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限購令被指戶籍歧視 城市不能走向貴族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8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與“限購令”的交流

  何為限購的真正目標?

  文/黃志傑

  今日中國,有關購房政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來居住在城裏的人們足夠的關注、足夠的議論。

  2月16日,北京市發出相關政策:北京沒有住房且連續5年(含)以上在北京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的非北京市戶籍居民家庭,限購1套住房。

  房子,戶口,附著了又糾葛了太多東西,堪稱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最為核心的兩大問題。

  在接下來的十多天裏,圍繞“京外戶籍人士連續繳稅或社保5年才有資格購房”的議論相當熱烈。

  引爆點:“歧視”之説

  北京購房新規發佈當天,擁有300多萬微博“粉絲”的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發博稱:“自己的土地供給政策出錯,非怪消費者買房買多了?城市化就是將非城籍人口變成城籍人口的過程。都不許買房又怎麼可能城市化呢?北京奧運之後就不再歡迎‘你’了?”

  2月18日,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向國務院法制辦建議:北京新出臺的購房購車規定,涉及戶籍歧視,應予審查。

  主流的官方媒體做著引導社會輿論的努力。2月17日,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刊載了“北京房協副秘書長”陳志的答問。他相當肯定地説:“這不是排外政策。這體現出政府希望留住人才在北京長期奮鬥,使這些人才在推動北京發展的同時,實現個人夢想。”他還建議:“在北京工作的外省市戶籍人可以先通過租房滿足需求。”

  “高房租時代”來了嗎?

  2月10日,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發出的一篇報道提到,近期,一份對全國31個省份4060名租房者的調查顯示,81.6%的人覺得上一年的房租上漲幅度較大。一些房産仲介的統計顯示,部分城市上年的房租漲幅超過10%。

  限購會不會讓房租一路走高呢?“租金過快上漲的可能性不大。”陳志的回答也相當肯定。

  2月21日,廣東的《羊城晚報》發出報道:“調控後一線城市房租兇猛,租金大約上漲10%左右”。另有媒體報道説:北京節後租房市場新增房源的平均報價比節前增長了14%。

  高房價問題會不會向高房租方向演進?有人就認為,限購已經讓高房租時代到來。

  對此説法,《人民日報》予以反駁。該報2月21日刊登“樓市限購令會否影響房租”的稿件,承認租房市場需求上升、價格上漲,但指出:“並沒有異常情況”,並引用北京中原地産市場分析師張大偉的話:“把限購看作房租上漲的主要原因,這個判斷是不成立的。”

  2月22日,“新華視點”播發題為《房租又漲 治本之策在於增加供給》的報道,具體分析房租上漲的原因有四條:通脹預期驅動、“租房旺季”使然、供應“結構性短缺”、仲介聯手炒作,也指出:“和限購沒有關係”,報道還引用了張大偉的一個觀點:“限購”反可能平抑房租上漲。

  《人民日報》的報道發出倡導:“大量的年輕人及低收入者將會也應該以租住為主。”

  去年6月,由住建部等七部委聯合製定的《關於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首次把單身人士與非本地戶籍的“外地人”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範圍,《半月談》就此強調:這傳遞出維護民眾住房尊嚴的民生思路,“租房人拭目以待”。

  2月21日,《京華時報》推出“北京住建委就京版國八條答疑”:

  外地人是否可以申請公租房?回答説:“非京籍家庭也可以申請北京市公租房,但目前本市尚未出臺申請條件、人群等實施細則。”擁有北京市集體戶口算是本地人可以買房嗎?回答説:“現在還不明確。”

  可以明確的是,新華社報道的“今年確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為1000萬套,較去年幾乎翻了一番”的消息。據悉,“十二五”期間,全國會建造數千萬套保障性住房,公租房會成為其中的“主力軍”。人們對此給予了很多的期待。具有保障性質的租賃房源,不但能夠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租房需求,也將成為平抑房租過快上漲、促進租房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儲備力量”。

  “理性看待”限購令

  擁有住房也是美國夢的一部分。如今,美國政府也與中國政府一樣,強調租房了。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政府説租房同樣值得稱許”,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資深民主黨人Barney Frank表示,“這標誌著一個明顯轉變,政府已承認租個像樣的房子,將成為低收入群體獲得蔽身之所的主要方式。”

  2月22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署名李克傑的評論:“社會各界應理性看待當前‘以戶籍為核心’的房屋限購政策?城市對非戶籍人口的限購,並沒有實質影響每位公民的‘權利總量’,談不上構成戶籍歧視”,“在城市限購令下,所有居民以購房套數為標準的購房權利是平等的,沒有造成實質性的不平等。”

  《新京報》報道説,新規發佈後5天內,北京二手房市場成交量第三的仲介公司“鑫尊置地”關閉了50家門店。

  網絡上充斥著各種版本的“北京戶口值錢了”的段子。

  人口調控,是限購的真正目標嗎?

  在北京購房新策公佈之際,一些人稱“醉翁之意不在酒”。

  據《北京日報》報道,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會會議強調,“全市上下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利用房地産市場調控各項措施出臺的契機,形成倒逼機制,下決心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推進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與這段帶有政策指向的話對應,也出現不同的議論。

  人口調控,是限購的真正目標嗎?這可能是社會輿論的一個漩渦。

  網友將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新聞雜誌相關封面報道標題進行了整理:《中國新聞週刊》“別了、北京!”、《新週刊》“北京歡迎你?”、《財經》“不同的藍天”、《第一財經週刊》“北京歪門檻”、《三聯生活週刊》“北京,等你愛我”、《南都週刊》“首都≠北京”、《鳳凰週刊》“北京陰影”、《新世紀週刊》“戶政猛虎”。

  城市化不能“貴族化”

  2月21日的《人民日報》旗幟鮮明地提出:城市是大家的城市,城市化不能“貴族化”。文中報道了河南籍人士劉文雄的故事:“我應該算半個北京人吧,在這生活了十幾年,眼看著北京變得越來越好,但好像跟我的關係不大。”劉文雄的話道出了一些普通人的感受。城市越來越漂亮,但一些人卻感覺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

  “城市化的完整含義應該是農業人口轉為非農人口,讓進城就業的農民在城市定居,並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佈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提出,進城農民不應該是身份上屬於農民,職業上屬於工人,也不應該是地域上屬於城鎮,職業上還是農民,更不應該是大規模、長期化、一代接一代的流動就業。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銘説,城市最優規模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值,隨著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城市的最優規模也是增長的。“城市的擴張在多大程度上會讓城市生病,關鍵還是看科技和管理。”

  “人口預測比算命還難。”《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課題參與者之一、北京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梁昊光不無感嘆。

  2月22日,一家網站刊登了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超過萬字的經濟分析文章。他認為,“限購房子有理”。同時,他説,戶籍可能不應該作為房地産限購的一個變量。

  中國樓市會降溫嗎?

  最嚴的限購之下,中國樓市到底走向何方?在建行廣東省分行主辦的“2011年貨幣政策與經濟趨勢高峰論壇”上,經常做出預言的經濟學者謝國忠再次預言,房地産市場的拐點出現了。

  2月21日的《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説,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第一波降溫期已至。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為何中國樓市不會崩盤”則表示“樂觀”:在中國,買房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愛好”。幾乎沒有中國人認為房地産市場有絲毫崩盤的可能,其中有經濟基本面的原因,也有既得利益的原因。

  2月21日,《廣州日報》發表署名劉煜輝的評論:“直説吧,當下這個貨幣條件,建再多的房子也會被負利率催升的貨幣購買力所吃掉。”

  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2月10日發出的報道則認為,2011年頭兩個月,加息步步緊逼,房産稅“敲山震虎”,在“最嚴調控”升級的壓力下,樓市步入降溫通道:1月成交顯著萎縮,春節樓市跌入“冰點”。“春節交易驟降,只是樓市降溫的開始。”這篇報道説,隨著緊縮政策陸續執行到位,調控“戰果”有望擴大,今年房價將得到一定遏制。但在調控中如何防止傷及“合理需求”,成為另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張孝德曾向媒體表示,今後樓市調控,一方面要切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增加對自住性需求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在炒房資金逐步離場後,應逐步改善調控手段,努力使居住性需求成為樓市的主導力量,真正走出房價“蹦極”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