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法治圖文 >

哈爾濱路邊診所手術不戴消毒手套 B超人流都做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黑龍江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暗訪哈市呼蘭利民開發區學院路小診所亂象 針灸B超人流啥都會

  做手術不戴消毒手套

  日前,家住哈市呼蘭區利民開發區學院路“柏林四季”小區的居民韓女士向記者反映,前幾天,她感到發燒、頭痛、噁心,就在所居住小區一家名為“張醫師綜合診所”的門診看病。該診所的張“醫師”給她注射了一些“消炎藥”,連續輸液7天后,花掉醫藥費1000余元,但是她的病情依然未見好轉。該診所張“醫師”建議她到大醫院檢查,韓女士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竟檢查出急性闌尾炎,而且該院醫生告訴她,幸虧及時就診,否則拖延下去會有生命危險。

  韓女士告訴記者,她家離市區較遠,周圍沒有正規的公立醫院,附近只有很多這樣的小診所,不但醫療條件差,設施簡陋,而且幾乎都沒有營業執照。一些居民為了方便,生病時就選擇這樣的小診所就醫,“醫生”只是簡單的測測體溫或者乾脆不測體溫就用藥。用的什麼名稱的藥物,“醫生”也不説,只是説是“高檔消炎藥”,並且藥價不菲,打不好也打不壞,實在不見好轉,就會把患者推向大醫院,而此時患者往往已經花費近千元或者數千元的醫藥費。

  1

  “張醫師綜合診所” 滿地泥腳印

  19日,記者來到位於呼蘭利民開發區學院路“柏林四季”小區A區臨街的“張醫師綜合診所”。記者抬頭看到,牌匾上寫著:中醫、西醫、內科、外科、兒科、婦科和聯絡電話。記者走進診所內,看到有如此多治療項目的診所,面積僅是一間60多平方米的“大廳”。同時,記者聞到室內有一股空氣不流通污濁的氣味,地面被患者踩的滿是泥腳印,角落裏堆著一些手紙等垃圾。右側是兩排椅子和鐵凳子,沒有病床,中間沒有隔斷,也沒有發現檢查患者用的醫療器械。室內有12名患者正在輸液靜點,還有一名男患者光著上身,頸部、背部扎滿了針灸用的銀針,由於沒有床位,該患者只能面朝椅背靠著,表情很痛苦。繼續往裏面走,是兩間不足2平方米的小房間,其中一個小房間擺著一張窄小的病床,一名患者在接受針灸治療,由於病床窄小,患者只能側身躺著,旁邊除了側身站著一名陪護的家屬之外,容不下第二個人。對面是一個同樣狹小的換藥處置室,用半截布簾子擋著,裏面放著一些輸液針管和一些盒裝藥品。

  這時候,一個自稱“張醫生”的男子走過來警惕地上下打量記者,問記者要幹什麼?未等記者回答,一名患者找他結賬,他一邊收錢,一邊告訴患者明天會給他“加藥”。沒見到他洗手,另一名輸液的患者找他拔針,他順手拿著藥棉給患者拔針。記者觀察,室內除患者及家屬外,只有這一名男子在忙碌著。該男子沒穿白大褂,更沒戴口罩。環顧整個診室,記者並未發現室內墻面懸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等相關證照。

  據了解,這個診所已經經營4年了,小區附近的居民發燒、感冒圖方便都到這裡看病,那個姓張的“醫生”就是給人看病的,針灸、靜點都會,忙不過來的時候,他的媳婦和家裏的老人也跟著忙活。至於張“醫生”是不是真正的醫生,診所有沒有經營手續,患者也説不清楚。

  2

  旅店老闆娘做B超

  記者在附近相繼走訪了幾家小診所,發現不論診所的規模大小,除了一些標明牙科、婦科等專科之外,幾乎診所的牌匾上都寫著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診治範圍。那麼,這些診所的“醫生”果真是“全能醫生”嗎?為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記者來到“柏林四季”小區C區臨街西側的一個沒有名字的診所,門上寫著診所、靜點、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旅店、保健品、治腳氣、藥物無痛人流,兩扇門被這些宣傳“標語”幾乎蓋滿了。記者走進該診所,看到墻面上貼著兩張人體穴位圖,對面有一個小櫃子,裏面擺滿了各種安全套等性保健品。最裏邊有幾張床,床邊有兩個點滴支架,兩個女孩正在床上嗑瓜子,瓜子皮吐了一地。一位40多歲的男子,穿著白大褂,問記者幹什麼?記者表示要找心理醫生,該男子説:“我就是心理醫生。有一些大學生失戀了,就是想不開。我會對他們做一些心理輔導工作,開導開導。”記者問人流誰做,這名男子馬上警覺起來,説不做人流。記者説看到門上貼著“藥物無痛人流”的宣傳單,這名男子説那是別人瞎貼的,讓記者沒啥事就趕緊離開。

  記者又來到位於時代大街的一處診所,牌匾上寫著“金凱通訊、典當行”,牌匾側面寫著西醫診所和聯絡方式。記者走進該診所看到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被間隔成兩部分,外面的部分銷售手機卡、交手機費等業務;裏面的隔斷玻璃上貼著“診所”兩個字,裏面只擺了3張按摩床,除此之外,記者沒有看到任何醫療設施。

  記者來到學院路“金泰藍郡”小區臨街的一處診所兼旅店,牌匾上面寫著“親情旅店、婦科診所”,門上寫著“三姐診所”,玻璃上貼著不太顯眼的“B超”二字。記者走進該診所,一個中年女子告訴記者,她不是這裡的負責人,老闆出去了,她看一會兒店,問記者住店還是看婦科。記者問她:“誰能做B超、看婦科。”她説,旅店老闆娘就能看婦科、做B超。沒等到負責人,中年女子給記者留下聯絡方式,讓記者來之前提前預約,記者看到聯絡卡是旅店的聯絡方式。中年女子錶示,拿這張聯絡卡做B超價格可以便宜一點。

  3

  10多家“小診所”均未見營業執照

  記者發現學院路小規模的診所多達30余家,多數是在小區內開設的“家庭式”小診所,經營者一邊自住一邊經營診所。

  記者來到地處繁華的“柏林四季”小區步行街的“李曉飛綜合門診(醫院)”,這是周圍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記者進入室內,看見室內墻皮已經脫落,屋內很亂,墻角堆放著拖布和水桶,有兩個人坐在門口的一張椅子上靜點。房間一側被隔成3個小屋,寫著婦科、內科,最裏面的小房間放著一些鍋碗瓢盆等廚房用品。記者走上2樓,一名穿白大褂的女士攔住記者不許入內,説“醫生”正在裏面做手術,為患者切除粉瘤,不能打擾。記者看到室內設施簡陋,而且所謂的“手術室”只是用簡易的防火板半隔離的一間屋子,只有4平方米左右。做手術的“醫生”穿著白大褂,但沒有戴消毒手套,也沒有戴帽子,根本不具備做手術的條件。該“醫生”看記者站在門口張望,趕緊把門關上了。手術室外面擺滿了病床,但沒有病人。一名穿白大褂的女士走過來説:“3樓也是他們醫院,是周圍規模比較大的醫院。”記者樓上樓下走了一趟,也沒有發現墻面懸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等手續,只發現兩名穿白大褂的“醫生”。

  記者又走訪了學院路志華小區、柏林四季小區內的“吳大夫西醫診所”、“趙大夫西醫診所”、“裕發牙科診所”、“聖軒牙科”、“裕發村衛生所”、“遠東綜合門診”、“博康衛生所”等10多家診所,均未發現各診所墻面上懸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等相關證照。

  4

  衛生局辦公室:

  這事太大 得報告主管局長

  21日,記者將利民開發區學院路小診所存在的亂象反映給了呼蘭區衛生局。該局辦公室王主任告訴記者,記者若是反映情況,他們會對違反規定的診所進行查處,需要記者告知違規診所的具體地址。記者若是報道,他表示這事太大,得向主管醫療的王局長報告,並告知記者王局長的聯絡方式,但截至記者發稿時,記者多次撥打王局長的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相關鏈結

  私人診所設置申請者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一)非在職醫務人員,有執業醫師資格,經註冊後在醫療機構中執業滿5年;(二)設置二級西醫或三級中醫診療科目診所的,申請人應具有副主任醫師或以上職稱;(三)男性年齡在65周歲以下,女性年齡在60周歲以下,且身體健康;(四)離退休的衛生技術人員須經原工作單位同意;(五)註冊資金:私人西醫診所不少於30萬元,私人中醫診所不少於15萬元;(六)具有常住戶口。(七)診所場地必須長期固定(非申請人所有,需有5年以上租賃協議),並且符合衛生部頒布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要求,一名醫生,一名護士,使用面積不小于40平方米,聘用衛生技術人員每增加一名,面積增加10平方米。(八)符合XXX市區域衛生規劃和當地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基本標準》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核,合格者給予註冊登記,發給《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在《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正、副本上註明營利性醫療機構。私人診所必須在核準的範圍內開展診療活動。私人診所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應到同級工商、稅務、物價等部門辦理相關登記手續。私人診所聘用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必須報其執業登記的衛生行政部門同意。私人診所原則上只能設置一個診療科目,需要增設診療科目的,必須具有相應臨床經驗,提供醫師執業證書(執業範圍欄目中註明至少有2個專業),並具有相應的診療條件。

  學院路“金泰藍郡”小區一家旅店兼診所還能做B超

  本報將進一步關注學院路小診所的亂象。 □記者 張海霞 文/攝

熱詞:

  • 診所
  • b超
  • 藍郡
  • 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