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京城廟會應有時代品質和韻味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15: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聯合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電視臺等媒體主辦的第六屆北京春節廟會燈會文化活動評選近日揭曉,五大獎項各有歸屬。雖然一些非常規甚至尚未形成品牌的新軍,如延慶縣元宵節花會展演、門頭溝區首屆大臺幡會民俗節,以及豐台區第二屆室內新春遊樂會等項目給了觀眾和評委一個大大的驚喜,但"商業味太重,京味兒太少"、"表面熱鬧,內涵空洞"、"一步一攤,商品雷同"等依然成為人們在評點京城廟會時最常使用的詞彙。在經歷了短期內密集的廟會體驗,參與廟會評審的各界評委在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後,紛紛撰文為京城廟會的走向把脈建言。

  ■廟會創新要"有講兒"

  李欣(北京電視臺《這裡是北京》欄目製片人)

  廟會是一個念想,更是過年的載體,逛廟會是人們到公共場所去過年。就像三十晚上必須全家一起包餃子、放鞭炮一樣,找年的感覺很重要。可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年味只停留在外在的佈置上,紅紅火火、張燈結綵,視覺上所謂年味十足,但底蘊稍差甚至沒有。廟會缺少文化底蘊,是讓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廟會感覺的原因之一。

  看得出廟會承辦者是在盡可能的發掘歷史文化內涵,但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天壇祭天儀式的成功成為了品牌、地壇祭地活動也成為了廟會的一大看點。於是乎,各種古代活動再現紛紛出爐,以至於造成今年春節皇帝多的局面。讓皇帝成為看點,吸引眼球,這倒也沒錯,但這種發掘一定要靠譜。皇帝穿的衣服臟兮兮,站沒站像、走沒走樣,眾臣好像大病初愈,護衛兩眼放賊光東瞧西看,給人的感覺是缺乏儀式感但又非要搞儀式。恢復各種傳統習俗一定是廟會發展的趨勢,但過度商業化也會導致好的想法毀於眼前的過度開發。

  廟會活動不好搞,在這個商品社會的時代、眼球經濟的時代,追逐物質享受的時候,到一個載物的地方去尋找精神實在為難。換位思考一下,承辦者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賠本的買賣誰都不愛做,這種已經基本市場化的業態賠了誰來買單。辦火了,人太多了,商業利潤好了,安全就成問題了;沒文化不行,全是文化沒收益也不行,多少都要有點兒;每年都一樣,沒創新不行,創新中沒文化傳承也不行,所以就有了把廟會和時下流行火爆的相親裝在一起賣的看點。

  一年一度的春節廟會燈會結束了,評選也有了結果,希望從業人員能從這個結果看出一些名堂。廟會的方向應該往何處去?文化傳承是必須有的,廟會之所以至今還被稱之為廟會就是因為有了文化傳承這個魂。要深入研究民俗和當下的關係與關聯,明白了關係,找到了關聯,再找到適合當下人們訴求的載體,就有了傳承。創新是必須有的,這個創新不是橫空出世的,也必須有文化承載,也就是北京人常説的"有講兒"。對傳統的恢復也叫創新,將傳統與當下人們的生活有機結合也叫創新。這是廟會承辦者需要沉下來思考的問題。

  作為遊人,廟會的參與者也要想一件事,我到廟會去幹嘛?又要找過去的記憶,又要找最新的東西,又要人氣兒,又要安全,又要好吃不貴,還要VIP的感覺與待遇,廟會恐怕給不了這麼多。廟會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大家一起努力走出這個瓶頸才是硬道理。畢竟沒了廟會、少了傳統活動,大家都不爽。廟會不是一家的事,要參與者與承辦者共同朝著一個方向走才行。

  ■應對"名存實亡"之説

  廠甸廟會要從場地著手

  祁慶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廟會是什麼?這個本該不是問題的問題在眼下卻是最大的問題。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近年來,在"廟市就是廟會"的誤導下,北京的春節公眾活動、攤販市場紛紛打造"廟會"的名號,出現了"泛廟會"之風,"沒有廟的廟會"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以今年"參評"的"廟會"而言,名副其實的傳統廟會只有廠甸廟會、東嶽廟廟會、通州區三教廟廟會、楊各莊藥王節廟會、紅螺寺廟會、門頭溝大臺幡會、聖泉山老北京十三檔花會。地壇春節文化廟會、龍潭廟會、北京大觀園文化廟會、圓明園皇家廟會、蓮花池廟會姑且算是繼承傳統的"新型廟會";大興區春節廟會有傳統,可是場所變成了"西紅門地鐵文化公園",傳統文化空間嬗變;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新春文化廟會、豐台區室內新春廟會名曰"廟會",卻和傳統廟會毫無瓜葛;最令人費解的是石景山遊樂園和金源新燕莎MALL廟會,中國的傳統廟會"洋"化,究竟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創造",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耍戲?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保護傳承老北京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廟會,首要的是對廟會要有一個客觀、準確的定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對象,廟會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6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有廠甸廟會 ,2008年公佈的第二批名錄中有門頭溝區妙峰山廟會。作為國家級和北京市非遺名錄項目的"廟會",是我們傳承保護的重點。應當保護的廟會和那些打造生成的假"廟會"必須區別對待,不能混為一談。否則會造成真假不分、以假亂真的隱憂。

  針對國家級非遺——廠甸廟會,我想發表一點個人看法。

  作為一個傳統的春節文化空間,廠甸廟會的活動場所以琉璃廠為中心,不包括陶然亭公園。2010年春節,廠甸廟會 "移師"陶然亭公園,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活動地點脫離"廠甸",網民們説廠甸廟會"名不副實"、"名存實亡"。廠甸廟會在廠甸舉辦的最大困難是妨礙交通、無法保障安全。2011年,廠甸廟會的主辦方在現實可能做到的條件下,把"踩街花會"又在東西琉璃廠搞起來,煞費苦心,殫精竭慮,值得肯定和讚揚。然而,陶然亭的"廟市"還是無法回歸廠甸,"兩地分居"局面沒能根本解決。人們心目中的傳統在廠甸,由於"會"與"市"的場地分離,帶來"人流分散"的效果,但也影響了琉璃廠活動的熱鬧氣氛。"廟會"和"廟市"分家,必定會使廠甸對人們的吸引力不斷下滑。

  實踐證明,保護傳承廠甸廟會,必須解決一會分二地的尷尬局面。廠甸廟會的場地具有開放性,這是與地壇等廟會顯著不同之點。如何把開放性轉變為封閉性,是最大的難點,也是迎刃而解的關鍵之點。一個是權宜之計:就是春節期間,由北京市政府發佈命令封閉和平門到虎坊橋路口的公共交通三天。一個是長遠之計:從保護琉璃廠為中心的北京傳統文化區的角度出發,將南新華街建成步行街。從根本上解決廠甸廟會的場地問題。北京已經有了王府井、前門兩條商業步行街,卻沒有一條文化步行街。如果以琉璃廠為中心建立起一條文化步行街,更深遠的意義是在這裡可以形成老北京傳統文化的中心、文化産業的中心,功莫大焉。

  ■京城廟會亟待突圍

  李洋(北京日報資深記者)

  走過將近30年坎坷之路的北京廟會,現在到了一個重要關口,一邊是整個社會日益高漲的懷舊情緒,一邊是對於廟會現狀的不滿意,不滿足。遊移于新與舊之間的廟會主辦者,因此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誰都知道,要想從這裡突圍而出,創新是一條必由之路,但從哪入手,選擇哪為突破口呢?

  今年,曾有媒體評論廟會上"皇帝"多了,很多廟會忙著請"皇帝"出席各種儀式。這代表了一種傾向,以為這樣就可以迎合人們的懷舊情緒。殊不知,這種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復古,並不能搔到人們的癢處,反而讓人心生反感。類似的事情其實很多,時代變了,人也變了,廟會的年味兒也應該跟著變了。人們是要懷舊,是要傳統,但這個"舊",這個"傳統",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舊",那個"傳統"了,它們應該被注入這個時代的精神和審美,應該有這個時代的品質和口味。

  就拿廟會上的商品和娛樂活動來説,有多少是能體現時代審美和時代風尚的東西?有人説,哥買的不是玩意兒,是文化!這話説得有點意思,多少道出了廟會的真諦。這裡所謂文化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心情。逛廟會,逛的就是一種心情,要有能讓人賞心悅目,心情舒暢的東西。這東西是懷舊,也是創新,骨子裏是舊的,血肉卻是新的;或者反過來,總之是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移步而不換形,創新不離傳統。

  不妨少一點西式嘉年華的賭博遊戲,多一點兒個人參與的競技活動,讓有一技之長的"達人"們顯一顯身手,露一露崢嶸,沒什麼不好,恰恰可以還原廟會傳統中固有的自發性和節日狂歡的喜慶勁兒,一定很受群眾歡迎。

  也許,廟會真到了去粗取精的時候。這個精,就是對新與舊中精華內容的擷取,就是對懷舊與創新的分寸要把握精當。近幾年出現過一些新廟會,盲目照搬舊有廟會或西洋模式,都不能持久。其實,辦廟會還是要膽子再大一點,思想再解放一點,事實上,只有創新,才能給傳統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懷舊也懷出另一番滋味,可以回味的滋味兒。

  ■重構新廟會文化要找到北京的城市之魂

  邢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

  北京春節的廟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括了祭祀文化、飲食文化、娛樂文化等諸方面。因而廟會文化不只是傳統廟會文化的復興,更是新時期在傳統基礎上的重構。春節的廟會文化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了充分的展演展示,像懷柔舉辦的"北京十三檔花會"和楊樹底下村"斂巧飯"的展演不僅是歷史記憶的展示,而且表現了其傳承的活形態。圓明園內展演的已經消失了多年的皇家宮廷傳統冰嬉活動以及三里屯"七彩江湖"燈彩的展示等,都在傳統中有創新,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內涵。

  此外,北京廟會文化的重構還表現在新的策劃層面。東嶽廟關於北京節日的展覽把北京的節日系列通過文與圖充分地展示出來,其內容豐富,展品新穎,展示了北京人對於自己節日的深刻歷史記憶。而歡樂谷等地的活動中引進的國外文化內容,讓不管是老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甚至外地人和外國人都對北京的春節廟會文化表示了認同。另一方面,我們也深切地感到近些年廟會文化在急劇轉型,傳統祭祀文化的減弱和娛樂文化的加強,讓民眾在這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假日裏對於廟會文化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和更強烈的精神訴求。而這也正是傳統廟會文化至今還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新的廟會文化正在創建中,傳統與現代如何嫁接,如何讓辛勤了一年的人們得到更好的休閒,如何滿足民眾對於文化和精神的訴求,如何尋找北京這個現代化的大都會的城市之魂,這是我們應該繼續探討和實踐的問題。

  ■不忘特殊人群的精神需求

  于志海(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春節廟會和元宵燈會使親臨現場的人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民俗活動,即使摩肩接踵、人頭攢動也會使人感受到過大年、逛廟會的樂趣。但是有一些坐輪椅的殘疾人(包括半身不遂和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因廟會人太多不方便,也就錯過了親臨現場感受過年氛圍的機會。建議我們的廟會組織部門,是否能和殘聯、社區協商研究,找一個合適的地點為這些特殊人群辦一個專場,讓他們在家人或志願者的陪同幫助下,坐著輪椅,在那種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氛圍中猜猜燈謎,看看花燈,我想他們心裏一定很溫暖和愜意。這是一種嘗試,規模可大可小,目的是在祥和、歡樂、喜慶的年節活動中,增添一份愛心,多一份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