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娛樂圖文 >

好萊塢銀幕憑什麼熱衷“植入”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1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讓我先喝完舒化奶再跟你説。”《變形金剛3》裏,華裔演員鄭肯搖頭晃腦的畫面,讓看過電影的人印象深刻。

  “穿著美特斯邦威的T恤,喝著伊利的舒化奶,看著TCL的電視,用聯想的電腦上網,這就是今夏的流行趨勢。”對於中國國産品牌首次集體出現于好萊塢大片,不少網友評論其“具有特殊意義”,認為這是中國國力強盛的體現,展示了走向世界中心的決心。

  也有人質疑“廣告植入”的方式,認為“本以為植入式廣告是國産影片專利,沒想到老美也被中國企業的糖衣炮彈輕鬆擊倒”。

  不過,不管怎樣,中國元素在美國電影中的出現和運用都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好萊塢大片的中國情結日漸濃烈。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片尾,愛麗絲繼承父志,登上了去中國的商船;《2012》裏中國製造解救人類的諾亞方舟;《功夫夢》中,新中國和新北京氣象在影片中展露無遺。

  “中國元素讓電影充滿想象力,為大片帶來不一樣的觀感。”美國電影迷林琳認為。

  一直以來,中國被西方籠罩了神秘的面紗。“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不準有中國人出現在故事裏),20世紀20年代,由羅納德諾克斯提出的荒謬戒條,被帶入到美國電影裏。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強,西方電影漸漸放寬對中國元素的限制。然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這些電影對中國的詮釋摻雜著不可避免的成見和迂腐,與其説是“中國元素”,不如説是一些怪誕符號。

  1968年赫蘇斯弗朗哥拍攝的《傅滿洲之血》系列電影,刻畫了當時西方人眼中邪惡的中國人——陰險狡詐、愚昧貪財、迷信等。

  電影《十一羅漢》裏的矮個中國演員,《古墓麗影2》裏中國人嚇得尿褲子,《黑暗騎士》中蝙蝠俠的敵人是中國香港人,《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中國販毒團夥……這些被醜化的中國人形象充斥著美國電影銀幕。

  “美國電影裏的中國角色是好人的話,外形都不怎麼樣;演員形象較好的,在電影裏都演反派。”大學生羅翔宇分析,近幾年美國電影裏,中國人扮演的角色都不討好。

  美國電影對中國形象的西式解讀,或者誤讀,使美國民眾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加上美國電影巨大的世界影響力,它對中國形象的刻畫,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在美國的歷史中,中國十分弱小,華人地位也很低下。”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認為,美國誤讀中國形像是歷史遺留問題,與兩國當時懸殊的經濟實力不無關係。不過,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對中國的認識全面更新,這種認識反映到電影中,就是對中國元素從落後無知的歧視,轉向了更多客觀商業利益的思考。

  動畫電影《花木蘭》以中國古代女英雄花木蘭為原型,將中國故事和美國精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功夫熊貓》更讓中國國寶熊貓獨挑大梁,從更多細節展現積極的中國色彩。這兩部中國題材影片在美國大獲成功,票房都超過3億美元。

  美國電影人逐漸意識到中國巨大的電影市場存在的商業利益,頗具東方傳奇的題材,也成為他們獵奇的目標。“中美觀眾都喜歡看,滿足了他們娛樂性的需要,這些大片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王文章認為,好萊塢是完善的文化産業,受商業利益的驅使,迎合觀眾口味是主要目的。

  不僅如此,一批中國優秀導演和演員進入美國電影圈,取得巨大成功。成龍、李連杰的中國功夫受追捧;李安、吳宇森等導演的作品受青睞;周潤發、張曼玉還被美國影迷奉為“最性感的亞洲明星”。由此可見,美國人通過電影了解更多的中國和中國人,美國銀幕上的華人形象開始慢慢有所改觀。 新華社 黃玥 任沁沁

責任編輯:張毅

熱詞:

  • 好萊塢
  • 銀幕
  • 植入
  • 廣告
  • 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