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法治圖文 >

“高調退賄”壯舉背後有無奈 退賄不是高調拒賄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5日 06: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讓現場的“嚴肅拒賄”先於事後的“高調退賄”,應當是對規則更好的捍衛,也是對個人更早的保護

  張翕飛現在的心情,或許比他當初選擇“高調退賄”時更為複雜。

  自去年10月以來,這位江蘇鹽城的幹部,先後兩次將總計6筆價值9000元的退賄清單在網上公開。張翕飛稱,送禮是官場潛規則,當初收禮則是因不便當場駁人面子。

  對張翕飛這種懸之於網、公之於眾的退賄之舉,人們反應不一。有人力挺,也有人質疑。但一個基本共識卻是,退總比不退好,公開退也比悄悄退好。

  這也是張翕飛的初衷:希望以此弘揚正氣、凈化風氣,並告訴大家“找我辦事不需要送禮”。以一己之力發佈廉政宣言,以個人名義向潛規則説不,張翕飛的力量也許有限,卻勇氣可嘉、難能可貴。

  但我們還是不免為他擔憂:“高調退賄”畢竟不是“高調拒賄”,雖然法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但畢竟有“及時”的要件,萬一“不及時”呢?換言之,張翕飛為什麼要冒這種法律風險?

  “礙于面子”, 這樣的理由看似簡單,卻頗為沉重。因為想著“不打送禮的人,不打笑臉的人”而無奈收禮,不只是張翕飛一個人的糾結。即便是張翕飛,在公開退賄清單時,也隱去了行賄者的單位和姓名。

  當“礙于面子”成為一種普遍習慣時,連選擇“曲線抵抗” 的張翕飛,也被一些同事認為個性有點“怪”、“思維異於常人”。那些鐵面無私者,被看做“另類”、譏為“僵化”、當成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甚至因不合潮流被“逆淘汰”,也就不足為怪了。

  “他們送錢是衝著書記這個職位來的。” 一位縣委書記在因受賄入獄後如此感嘆。給領導幹部送禮,不是衝著人情往來,而是為了權錢交易。可見,“礙于面子”雖能博得一時“和諧”,卻會埋下巨大隱患。一位公安局副局長就曾這樣反思自己的落馬:“倒在人情世故面前”,“中了溫水煮青蛙的陷阱,發現時已經無力掙扎”。因為面子從“身不由己”走向“情不自禁”,由“被動型腐敗”演變為“習慣性沉淪”的案例,近年來並不鮮見。

  因此,對於張翕飛們而言,卸下“礙于面子”的重荷,讓現場的“嚴肅拒賄”先於事後的“高調退賄”,既是對規則更好的捍衛,也是對個人更早的保護。就此而言,如果説“高調退賄”彰顯的是良知勇氣,那麼“嚴肅拒賄”體現的就是原則操守。因為所謂“面子”,只應在私人交往領域存在;而在公共領域,“規則”應始終被恪守遵循。

  讓“嚴肅拒賄”先於“高調退賄”,除了領導幹部的良知勇氣,更需要制度監督的持續給力。公眾力挺“高調退賄”的背後,正是在呼求制度的應答。溫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曾説:“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於改革制度和體制。”如何通過制度瓦解“一個不得不送、一個不得不收”的腐敗環境,杜絕只顧“面子”不顧“裏子”的“空殼人”,進而弘揚“嚴肅拒賄”的理念,樹立對規則制度的現代信仰,這樣的命題同樣需要高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