的生日被婆婆責罵。久而久之,她也就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