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雲南省 >

雲南特大乾旱導致10萬株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死亡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1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林業部門:會開展一系列搶救性保護工作

  新近一項調查顯示,2009年秋冬至2010年春夏發生在雲南的特大乾旱導致2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總計約10萬株死亡,部分野生動物生存受威脅,森林火災多次發生,生物多樣性受影響。

  調查

  750萬畝自然保護區受影響

  我省有150多處自然保護區。省林業廳調查顯示:乾旱使全省約750萬畝自然保護區受到影響,重旱面積約10萬畝。部分面積小、生態脆弱的自然保護區水源枯竭、濕地面積縮小,植物開花結實率降低。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3種約10萬株死亡,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受嚴重影響。

  報告顯示,在滇中、滇東南、滇東北、滇西北的農田、疏林、少林地區和岩溶石區及幹熱河谷區,旱情對當地野生植物造成較大影響: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攀枝花蘇鐵大面積死亡;南華縣156株野生蘇鐵死亡;大圍山國家級保護區100多株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蜆木瀕臨死亡;金平縣和個舊市紅河流域保護區外50多株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柄翅果瀕臨死亡;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豆杉、珙桐等植物出現零星死亡。

  在雲南,絕大多數自然保護區是重要水源地,持續乾旱造成保護區內部分溪流枯竭、河流水量減少、湖泊水位降低,兩棲類動物和野生鳥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表現

  黑頸鶴提早1個月飛走

  位於滇東北的昭通市、曲靖市是此次旱情重災區。這裡是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大山包黑頸鶴保護區內濕地急劇萎縮,魚種因水少而大量死亡,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黑頸鶴面臨食物短缺困境。當地群眾説,黑頸鶴往年通常在3月底4月初才離開,今年提早了1個月就飛走。

  今年2月初,西雙版納10余頭亞洲象鑽出密林,進入河谷飲水覓食,比往年提前半個多月。普洱市瀾滄縣糯扎渡鎮附近的亞洲象因水源短缺到瀾滄江邊活動1個多月;哈巴雪山保護區100多只獼猴下山覓食,農田“肇事案”增多……

  百年一遇的乾旱還導致一些植被分泌物(樹脂)增加,林木乾枯,部分保護區森林火災頻發。雲南大圍山國家級保護區多年未發生森林火災,這次乾旱期間卻發生多次森林火災,紅河蘇鐵等珍貴植物被燒燬。

  2010年4月,在雲南省陸良縣大莫古鎮德格海子水庫,記者看到相當於四五個足球場大的水庫枯竭,庫底皸裂成大大小小的泥樁子,期間散落大量蚌殼和幹死的小魚。

  影響

  對生物和環境破壞很大

  嚴重旱情對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很大破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研究室博士稅玉民認為,旱災增加了物種滅絕的風險,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稅玉民考察發現,暖性石灰岩灌叢、竹林、幹熱灌叢、亞高山草甸、湖泊水生植被枯萎死亡,許多植株變得纖弱,水禽和兩棲類動物正常生存繁衍受到干擾,部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由於物種抗乾旱能力程度不同,物種間共生關係被破壞,現有生態系統結構遭破壞。

  稅玉民近20年在滇東南從事植物資源研究,他發現,在滇東南喀斯特地貌地區大型喬木可以做到短期抗旱,一旦旱情持續時間長,林木成片死亡和枯萎,就可能造成地區保水能力降低,加速石漠化進程。

  稅玉民舉例説,一種新近發現的珍貴物種“彌勒苣苔”在此次旱情中受到影響。該物種原本是3月份開花,由於氣候影響,生長的苔蘚環境被破壞,推遲到七八月開花,不少苣群剛開花就死掉。

  分析

  大旱不能只歸咎極端氣候

  環保人士汪永晨認為,西南大旱不能一味歸咎於極端氣候,一些人為因素影響了局部小氣候。

  2010年5月,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眉長臂猿管理站,記者看到與滇東北地區大河斷流、水庫枯涸、農田絕收不同的景象:鬱鬱蔥蔥的森林間濃霧瀰漫,山澗溪流潺潺,蘑菇和地衣苔蘚生機勃勃,樹蛙和長臂猿鳴叫此起彼伏……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理局局長艾懷森説,旱情雖對保護區有一定影響,但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水源涵養能力強,應對乾旱極端氣候能力比人工林或單一物種林區強。艾懷森説:“越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的地區抗擊乾旱的能力越強。”

  稅玉民認為,過多的人類活動擾亂自然環境,導致生態系統應對惡劣氣候的能力減弱,自我修復能力差,“不重視前期保護,只考慮事後恢復的做法不可取。”

  省林業廳副廳長劉一丹説,針對此次乾旱影響,林業部門會開展一系列搶救性保護工作。首先摸清物種受損情況,採取就地保護、近地保護或遷地保護等措施;其次對珍稀瀕危物種的生活環境進行適當修復,比如擴建部分水生動物生存繁衍棲息地,擴大野生動物水源地等。

  經過多年建設,我省國家級保護區和部分省級保護區已具備一定的重點物種研究能力,但對非重點監測種類關注不足,缺少準確的野生動植物種群變動數據。由於乾旱影響表現可能滯後,專家建議建立多學科長期監測站點,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