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山東省 >

山東刪改三字經 教授稱盡信經典被社會拋棄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1日 04: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東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三字經》等要不要孩子全學?曾在央視主講過《弟子規》的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表示:

  對於山東省教育廳關於經典誦讀的新規——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各界熱議不斷。對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絕大多數網友持認可態度。有網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來培養孩子,將來走上社會肯定不適應。 記者 徐玉芹 張雯雯

  全按經典培養

  一到社會上就被擺平

  騰訊網友藍天認為,現代的人們大多對《三字經》不甚了解,怎樣去學,我看還得站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去學,脫離了時代的背景就是學了也不會有實質的收穫,再就是學了以後對現在的社會能起到什麼效果,要站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如果自己的國家提倡學,而且學的研究的和運用的都不錯,那世界能配合你嗎?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曾在央視《百家講壇》解讀過《弟子規》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表示,有人問他這幾年講國學、講《三字經》《弟子規》,你覺得最大的難處在哪?他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如果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成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混混看,馬上被人擺平,這是大問題啊。”錢文忠説。

  現代公民的規則和博弈

  用國學經典培養不出來

  騰訊網友克萊德漫表示,作為山東人,他認為省教育廳發這個文件肯定是有針對性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淵遠流長,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應有所創新,不一定要照搬舊俗。《三字經》是古私塾裏面的必讀教材,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應該發揚。但當今社會讓小學生原汁原味啃讀“甲骨文”,這有必要嗎?現代社會的公民,要的是適應當代的規則,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挑戰權威,學會利用規則進行利益博弈,這些,《三字經》《弟子規》中有嗎?

  騰訊網友愛.雪飛洋表示,作為一名70後,他上小學時沒聽過《弟子規》《三字經》,學校裏也是一代而過,老師讀了遍連意思都沒有講解。還是問爸爸媽媽才知道一點大意。

  山東提出要“取捨”

  做法很理智

  網友認為,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是有針對性的。“我們對歷史遺産的科學態度仍需要魯迅的‘拿來主義’,先做具體分析,分清糟粕與精華,而且對精華還要結合實際,才能‘古為今用’。” 騰訊重慶市網友“怒放的生命”也認為,對於從前的東西應該有選擇地吸收。此前,王蒙對當下“越古老越受推崇”的文化態度提出質疑,箭頭直指部分學校要求學生穿古裝誦《三字經》,認為有點走火入魔,因為重視傳統文化並非要回到過去。

  騰訊青島市網友“火線啊火線啊”表示,《三字經》等不代表國學的內涵,儒家思想並不是國學的全部。所謂國學,其實就是古代文化思想的現代傳承。如果對國學的理解偏重於完全繼承儒家的思想,那還有什麼價值。山東教育廳之所以做此動作,其實就是基於對當代國學熱的清醒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齊魯有孔子,孔孟之道深遠地影響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山東教育廳並不因為孔子在家門口而失去理智地去狂熱炒作國學。

  《三字經》《論語》倒背如流,對其中的含義卻只是一知半解。記者對省城幾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發現,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對《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大學》等國學經典都能一字不落的背下來,但對於其中詞句的含義,卻説不出個所以然。有網友表示,斷句、通假字、生僻字詞、辭章結構、文化背景等影響了讀者對經典的理解。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有的也正在被斷章取義。

  有的孩子倒背如流

  內涵上都不求甚解

  九成小學生為背誦而背誦

  昨天上午,記者走訪了省城三所小學,並在每所學校隨機選取了5名(共15名)不同年級的學生,即興讓他們背誦《三字經》和《論語》片段,無論是剛入校的一年級學生,還是即將小學畢業的六年級學生,記者話音未落,大家都你爭我搶地開始背誦。即使是記者隨意從整篇文章中抽出一段,學生也能順利接上下句。

  學生能把這些國學經典篇章倒背如流,那他們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含義?記者以“子不學,非所宜”為例,分別讓15名小學生解釋,但學生們全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有14名學生均向記者表示,這些文章他們都是死記硬背的,老師也沒要求他們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説能熟讀背誦就可以了,所以他們也就沒多問。只有1名五年級的學生大致説出了這句話的含義,但也是似懂非懂。

  就算講解了孩子也吃不透

  還不如先背誦再慢慢體味

  作為槐蔭區第一批推行國學經典誦讀的學校,濟南市光明街小學從2004年就開始進行兒童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也是全國首所孔子文化主題小學。記者了解到,書香校園,誦讀經典是該校的校本課程,小學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會背誦不同的篇目,《大學》、《論語》、《中庸》、《道德經》等,但也都不是通篇背誦,學校會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到校幫忙篩選,從中挑出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讓他們記憶。

  “開始時,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們不大理解,我們教師也不求甚解,先讓孩子讀得朗朗上口,和兒歌一樣,他們也很喜歡。但後來我們發現,往往年齡小的孩子記憶速度快,對開發智力很有好處。其實,我們並不是想把每個學生都打造成‘老學究’,讓他們挨個弄懂四書五經的意思,只是想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文化,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因為就算現在給學生們解釋了,他們也是一知半解,這種文化底蘊需要長期的人生積澱,就像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劉示範説的,《論語》是需要人用一生去感悟的。”光明街小學一老師對記者説。

  網友直指不少

  經典被斷章取義

  相濡以沫大多都知道

  誰還記得相忘於江湖?

  一名大連的網友昨日在騰訊上連續發帖,直指很多經典早已被斷章取義,且被廣泛“誤解”。他發問説,相濡以沫被用來形容為相依為命的一種精神,可誰還記得後面還有一句“不如相忘於江湖”?

  他在帖子上説,“以德報怨”,本意並不是讓你去做“受氣包”,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説:師傅,別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説了,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他同樣還指出“相濡以沫”也是一個被斷章取義的典型。“相濡以沫”出自《莊子大宗師》。在《大宗師》篇中,莊子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在婚姻靠組織介紹的年代,這句話支撐了多少性格各異,卻本沒有多少感情基礎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個榜樣啊,只是當年沒曾想,只是當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撐,為什麼卻不乾脆灑脫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對方放開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相濡以沫,這句話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們都沒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來後邊,還可以相忘於江湖!

  怎樣讀,誰來教

  這是個問題

  網友成都媽媽ANNA表示,孩子學國學,應該有一種適合孩子的方式。她説,兒子去了國學班她才知道,現在很多新興文化,讓兒子一代,甚至我們自己這代人對國學基本沒什麼了解,有些基礎知識都弄不明白。兒子在學習班,每天除了背誦老師要求的古文,對很多知識並不了解,久而久之他便對學習國學厭倦了。後來我給兒子講許多古代傳統文化故事,比如峨眉山一些風景的傳説,《寶蓮燈》的動畫片等,他都很感興趣,記得也很清楚。

  有專家表示,目前多數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時,採用的是背誦法,即要求背誦經典著作中的名篇名句。這種方式最大好處是避免了教師的水平問題,因為國學教育對老師的素質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國學涉及面非常廣泛,僅僅對單一的某個方面了解還不夠,老師總體上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真正成為全面型人才的老師還是少數。背誦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而且自己理解的內容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但這,反過來也恰恰阻礙對經典的全面理解。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讀經推廣必定遇到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