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上海市 >

上海火災事件 告慰逝者請公佈遇難者名單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1日 05: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上海一高層住宅發生火災

  本報特約評論員穆平

  我們切盼有來自官方的更翔實的名單,更切盼公佈遇難者名單成為一項制度,從此被各地不折不扣地遵循。讓個體生命的尊嚴、讓災難的真相,凜然閃爍在這份莊嚴肅穆的名單之中……

  11月15日燃燒在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的那場大火,無情地吞噬了58條生命。今天,是亡者的“頭七”,中國傳統喪殯習俗認為,亡者的魂魄會于“頭七”這天返家,這是親友最後拜別亡靈的時刻。遠望當歸,長歌當哭,我們當用怎樣的方式告慰死者呢?

  上海媒體11月17日的一個舉動,讓人得到一絲慰藉——那天,《東方早報》和《新聞晨報》以莊重素凈的版面,刊登了火災部分遇難者和失蹤者名單。這份名單來自災民安置點的公告欄。名單甫一公佈,網上便掀情感波瀾,網友對這兩家媒體肅然起敬,稱公佈遇難者名單的舉動,直接體現著對平民生命的尊重。

  大家還清晰地記得,自汶川大地震起,曾經只為領袖的逝去降半旗的共和國,第一次有了為平民的群體性遇難舉哀的先例。全國哀悼日的設立,彰顯著對平民生命的高度尊重,這是我們從特大地震之後的痛楚中收穫的精神成果,這也是我們走向更高層次的民主政治的重大轉折。

  然而,尊重生命的意識還需繼續深化,繼續走向制度層面。比如,在天災人禍之後,公佈遇難者和失蹤者名單,在很多地方還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雷池。如果不予公佈,誰也奈何不得。這使很多災難成了一團理不清的啞謎。

  一般而言,飛機失事後有關方面會較快公佈遇難者名單,如不久前的伊春空難,這或許是因為實名制的登機制度,給了查證的便利。然而,在另外一些未必查證很困難的場合,在有些礦難事故中,這份名單卻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於是,在國內眾多群死群傷事件中,死難者往往淪為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至死都不能在公眾面前袒露自己的姓名、年齡和身份,仿佛他們不曾留下過溫暖的人生足跡。於是,在數字面前,我們很容易淡忘他們,淡忘曾經慘痛的那一次次災難,坐視災難的不斷捲土重來。

  尊重生命的努力,首先應當始於尊重個體生命。美國礦難,奧巴馬在致辭中,逐個念出遇難礦工的名字,讓我們動容。而在上海媒體公佈的名單中,儘管只是一些簡單信息,也讓那冰冷的“58”,有了個體生命的溫度:605室張雅68歲,1803室毛昆英47歲,503室沙國榮64歲,1001室陸宏秉86歲,1505室趙榮庫31歲……可以想象,在這個工作日溫暖的午後,公寓中不少辛勞大半生的老人——其中不少是退休教師,或在享受一個舒適的午睡,或在案頭奮筆疾書,或和來訪親友談天説地。然而,一個猝不及防的“疏忽”,讓這一切溫暖的畫面戛然而止。面對一個個黑色的名字,我們的痛惜更加深重,對亡羊補牢的期盼更為迫切。

  是的,生命是在具體的細節中豐滿起來的。公佈死難者名單,除了告慰生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宣示生命之美滿和珍貴,讓所有人在他們面前惕懼並警醒,更迫切地杜絕奪命災難的重現。

  此外,謠言止于公開。幾乎所有災難之後,都有對遇難人數的漫天猜疑。名單的公開,是遏制謠言的良策。

  上海媒體帶了一個好頭。我們還切盼有來自官方的更翔實的名單,更切盼公佈遇難者名單成為一項制度,從此被各地不折不扣地遵循。讓個體生命的尊嚴、讓災難的真相,凜然閃爍在這份莊嚴肅穆的名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