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小區摸索準物業管理:垡頭三區居民自治 成本三毛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16: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舊小區摸索準物業管理

  成本三毛 垡頭三區的居民自治

  一隊藍裝工人進入西城一老舊小區施工,北京老舊小區整治工程已實施五年。  CFP供圖

  ■本報記者 趙喜斌

  兩天前,老張的車裏添了一個新物件,一張寫著“垡頭三區南院小區”的藍色車證,這下,老張再也不用為在小區中找車位犯難了,“在這兒住了十幾年了,還從來沒有過停車證。”

  在老舊小區的居民還在為小區物業問題爭論不休時,老張所在的垡頭三區南院小區悄然發生變化。11月19日, 垡頭三區成立了小區管委會,居民自己挑選了“管家”,對小區進行“準物業”管理,管理者都是小區居民。

  老張面臨的“房齡老、安全差、環境亂、無物業……”北京其他老舊小區中同樣存在。很多居民要麼選擇高昂的物業費,要麼忍受沒有物業帶來的臟亂差。垡頭三區的“準物業”與其他物業有何區別?能否解決老舊小區長期存在的問題?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老舊小區樣本

  定福莊北裏

  一下雨就要墊磚

  東五環外的定福莊北裏小區,由七八棟上世紀80年代的老樓組成。小區的南側連接著一大片平房區,做麻辣燙生意的小販坐在十平方米的平房前,從大盆裏撈出菜葉穿在竹籤上。

  小區裏的花壇中,枯枝上挂著藍色塑料袋,被北風吹得呼呼作響。幾輛汽車停在花壇周圍,將本不寬敞的空間再次擠壓。72歲的張阿姨住在小區近20年,“小區邊上就是一個街邊市場,每天人來人往,人也很雜。噪音從早上一直持續到晚上九十點鐘,一直都不間斷。我們不求綠化和健身器材,能讓我們小區很安全就足夠了。”

  四五年前,有鄰居找到張阿姨,就小區自己雇保安人員和保潔員徵求她的意見,“但這個小區的人基本都是退休的或者是低收入的,額外的費用會給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一些人把房子租出去了,也很難讓他們掏錢。”居民自己請保潔員的想法被迫停止,小區仍舊處在無人管理的狀態。

  “不説也罷,一説就心煩。”一聲嘆息之後,59歲的吳舉説,他們一家四口都住在這裡,不管幾點回家,他都要把自行車扛到三樓,放在樓梯的過道上,“我們小區丟自行車的人太多了,不往樓上抬的,也得找個有鐵架子的地方,把車和鐵架子鎖在一起。”今年8月份,吳舉的自行車連續被盜三次,“每次丟了之後,我就去賣舊車的地方花幾十塊錢買一輛,我也知道那的車基本上都是偷來的。但車這麼容易丟,沒辦法只能買便宜的。”

  “最怕的就是遇到雨雪天,小區裏沒有人清掃,路邊的泥就很難排出去,全涌到樓門前了。”只要雪一停,張阿姨就拿著鐵鍬慢慢地鏟出一條小路。“小區樓道裏總會有幾塊磚頭,一到下雨天,我們出門的時候就拿幾塊,從樓門口一直鋪到甬道上,要不就得陷進水裏。”吳舉指了指摞在樓門前的5塊磚頭。

  北京市人大代表強磊調查發現,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老舊小區管理混亂,甚至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這類小區中很多老房子都租給外來人口,安全、管理都出現諸多問題,加之很多設施年久失修,安全隱患不少,又由於資金匱乏,保潔、取暖、停車等都存在問題。

  自治小區樣本

  垡頭三區

  起步

  15號樓摸索出了自管經驗

  60歲的楊進寶是垡頭三區南院小區的居民,“沒成立管委會以前我是15號樓的樓長,管著我自己的那棟樓。”在楊進寶所住的15號樓前,一個治安崗亭裏亮著燈,一扇推拉門將15號樓與小區隔開,“一到晚上我們就拉上門,這樣這棟樓就相當於封閉起來了,提高了安全性。從我們管起來之後,就沒丟過東西,沒有車被砸的情況出現。”

  15號樓前,地面上劃著整齊的車位,車位上寫著“1門501”、“2門402”……“寫上門牌號是怕車出了問題後找不到車主,這樣就一目了然,直接上樓就能找到人。”與楊進寶管理的15號樓相比,成立管委會之前,其他5棟樓就顯得格外混亂。

  “沒有停車位,閨女和女婿來了之後,繞著小區開了一圈也沒找到停車的地方。只好把車停到小區外面,再抱著孩子走進來。”居民陳荷珍説,小區中沒有固定的停車位,車都是停得七扭八歪,“每天大清早都有司機出不來,就按著喇叭喊,‘這誰的車啊?出來挪一下。’”

  在其他居民眼中,楊進寶算是能幹的人。2007年的一天,楊進寶和幾名居民拎著油漆桶開始在15號樓前劃停車位,“2009年的時候又劃過一次停車位,還建了值班室,在樓前安了石板桌凳,種了幾棵樹。”這些花費,是楊進寶一家一家地敲門,挨戶集資的方式籌集到的,當時就湊了1500多元錢。“那時候基本上是,自己管自己的樓,之間沒有交叉,屬於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的情況。”

  楊進寶的管理方式得到了認可,社區和街道找到他,希望將他的做法推廣到整個小區,成立一個“準物業”為小區居民服務。

  垡頭街道辦事處主任高智勇介紹,南院小區改造中,垡頭街道投入環境改造、硬體改造的費用已接近50萬。“準物業”管理是非贏利性的自治管理模式,最終目的是滿足居民的需求。

  北京市人大代表李宗范曾建議明確老舊小區改造主體,應由政府&&負責推進,對老舊住宅小區的設備設施改造,擴大改造資金籌措渠道,加大公共財政投入。老舊住宅小區改造的資金應以政府為主、居民為輔共同籌資解決。

  摸索

  六個“管家”合成一家

  楊進寶的角色是今年9月發生變化的,當初的“樓長”、“老楊”,如今改叫“楊主任”。

  9月,楊進寶在居民代表大會中全票當選小區管委會主任。與楊進寶一同被選進管委會的還有6人,其中5人均是各樓樓長,另外1人是小區聘請的社會服務公司負責人。“相當於各自為政的六個‘管家’被集中在一起管理整個小區。”

  垡頭三區南院小區管理委員會的辦公室設在一棟居民樓的一層,剛剛裝修過的房間瀰漫著一股油漆的味道。11月19日,小區管委會成立後,楊進寶不停地接聽居民打來的電話,“主要是反映暖氣不熱的,或者家裏水電有問題的,我們馬上就轉給供熱和管理水電的維修部門。以前,居民出現這種問題,根本不知道該找誰。”成立十天之後,楊進寶已經進入了角色。“這裡一直沒有物業管理,現在管委會其實就是一個‘準物業’。”

  垡頭三區南院小區共有6棟樓,504戶住戶,共1500多人,“有拆遷的、焦化廠的、鐵合金廠的、生化學院的,六棟樓裏一共有五家産權單位。能讓大家都認同管委會,是很困難的。”

  垡頭街道曾發出450份入戶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6%。其中,同意成立小區管委會的佔74%;同意AA制收費的佔54%。

  李宗范曾做過一個調查,據初步統計,北京市現有老舊住宅小區1200多個,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前。老舊小區以前大多隸屬國有企業,由企業負責維護管理。但現在很多企業已不存在,小區慢慢跟企業脫離關係,形成單獨的個體。

  焦點

  這三毛錢能否收上來?

  管委會成立剛10天,62歲的趙洪玉就感受到了小區中的變化。小區門前架起了欄杆,兩名保安在值班室裏盯著攝像探頭拍攝的畫面。如果有可疑的人,他們總會上去問幾句。她經常在遛彎後在樓前新添置的休閒桌椅前看看鄰居們打牌,拉拉家常再回家。“以前樓道裏有廢紙,好幾天以後一看,還在那躺著呢,現在都是一天一掃了,乾淨多了。”老趙除了每月要交6元錢的衛生費,再沒有其他費用。

  “要收物業費啊?那不能太多了,一個月一共十塊多錢還能接受,多了就困難了。”趙洪玉搓了搓手,“二十來年沒交過物業費了,冷不丁讓交還有點不好接受。”住在15號樓的王偉有著同樣的顧慮,“以前歸樓長管的時候停車不要錢,現在如果收費高了,確實心理上不好承受。一輛車每月收個三五十塊的還行。”

  “小區劃出停車位前,很多車都亂停,只能停70多輛車。現在一共有將近140個停車位。”據楊進寶介紹,南院小區的資金來源為公共空間的車位費租金、舊有的按戶收取的衛生費、政府的前期支持。然而,由於缺少經常性的維修養護,老舊小區環境問題慢慢出現反彈。事實證明,需要公眾廣泛參與的小區管理,僅有政府投入是不夠的。

  “小區中一共有維修保潔、保安共12名左右。管委會的工作人員都是志願者,不拿工資。”楊進寶介紹,通過前期測算,小區每月管理費用約2萬元,按小區建築面積33000平方米算,每平方米費用不足0.3元。

  “這相當於先嘗後買。在居民AA制之前,先讓居民認可這錢該花、花得值。”楊進寶心中盤算,“收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這錢花得值不值,這些都要給居民明確交代。”只要把錢花在了公共利益上,自治就能享受商品房小區同等服務。

  誰來為“準物業”管理買單?垡頭街道辦事處主任高智勇介紹,“準物業管理”試行階段的費用,主要來源於通過政府的前期支持、公共空間車位租金、舊有按戶收取的衛生費和政府補助。不足的部分,等到居民認可相關資費後,通過居民自治的方式,最終實現物業費用居民AA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