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娛樂圖文 >

香港亞視巨艦或將傾覆 解讀:源於難以轉型之痛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3日 06: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難以轉向的“巨輪”

  10月12日,香港亞視股東、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名下一間公司,以亞視未歸還2300萬債券為名,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請亞洲電視破産。一時間,“亞視破産”的新聞佔據了各大媒體的娛樂版要聞區。實際上,作為香港現有的兩家免費電視臺之一,已有60餘年歷史的亞視這幾年一直命運多舛、風雨飄搖,與老對手無線的競爭日漸式微早已是不爭的事實。2007年,亞視與無線的收視比率已經跌至1:9,況且,即使這僅有的10%的份額,也面臨著收費電視臺和新媒體的蠶食。

  有媒體採訪了亞視公關部負責人,該負責人首先否認了破産傳聞,接著對亞視面臨的“連續虧損、人才流失、節目推遲”等情況進行了解釋。其實,不用解釋,這些字眼分明表示了亞視正處於困境之中。

  老對手無線的日子也不好過,“爆料女王”查小欣在亞視傳出破産消息後,在節目中把矛頭對準了無線,稱無線小生、花旦及優秀製作人員被新電視臺高薪挖角,“幾乎已經到了失守的地步”。不管爆料的真實度如何,香港電視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這早已是眾所週知。2009年,亞視和無線在深圳地區的收視率已經降至不足3成,而在這之前4年,僅亞視就能佔到這個比例。廣東向來是香港電視臺的收視黃金區域,這一數據的對比是香港電視衰落的冰山一角。也許正因為此,才讓香港特區政府下決心在明年增加三個免費電視臺,力圖讓開放的競爭來挽救頹勢的香港電視。

  創作機制日漸落後

  香港電視劇,簡稱港劇,一直是香港兩大電視臺的看家法寶。但近幾年,能夠拿出手的高收視率作品還真是乏善可陳。吳君如、吳鎮宇都曾在不同的場合痛批過港劇不如前的事實。港劇衰落,新聞和綜藝節目又無法與台灣和內地抗衡,香港電視臺的經營自然成為大問題。

  提到港劇,有人納悶,為何雲集了如此多優秀創作人才的香港會在近幾年止步不前?這與香港電視劇的創作機制有關。香港電視臺的電視劇播出情況與內地相似,一般會在每個晚間的黃金時段播出兩到三部電視劇。這樣,除開週末,一個月大約有20天播出電視劇,所以,一部電視劇通常都會在一個月甚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播出完。算上每晚兩三部的量,要求香港電視臺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劇集供播出,這無疑要求製作者的快速而高效,但卻無形中壓縮了製作劇集的時間週期。

  反觀美劇、日劇,大都按一週一集的頻率播出,一個劇集一年一共就出20集左右,製作週期時間充裕,而對於香港電視劇製作人員來説,這樣的場景僅僅會出現在夢中。長期高強度連軸轉的創作,導致了港劇質量的下降。這時候,亞視選擇了外購劇集來播放,可是,最後的事實證明了這是一條不歸路。香港觀眾早已適應了自産劇的風格,對於外來劇並不買賬,而由於外購劇集所閒置下來的創作人員,水平也逐漸滑坡,業荒于嬉。當然,以上並非哪一個人的問題,只是在新時代,這樣的體制變得不再適應而已。

  內地市場擠壓

  內地電視,特別是近10年地方衛視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香港電視臺的生存環境有所擠壓。內地觀眾一直是香港電視的優良受眾群體,很多人的青少年記憶中都有那麼幾部香港電視劇,比如亞視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在當年絕對是風靡一時。可惜好景不常,內地的電視劇創作在新千年後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涉及的題材更為廣泛,加上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資金支持也更容易尋覓。於是,更多的內地觀眾把目光轉向了內地自産的電視劇集。

  不僅如此,大量的香港藝人也北上淘金,雖説這些藝人都聲稱會經常回香港拍戲接戲,但人才還是在某種程度上流失了。北上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內地的片酬幾乎是香港的好幾倍,比如一些在香港拿一集三四萬港幣的男演員,在內地至少可以開價到8萬一集;二是有的香港演員認為香港乃彈丸之地,希望有更廣闊的發展。林保怡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就直言:“我家中挂著一張香港地圖,也有一張全中國的地圖,你看得見香港在哪兒嗎?我看不到。”

  難以轉向的“巨輪”

  除開內地,香港本地其他電視臺的風生水起,也讓亞視門前風聲鶴唳。明年,香港將增加三家免費電視臺,城市電訊、電訊盈科及有線寬頻都已經申請了牌照,而這幾位都是財大氣粗的主兒。為了明年的良好開局,這幾家電視臺的老闆都拋出重金挖角,這對於目前的亞視和無線來説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城市電訊的王維基挖走了無線創作部150人,電訊盈科的李澤楷加薪100%,把無線綜藝科的製作總監招致麾下,兩家老牌免費臺的家底快要被掏空了。其實,亞視和無線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思考轉型之路。以亞視為例,去年,內地商人王徵入主亞視,並在簽約時放出豪言,“把亞視打造成亞洲的CNN”。一年多過去,很少有人再提這個茬兒了。

  並非電視臺高層不願意轉型,可談到轉型,又何其容易。由於歷史悠久,亞視,包括無線,都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固定體系,而新興市場剛一齣現,又迅速被嗅覺更加敏銳的小公司佔據。這就好比一艘巨輪在海況惡劣的天氣下調整航向,稍有不慎,就將傾覆。

  亞視簡史

  亞洲電視,香港第一間電視臺,于1957年5月29日正式開業,前身是“麗的映聲”及“麗的電視”,于1982年9月24日更名為亞洲電視並一直沿用至今,覆蓋香港、澳門、廣東及北美近一億觀眾,被香港人稱做“亞視”“ATV”。

  亞視經典

  《天蠶變》(1979年)

  香港首部劇本被改編為小説的長篇武俠電視劇。

  《勝者為王》(1991年)

  收視率奇高,引領了香港的賭片熱潮。

  《銀狐》(1993年)

  當時的收視率超過了無線,捧紅了江華和伍咏薇(微博)。

  《戲王之王》(1994年)

  傾盡亞視全臺精英,任達華(微博)在其中與多位演技派藝人大飆演技。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1996年)

  四個女孩關於青春、夢想、愛情的華章。

  《我和僵屍有個約會》(1998年)

  有人評價,“雖是魔幻片,但看時有著無處不在的感動。”(撰文、編輯/ 李星池)

責任編輯:溫風浩

熱詞:

  • 香港
  • 亞視
  • 巨艦
  • 傾覆
  •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