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東省 >

珠江流域建1.4萬座水庫 成漁業資源衰退重要原因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1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明年起,我國將在南方最大河流,也是全國四大河流之一的珠江實施禁漁期制度。農業部漁業局近日在廣東珠海召開會議,對制度的實施予以部署。

  珠江素有“我國南方天然水生生物資源基因庫”之稱,該流域禁漁期制度的實施,背後自然有漁業資源衰退的壞消息。據有關方面調查,近30年來,由於江河污染、過度捕撈,尤其是沿江攔河水電工程的興起,對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産生了巨大負面的影響。江河捕撈的經濟魚類産量逐年下降,捕撈種類減少,漁獲物中魚類呈低齡化和小型化。一些高價值的洄遊性魚類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已瀕臨滅絕。

  專家分析認為,水壩建設、過度捕撈、水體污染、航道整治、大規模無序挖沙等幾大原因導致了珠江漁業資源的衰退。

  僅以水壩建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珠江全流域內已建有水庫工程14000多座。重要的水庫工程有東江水系的新豐江、白盆珠、楓樹壩,北江水系的飛來峽、南水,西江水系的龍灘、天生橋、岩灘長洲等水利水電工程,水電總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這些水電水利工程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作用的同時,對漁業資源和環境産生了深遠、嚴重的影響:

  其一,魚類産卵繁殖需要特定環境,如水溫、水流、底質等條件,在攔河大壩建設後,破壞了原有繁殖場的環境,造成自然繁殖的困難;

  其二,攔江攔河大壩使洄遊生殖的魚類不能到達産卵場所,或産卵後魚卵沒有足夠距離和時間孵化和完成早期的發育;

  其三,大壩的落成提升了水位、水流速度變緩,改變了河床的生態,影響了魚類的生存環境。

  珠江流域面積45萬多平方公里,跨越中越兩國,在我國境內流經滇、黔、桂、粵、湘、贛六省(區),水系主要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段組成。支流眾多、水系發達的珠江,具有流域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等特點。據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産研究所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調查,珠江水系記錄魚類有385種,主要經濟魚類有53種;名貴魚類有鰣魚、卷口魚、斑鳠等23種;有中華白海豚、中華鱘、黿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頭鯉、金線鲃、花鰻鱺、唐魚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十幾種,還有珍稀魚類及水生動物淡水赤魟、佛耳麗蚌等。

  但近年調查顯示,洄遊性、半洄遊性魚類在珠江流域逐年減少,有些品種瀕臨滅絕。如在西江肇慶段還能見到七絲鱭、花鰻鱺、白肌銀魚等5種洄遊性魚類和花鰶、三線舌鰨、鮻、花鱸等共8種河口魚類,但在梧州江段由於長洲水壩阻隔,其上遊已難覓這些魚類的蹤影。在北江支流的連江,由於11級梯級水壩阻隔,中上遊江段洄遊性和半洄遊魚類基本消失,産漂浮性卵的種類資源大幅下降,有些種類僅依賴人工增殖放流才能維持種群。

  據調查監測,珠江流域主要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直呈現下降態勢,近年西江河段漁汛期間單船日平均捕撈鯪魚為4公斤、鯉魚為1.5公斤、草魚1.7公斤,不足九十年代的一半。名貴魚類、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稀少,如鰣魚、中華鱘等品種已多年無捕撈記錄,而據歷史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江鰣魚年産高達40萬公斤。

  近年一些民間環保組織和專家學者一直試圖阻止“跑馬圈水”、無序開發水電資源的行為,呼籲水電工程建設要聽取水生生物專家和漁業管理部門的意見。換句話説,其中要有“魚之聲”。但現實不容樂觀,“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水電開發一再讓路即是最典型的例子(見2009年7月9日本報《小南海,長江上遊珍稀魚類的絕地?》)。今年初記者和農業部漁業局一位官員談及此事時,這位官員表示,國家級保護區要調整,我們想擋是擋不住的。據其介紹,農業部也正在通過設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等,對區域內水域和水生生物進行嚴格保護。對水生生物傷害較大的工程建設,也在和有關部門配合,對其進行環評,採取補償補救措施。

  但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工業帶來較高GDP之地,漁業部門位置較弱,常常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壓力,在一些涉及破壞或改變水域環境的水電、工業、民用等大型涉漁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中,很難聽見他們的聲音。

  對此有關專家提出較具體的建議:作為珠江流域漁業管理協調機構的珠江流域漁業管理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做地方漁業部門難做、不便做的工作。水利電力工程項目的環境評估和補償正屬此類。“珠漁委應儘快選擇合適切入點,介入水利電力工程的環境評估”。

  專家還呼籲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積極行動,開展調查研究,與水利、電力和環保部門加強溝通,並根據漁業法、《中國水生生物養護行動綱要》精神進行交涉,防止重復過去“先建設後研討”、“先破壞後治理”的現象。

  本報記者韓樂悟

  本報北京12月5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