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省 >

廣東碉樓申遺後變成“包袱” 保護金缺口2.3億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7: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6日公映的電影《讓子彈飛》正式以開平碉樓為取景地。 CFP供圖

碉樓附近農家飯館很多,但生意不如以前。

碉樓附近不少居民以賣紀念品為生。

申遺成功之後,開平碉樓的開發是個難題。

俯瞰碉樓。

  開平碉樓保護資金缺口達2.3億元 “門票經濟”模式仍未突破

  探索全新開發新模式迫在眉睫 開平碉樓期待“華麗轉身”

  開篇語:

  今年8月,“中國丹霞”和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躋身世遺家族,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産地增加到40個。在激烈的競爭中,中國的這些景點能成功突圍,自然也代價不菲。前者“打包”了廣東、湖南等6個省份的景點,準備了近4年,耗資十多億元;而後者申遺歷程更是長達12年,耗資8億元。即便申遺非常“燒錢”,並且通常是一場“馬拉松賽”,但這股“申遺熱”至今仍在國內持續升溫,很多景點都躍躍欲試。杭州西湖將在明年作為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産。

  對不少景點來説,成為世界遺産就意味著滾滾財源。平遙古城申遺前每年遊客數5萬人,門票收入125萬元,而去年已漲至112.66萬人、8827萬元;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申遺前礦泉水1元/瓶,申遺後漲至2.5元/瓶,類似的轉變不勝枚舉。

  世界遺産是不是真的就是“搖錢樹”?世遺效應是不是真的“一申就靈”?“申遺熱”背後都有怎樣的利益糾葛在推動?商業化大潮下的申遺會不會被異化?連日來,本報記者踏訪國內眾多世界遺産地,披露“申遺熱”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今日起,本報將推出“申遺熱背後的冷思考”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三年前,開平碉樓與村落成為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産,讓幾千萬廣東人歡欣鼓舞:廣東終於也有“世遺”了。但誰也沒料到,3年後,碉樓的保護竟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如今碉樓保護的資金缺口高達2.3億元,全部1833座碉樓中只有37座政府託管。由於資金不足,很多碉樓的維修整治進展緩慢,無法落實。

  由於對碉樓的開發仍未擺脫“門票經濟”的套路,碉樓開發未形成規模效應,成了“半日遊”。留不住人,是碉樓開發中的難言之痛。有專家形容開平碉樓如今是抱著金飯碗沒飯吃。作為廣東的一張文化名片,開平碉樓保護與開發的困境引人擔憂。

  “好在碉樓現在保護得比較好,沒遭到破壞。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五邑大學教授、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首席專家張國雄博士對於當前碉樓開發現狀顯得十分淡定。

  本月16日,由姜文執導的大片《讓子彈飛》將在全國公映,開平碉樓與村落正是主要取景地,這座世界遺産也將首度通過大熒幕進入公眾視野。開平碉樓能走出當前的困境嗎?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中間能找到平衡嗎?這是開平碉樓留給全廣東乃至全國思考的問題。

  現狀

  孤獨的碉樓:

  成了“半日遊”

  從開陽高速下塘口出口直行約1公里,進入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金黃的稻田翻滾著波浪,走地雞在稻田邊悠然覓食,一派恬靜的田園氣息。而美輪美奐的碉樓就矗立在稻田邊上,一切是那麼和諧。

  土特産小攤在田埂邊見縫插針,薯幹30元/斤,老陳皮350元/斤。當然,更惹眼的是農家飯館的招牌。65歲的譚惠環就把自家的小屋改造成了一個農家菜館。儘管已午飯時分,但留下吃飯的人卻並不多,這讓她有些失落。如今在自力村,像她這樣的農家飯館約有10家。由於毗鄰高速,方便遊客參觀,自力村也成為開平所有村落中人氣最旺的一個。

  譚惠環家中,新鮮的番薯和野菜看起來十分誘人,還有免費麻將。老人説,不少遊客就來半天,在這裡看看碉樓就走了,不留下來吃飯,讓她頗有些失落。週末才會多一些,今年國慶節7天她就收入了6000元。

  碉樓,正悄然改變著很多開平人的生活。如今在開平,吃“碉樓”飯的人越來越多,有人當起了講解員,有人賣起了土特産,還有人在景區內當雜工。申遺前,自力村每人月收入僅有100多元,而到了2008年,達到1700元。

  但譚惠環卻慨嘆,如今生意不如前兩年了,因為做農家飯的多了,每個月能有上千元就不錯了。留不住人,是景區很多村民的難言之痛。

  “碉樓遊只是半日遊,看完了就走。吃、喝、玩、娛,後面幾項還跟不上。碉樓大同小異,不少人看了這一座就不想去看下一座了。”在開平立園經營紀念品的張金妹訴苦説,因為旅遊項目相對單一,多數遊客走馬觀花看看就走了。“現在我們是一週幹兩天活,全靠週末兩天賺點錢,一個月下來也就1000元左右。”

  記者注意到,在開平碉樓周圍1小時車程內也無其他知名景點可以“聯遊”,頗有些“孤軍奮戰”的味道。

  深重的包袱:

  資金缺口2.3億元

  自力村是開平市碉樓最集中的村落,現存300多座碉樓,它也是世遺核心區之一。但不少碉樓卻大門緊鎖,墻體上還貼著“牛皮癬”。

  據開平市文物局負責人介紹,開平碉樓登記在冊的1833座,分五級保護,重點保護的一、二級碉樓目前有500多座。由於財力有限,政府將主要精力放在馬降龍、自力村、錦江裏、三門裏4個世遺申報點上。

  3年前,開平碉樓成為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産,被視為廣東的名片,一時風頭無二。但誰曾想,如今竟成了包袱。由於資金嚴重不足,通過政府託管方式保護的只有37座。世遺申報點之外的1700多座碉樓至今仍未列入政府託管。如何避免這部分碉樓被私自開發、造成破壞,仍是難題。

  對於“保碉”,開平市文物局連嘆“壓力大”。“申遺時省裏承諾3年給3730萬元資金投入,這些年已經用得差不多了。3年來,開平投入碉樓保護的費用都在300萬元以上。按照當年申報時做出的承諾,每年投入2000萬元用於維修、保護,僅由開平一個縣級城市承擔,負擔太重。”這位負責人慨嘆。

  缺錢,説來説去還是缺錢。早在2007年8月,開平市委書記馮立堅就表示,開平碉樓與村落保護資金缺口3年內達2.8億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了開平碉樓與村落專項基金並承擔其中的0.5億元,但仍有2.3億元缺口。

  五邑大學教授、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首席專家張國雄博士也表示,1833座碉樓中作為重點和亟待保護的一、二級碉樓達到501座,由於資金不足,目前維修整治進展緩慢。

  開平人譚金花現為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專業的博士,也是碉樓保護的資深研究專家。她表示,碉樓保護如今剛“起步”,目前對碉樓只能提供日常的養護性維修,而像防止酸雨損害、地質沉降等專業性養護目前根本做不到。“門票收入遠不能支撐碉樓日常維護、管養。從經濟效益上來講,開平碉樓已經成為當地一個沉重的包袱。”

  困境

  産權的尷尬:

  九成碉樓為私有

  因資金匱乏,碉樓各景點的配套設施還有待完善。近日,記者走訪核心景區自立村、馬降龍、立園等幾個景點發現,只有自力村剛建好一個停車場,其他景區均無停車場,景區之間也無班車。配套設施不完善,成了碉樓遊的一大硬傷,反過來制約了碉樓對遊客的吸引力,形成惡性循環。

  缺錢還只是問題之一,産權私有則是另一個隱形“攔路虎”。1833座開平碉樓中,90%以上是居樓,産權屬於戶主個人所有,只有少數幾棟眾樓産權屬於公有或集體。在對碉樓的處置上,當地政府顯得力不從心。即便是平時發現某一棟碉樓需要翻修,也須和碉樓主人協商。而很多碉樓長期鐵將軍把門,是否“健康”?只有房屋的主人知道。

  “很多碉樓到現在已經傳承了4代人,每一代建樓的人又分了很多支。即便他同意託管,你找到他一個人,他也不能代表其他人。且碉樓後人分佈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你也不可能飛到國外去把每個後人都找齊。”開平市文物局一位負責人如是解釋碉樓“託管難”。

  瑞石樓的現狀則集中體現了這種管理困境。瑞石樓高9層,號稱“開平第一碉樓”,是眾多碉樓中最為壯觀、觀賞性最強的一座。但因該樓産權人很多,分散在不同國家,如今,幾個産權人對“産權託管”意見不統一,留在國內的兩兄弟便自己決定對遊客收取參觀費用,成為目前開平碉樓中唯一以私人産權形式開放並收費的碉樓。

  如今,遊客要想參觀瑞石樓,必須向兄弟倆繳納10~30元不等的門票費用。對此,開平市政府也無可奈何。

  先天的不足:

  太分散不利於連片開發

  捧著金飯碗卻“沒飯吃”,在譚金花看來,碉樓保護開發出現上述窘境,並非偶然。

  她表示,從世界範圍來看,自然遺産要比文化遺産開發起來難度更小,經濟效益見效更快。這是由遺産的屬性決定的,不少自然遺産都是名山大川,給遊客的印象非常直觀,視覺衝擊力很強,政府在開發時只需要建好配套設施就好,成本相對較低。而文化遺産則非如此。“開平碉樓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名勝古跡,它的價值在於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樣的景點不太受觀光客的青睞,開發難度較大。”譚金花説。

  譚金花分析説,開平碉樓雖貴為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産,但其在旅遊開發中卻存在“先天缺陷”,開發難度很大。首先,1800多座碉樓不均勻分佈在開平15個鎮1659 平方公里土地上,非常分散,不利於連片開發。因條件不成熟,目前只開放了自立村、馬降龍、錦江裏、三門裏四個景點。

  其次,由於碉樓是文化遺産,所以其價值要通過專業的解説來體現,“三分看,七分聽”。如果單看碉樓,的確看不出什麼門道來。“可能被別人一講,你可能就頓時覺得它有了精神。房子是死的,但房子是誰住的,房子的主人都幹過什麼事,這才是關鍵。”

  讓她遺憾的是,碉樓背後所體現的建築文化和華僑文化至今仍未能普及。“很多人問我,開平怎麼會有這麼多華僑?他們為什麼會回到老家建碉樓?還有些人見了碉樓後很失望:這些破房子有什麼看的?簡直叫我哭笑不得,在宣傳上還沒把握碉樓的精髓。”

  剖析

  門票經濟危及碉樓生命力

  在譚金花看來,開發難度大是一大弊端,但“門票經濟”模式更致命。這種模式不突破,會直接影響到碉樓的生命力,畢竟,碉樓要靠自養,不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就會面臨“缺血”危機。

  碉樓給開平經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申遺成功第一年,遊客人數甚至出現400%的暴增。截至去年,開平接待遊客328.82萬人次。今年國慶黃金周,開平共接待遊客25.89萬人次,同比增長了21.57%;旅遊收入4000萬元,同比增長21.89%。

  開平市文物局局長李佳才表示,申遺成功後,儘管遊客總量有3~4倍的增長,但保護措施導致遊客流量總體規模不大,每座碉樓每天遊客數須在3000人以下,每次進入碉樓的遊客也不得超過30人。從目前情況看,靠旅遊收入緩解資金壓力不太現實。

  開平碉樓每年門票收入究竟有多少,相關部門一直諱莫如深。但開平市旅遊局一位負責人近日透露,2008年門票收入約有1500萬元,除去村民分紅、接待費用、宣傳費用,遠遠不足以支撐開平碉樓每年的維護成本。如果單算經濟賬,碉樓的確是個虧本買賣。由於資金實在緊張,2008年的旅遊宣傳經費只有60萬元。  

  譚金花擔憂地表示:“如果光靠門票收入,忽視旅遊産業鏈條的拓展,開平碉樓將繼續在世界遺産圈內沉寂,1000多座碉樓的保護與配套設施建設等所需鉅額資金將無法落實。”

  重視力度不夠

  一方面,碉樓保護資金缺口大需要“輸血”。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資金注入,碉樓開發進展緩慢。兩者互相掣肘,似乎進入了死衚同。譚金花用一句話形容碉樓如今的處境:小姐身子丫鬟命。

  今年6月,為了加快碉樓開發,廣東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副總經理周洽強坦承,當前碉樓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由於缺乏資金,很多開發項目無法落實。

  碉樓“小姐身子丫鬟命”癥結在何?周洽強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當前全省對開平碉樓的重視力度還不夠。“不是我們不想多賺錢,而是現在的條件決定了暫時賺不了大錢。福建土樓比我們晚一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但他們現在開發得很好,經濟效益很明顯。因為福建在舉全省之力推廣福建土樓。而我們現在是在舉開平之力——一個縣級市的財力、物力來發展碉樓。旅遊業是一個大投入大産出的行業,沒有大量的資金注入,高産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舉全省之力來開發開平碉樓,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周洽強表示,碉樓申遺成功後並未立即産生迅猛的經濟效益,的確讓當地政府部門有些焦慮,認為碉樓旅遊開發的步子太慢了。他認為,不能單從門票收入上看待碉樓對當地的貢獻。碉樓作為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産如今已成廣東名片,整個廣東的旅遊業都有促進。如今,開平碉樓周圍1小時車程範圍內,有11個溫泉景區,大家都能從中分杯羹。

  本月16日,雲集了周潤發、姜文、葛優等巨星的大片《讓子彈飛》將在全國首映,該片取景地正是開平自力村和赤坎古鎮。開平碉樓與村落也將首度亮相銀幕。周洽強表示,希望能借著該片打響開平影視基地的名片。“要讓遊客知道,這裡是世界文化遺産,也是不亞於任何風景名勝的世外桃源。”

  探索

  碉樓保護仍放首位

  “認養計劃”終流産

  雖然手頭拮據,開平市文物局在碉樓保護開發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該局正著手編制碉樓保護規劃,將先對4個核心區內的碉樓編制保護規劃,然後逐步拓展到緩衝區內碉樓,規劃預計將在1~2年內編制完畢。

  今年3月,省委書記汪洋在開平視察時提議:碉樓是否也可以“認養”?根據汪洋書記的提議,開平市創新思路。今年7月出臺了碉樓認養方案:18周歲以上的公民或擁有合法主體的單位,只要花30至50萬元,就可以認養一座或大或小的碉樓。認養者在認養期間享有碉樓房屋的使用、養護、監護和冠名等權利,認養時間最長為30年。

  然而,該辦法實施起來卻阻力重重。當地旅遊、文物部門告訴記者,由於碉樓是世界文化遺産,交由個人認養存在一定風險,國家文物局擔心碉樓被個人認養後用作商業開發用途對碉樓造成破壞,因此不是很贊成。同時,産權關係複雜也是碉樓認養的一道攔路虎。目前,認養計劃已告流産。

  李佳才表示,當前對碉樓的保護是第一位的,畢竟,碉樓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産,開平有義務當好守護者。至於旅遊開發,步子可以再穩妥一點。

  張國雄也説:“好在碉樓現在保護得比較好,沒遭到大的破壞。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只要下蛋的母雞還在,就不愁將來沒雞蛋吃。“我們也要提醒那些準備申遺的地方,不要把申遺當成搖錢樹,一申遺就能從中大把賺錢。這種初衷本身就有問題。”

  突圍

  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碉樓開發

  捧著金飯碗沒飯吃的困境如何破題?在張國雄看來,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不要急著開發。“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配套設施沒完善,遊客安全和碉樓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當前碉樓開發要把注意力放在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上。”

  他認為,國際上文化遺産的保護一般主要靠民間社會的力量,而在中國,目前還是政府大包大攬。因此,可以在保護的前提下,嘗試不同的合作模式,譬如通過資源入股,找實力財團合作開發。也可以通過碉樓保護基金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包括動員海外華僑來籌集開發保護的資金。

  同時,碉樓開發模式也要有所創新。首先,未來碉樓的開發,在留住遊客上應該分類進行,既要有高檔的娛樂、會展場所,也要有貼近農村生活的生態遊樂項目,可以看看鄉村的景觀、摘摘田裏的蔬菜,有興趣了,挽起袖子脫下鞋子走進田裏插上一把秧苗,體驗僑鄉原生態的生活。

  此外,可以在不破壞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將部分碉樓開發成碉樓客棧,分散保護壓力。

  而譚金花的思路也與張國雄不謀而合。她認為,碉樓可以開發成“體驗生活”遊,讓遊客感受當年的生活。而若能適度開發4個遺産地周邊地區的深度文化遊,讓遊客樂意留下來住幾天,慢慢品味僑鄉文化和田園風光,半日遊就能變成深度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