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法治圖文 >

“山寨”編輯部存活七年無人舉報 兩萬多人被騙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6日 02: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檢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這些假報刊中,僅帶有“中國”字頭的就有《中國教育科研雜誌》、《中國醫學論壇報》等刊物。這些刊物看上去像真的一樣,蒙蔽了很多受害人。

  非法出版物日進鬥金,郭弘夫婦渴望憑此過上富人的生活,但一紙舉報信破碎了他們的發財夢。

  "審稿編輯部"由3名中學文化程度的人組成,需要晉陞職稱的人向其投稿,版面費是兩千字內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價100元。被騙的2萬多人,多數受過高等教育。

  "山寨"編輯部存活7年無人舉報

  當偵查人員進入房子時,眼前的景象把他們“雷”住了:非法報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擺了一地,公司規章、員工手冊、報刊郵寄單和發票攤了一大摞。在這些假報刊中,僅帶有“中國”字頭的就有《中國教育科研雜誌》《中國醫學論壇報》等刊物。

  今年2月,經海南省“掃黃打非”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協調,海口警方經過4個多月的縝密偵查,于2月中旬在海口一舉成功偵破全國“掃黃打非”辦重點督辦的《中國教育科研雜誌》等非法教育類期刊詐騙案。此案涉案金額保守估計1000萬元以上,被詐騙人數達2萬多人。

  3月22日,團夥骨幹郭弘、符倩被海口市檢察院批准逮捕,郭弘之妻符立因在哺乳期被取保候審。鋻於此案受害人眾多,遍佈全國各地,案情複雜,目前還在偵查階段。

  夫婦為發財創辦非法期刊

  郭弘、符立二人都出生在海南西部的昌江縣農村,年齡相當,從小一起讀書,之後都考上了大學,二人各奔東西。畢業後又回到海南,幾經週折,碰出愛情的火花,最終二人走到一起。郭弘先做個體生意,後在幾家公司打工,符立則在中國聯通海南公司工作,後辭職。

  二人發奮努力工作幾年後,賺到了錢買上了房子,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有了錢,郭弘整天花天酒地,後來又染上賭博的惡習,賺到的錢很快就花光了。沒錢的日子最難過,但去哪找錢,成了郭弘最頭疼的事情,符立看到丈夫整天為了錢焦頭爛額,很是擔心,多次勸他不要把錢看得太重。這樣的日子苦熬了一段後,郭弘被同學聘到一家編輯部當了一名編輯。幾週下來,郭弘大開眼界。看到每天編輯部進賬都在四五千元,他多次悄悄問同學,這麼多錢是怎麼賺來的,同學只是笑而不答。

  一天晚上,他給妻子吹枕邊風説:“這個編輯部賺錢賺瘋了,一天數千元,依我看,裏面肯定有問題。我查了編輯的刊物,好像都不是正規發行的,估計是假冒的,如果我們把他的流程弄懂,另起爐灶,肯定能賺很多錢。”

  妻子有點遲疑地説:“這種事最好不要做,會犯法的。”

  郭弘眉飛色舞地説:“你可知道,艾森豪威爾的座右銘就是兩個字冒險。大凡要做成大事都需要這種精神。如果真的用這種辦法能賺到錢,最省力省心,也是最輕而易舉的,打著學術的幌子掙錢,人家花錢我們編書,雙方得利,有何不可,這是最安全的賺錢方法了。”郭弘説得頭頭是道。

  符立聽後覺得似乎有道理。於是把工作給辭了,向父母借了5萬多元,購置了4部電腦和打印機等辦公用品,按照同學“經營”的那一套流程開始操作。他們發現《中國教育科研雜誌》已于兩年前就停刊了。於是便假冒這本雜誌,在海南開設記者站,向全國徵稿騙錢,郭弘自封為“總編輯”、符立為“副總編輯”,夫妻倆制定了瘋狂的賺錢計劃:按照同學的模式,爭取投資半年後就有收益,用三四年時間便可賺上幾千萬元,然後過上富人生活。

  一番週密策劃後,他們成立了“編輯部”。很快,他們請來了親朋好友加盟,這些人的任務是每天上網找全國教育醫療部門或者需要刊登論文的單位人員電話、地點、名單,在網上發佈“徵文啟事”。

  廣告發出後,他們就等著魚兒上鉤。果然不出所料,很快,全國不少需要評定職稱的人員紛紛來電諮詢,洽談刊登業務,匯錢購買版面。

  為了研究不同客戶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實施詐騙行為,他們還對如何在各種期刊上投放與發佈廣告進行了詳細的市場調查,並仔細分析讀者群,投其所好發佈虛假廣告。

  案卷資料顯示,他們創辦的10多種非法報刊中大多集中在衛生和教育領域。符立承認,因為這兩個領域有發表論文評定職稱的強烈要求。

  “編輯部”人員是中學文化

  如今不少領域的工作人員要晉陞,是否在國家、省級發表過論文成了重要條件。眾所週知,在正式的報刊上發表論文實在是難,多為托關係走後門方能發表,這就使得非法出版物有了市場。只要作者付版面費便可發表論文,這正迎合了很多想發表論文的人的心理,可以説雙方各取所需。

  符立交代説,公司地點在海口市金盤吉寶家園。公司的員工有符倩等6人。符立是公司的主管,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其他人負責接電話、打印整理收到的稿件,丈夫郭弘負責公司網站的維護及數據修改。

  符立還交代,公司是用以下方式進行詐騙的:首先是註冊網站,發佈投稿信息及聯絡方式。以《現代物業》、《中國教育科研》等雜誌的名義進行徵稿。待公司收到作者的投稿後,就會告訴作者刊登其文章所需收取的費用數額,如作者將該費用存入公司的指定賬戶後,他們就將這些文章集成書籍出版,然後寄給作者。因為“雜誌”都是自己出版印刷,並且這些“雜誌”都沒有在中國新聞出版署註冊過,也不會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連郵寄給作者的“雜誌”及發票上蓋的印章都是自己私刻的,所以只要他們收到錢並將私自印刷的刊物郵寄給作者,詐騙就算完成了。

  為了不引起投稿者的懷疑,公司還對員工進行了專門培訓。有專門製作的“編輯部常見問題問答”文件,主要是為了應付投稿者的質疑,使其相信公司徵稿的合法性,進而進行詐騙。

  從公司成立至今,他們賺取的利潤額,估計有七八百萬元。這些錢主要用於公司運營的日常開銷以及生活開支,另外還在股市投資了200萬元。

  公司打印的證書有兩種,一種叫“論文獲獎證書”,一種叫“論文刊登證書”,因為正規的雜誌社都會有這兩種證書給作者,所以也打印這種證書給作者,以達到作者信任他們的目的。

  從2004年開始至今,公司大約有16種“報刊”,但有幾種已經停刊了。現在做的有《中華醫學護理》、《中華臨床醫學月刊》、《中國當代護理》、《現代物業》《現代護士進修》、《中國應用護理》、《中國教育月刊》、《中國教學與研究》等。

  郭弘、符立夫婦承認,從2004年始,他們成立公司招聘員工進行專門培訓,設立數十個網站發佈徵稿信息,假稱其學術報刊是國家批准公開發行的正規刊物,誘騙需要晉陞職稱的人向其投稿,並以兩千字內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價100元的標準索要版面費。收錢後,他們便開機印刷非法刊物郵寄給投稿人。

  從該團夥的賬目表看到,僅2010年7月份,他們就收到來稿2201篇,入賬版面費40多萬元。據警方統計,受害人預計達2萬人,涉案金額至少1000萬元。令人費解的是,他們設立的審稿編輯部,竟由招聘的3名中學文化程度的員工組成,而投稿者大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

  該編輯部成員徐某説,他主要負責“審核”來稿的格式、字數和錯別字。“有時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論文”。符立直言不諱地説,我們不關注論文的專業性,就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存活七年為何無人舉報

  正在非法出版物日進鬥金,郭弘、符立夫婦沉浸在發財夢之際,一封受害人寫的舉報信飛到了京城,飛到了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從此打破了郭弘、符立的富翁夢。

  2010年5月下旬,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向海南省“掃黃打非”辦移送交辦線索:受害人吳某舉報海南福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利用非法期刊《中國教育科研雜誌》,以刊登書稿為名進行詐騙。

  辦案人員從各個方面及相關部門廣泛收集資料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從中發現第一手情報。

  經過4個多月的縝密偵查,一名姓郭的男子進入警方視線。數十名民警經過一個星期的跟蹤、蹲點、守候,掌握了其辦公地點及詐騙窩點。

  2011年2月16日,專案組收網,抓獲郭弘、符立夫婦等9個犯罪嫌疑人。

  當天下午6點。在海南省文化市場稽查總隊和瓊山區大隊的協助下,偵查人員在郭弘、符立夫妻位於龍昆南路一小區租住處的非法出版物倉庫窩點,起獲《中國教育研究雜誌》、《教育視野》、《中國實用醫學雜誌》、《現代物流》等教育、醫學、物流3類非法雜誌,共16個品種7934本,以及收據、票據等證據。

  這樁全國罕見的利用非法出版物詐騙的案件雖已告破,卻給人們留下了一串沉甸甸的思考。

  郭弘、符立等人自辦學術刊物詐騙長達7年之久,為何無人查扣?對此,陳淼等辦案人認為,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合法的外衣“掩護”,也有投稿者為晉陞職稱不願舉報、有關部門難以發現的因素。

  “我們實行‘公司化’運作,幾年下來,連自己都覺得已經合法了。”這個造假編輯部的徐某説,員工每天上午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每週開例會總結表彰,還有休假制度。“老闆甚至給我們簽合同,買保險,我慢慢覺得在這裡工作挺好的”。為給自己“貼金”,這個“論文”公司在一些中央大報上刊登廣告,公開宣稱“期刊具有國際國內刊號,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屬於國家級核心期刊,主要職能是方便作者晉陞……”

  另一方面,他們還與一些權威網站建立了“合作”關係,據調查,郭弘、符立夫婦的網站參與了百度競價排名,投稿者提出在學術論文數據上能夠查詢全文的要求後,符立主動聯絡重慶維普諮詢有限公司及中知網開展合作,兩家網站相繼給她“創辦”的部分“雜誌”頒發了網絡出版證書和收錄證書。此外,她還倣造“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等公章為投稿者頒發獲獎證書、論文證書和教師繼續教育學分。

  這個造假團隊得以滋生壯大,還因為單個投稿者涉案資金少,而且很多人通過論文達到晉陞職稱的目的後,不願向有關方面舉報。符立説:“很多教育衛生行業作者反饋,論文在他們評定職稱時起到作用,還主動介紹同事給我們投稿,甚至要求寄發票到單位報銷。”

  案外余思

  勿以論文論英雄

  靠假論文證書獲得職稱或職務,這樣的職稱評定機制是否存在問題?到底誰是真正的受害者?此案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令人深思。

  辦案人員認為,這暴露出目前一些行業單位純以論文評職稱的“制度弊病”,現行評價機制存在重論文發表輕工作實績、重論文數量輕研究質量的不良導向,已脫離實際,違背人心。另一方面,一些人通過假期刊論文評上職稱,説明目前一些單位評定職稱程序有漏洞,也反映出部分參與評價的人缺乏學術操守和職業道德。

  辦案人員認為,此案存在時間之久、影響之廣令人震驚。現在很多合法刊物也收取論文版面費,應該管一管。同時,由於許多單位對發表論文的數量、級別提出不切實際的“剛性要求”,導致合法刊物根本無法滿足巨大需求,這為學術造假提供了制度運行空間。

  治亂需要重典。“要從根本上減少學術造假,必須從制度改革層面考量,剷除造假土壤。”有關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強學術期刊監管,改革職稱評定機制和專家評審制度,不能僅以“論文論英雄”。

  同時應探索構建多元化的學術評價體系,適當發揮民間學術機構的評價作用,方能使學術造假者身敗名裂,這樣才能有效遏制有人利用非法出版物行騙。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山寨
  • 編輯部
  • 無人舉報
  • 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