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南省 >

名伶薈萃昆劇盛宴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4日 22: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郴州10月24日電   作者 劉柱

  昆劇三大"泰斗"侯少奎、蔡正仁、張洵澎、王芳、林為林等十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以及中國七大昆劇院團齊聚湖南郴州"中國經典昆劇展演",堪稱一場罕見的昆劇盛宴。

  臺上昆劇藝術大師精美絕倫的表演,吸引了來自廣東、南京、上海、北京、湖南等中國各地的戲迷,展演場場爆棚。

  "如此多的昆劇迷,這是10年前無法看到的。"蔡正仁老先生喜形於色。昆劇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劇種,遺憾的是後兩個劇種均已消失,唯中國的昆劇流傳至今。"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分艱難,昆劇能走到現在非常不容易啊!"蔡老感嘆道。

  他分析,昆劇在元末清初嘉靖年間達到鼎盛高峰,除了經濟發達、社會穩定因素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演出的都是貼近老百姓的喜聞樂見之事。之後,昆劇漸被文人所喜愛,不斷更改的詞曲越來越深奧,與一般老百姓愈走愈遠,進而走向沒落。"此外,清末及近代的社會經濟不穩定,戰事不斷,直接導致崑曲幾乎絕跡。"

  在崑曲瀕臨消亡時,1921年蘇州的文人志士、商賈召集全國各地的昆劇老藝人聯合成立昆劇傳習所,招收了被後人所敬稱的近60名"傳字輩"學員,學員改名後必有一"傳"字,如沈傳芷、周傳瑛等名家,意寓中國昆劇代代相傳。

  1954年,在周恩來等人倡議下,20多位"傳字輩"匯聚一堂商討昆劇發展之策。隨後,在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地開辦昆劇院,招收了首批學員,昆劇的種子又開始生根發新芽。

  在首批招收的"新芽"中,侯少奎、蔡正仁、張洵澎等如今都是昆劇界當之無愧的泰斗級藝術家。正是這些"傳字輩"對新中國的昆劇發展和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昆劇藝術的"星星之火"。蔡正仁補充説,"如果新中國再晚成立40年,這些'星星之火'恐都不在人世了,也就不再有昆劇這門藝術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昆劇的保護和發展,崑曲的藝術價值日益受到學術界、戲劇界的重視,先後成立了浙江昆劇團、江蘇省昆劇團、湖南省昆劇團等七家專業院團,頒布了對昆劇藝術採取特殊保護等政策。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後,國家從2005年開始每年拿出1000萬元人民幣支持崑曲創作和演出。

  蔡老介紹,如今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提高了,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也越來越強烈,"在上海、北京等地,新的昆劇迷60%是在校大學生,這對發展和傳承昆劇藝術以及其他傳統藝術都是最有利的因素。"

  蔡正仁認為,中國當前穩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必將促進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反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也能體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作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昆劇,對後來的京劇和眾多地方戲曲都産生過深遠而直接的影響,昆劇的發展和繁榮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