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娛樂圖文 >

張偉平壓賭六億投資《十三釵》暗許票房十三億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3日 16: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金陵十三釵》六月份關機,進入後期製作。這部投資六個億、中國電影史上最大投資的電影怎樣收回成本,重擔在製片人張偉平身上壓著。已經開始在海內外“張網捕魚”的張偉平依然有著慣有的強勢,放出豪言:《十三釵》的海外市場不會比國內市場收入低。他的保守數字是華語市場拿十個億,而他內心暗比的是從中國拿走13個億票房的大熱門《阿凡達》。這有張偉平的血性,更有對張藝謀這部電影胸有成竹的信任。

  從這個角度上説,有國際大牌加盟,有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張藝謀,有好萊塢戰爭特效團隊助力,有中國電影黃金賀歲檔的保證,《金陵十三釵》所創造的價值應該是個什麼概念?能否縱攬國內賀歲片票房總和,細心的張偉平不僅算國內市場這筆賬。面對紛紛找上門的海外發行商,從《英雄》開始,就立志要拿中國電影賺外國人錢的張偉平,是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期待,他的雄心是要超越《阿凡達》。

  現在,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電影經過十年努力,已經打開了海外市場的缺口,張偉平説,我們要做的是要他們打開大門,迎接我們的到來。張偉平為何敢把賭壓在還未拍完的《金陵十三釵》上?難道僅僅因為有貝爾這個奧斯卡小金人?昨天,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張偉平。

記者:今天國際電影市場的動態是什麼?

  張偉平:這麼多年,美國一直是電影市場的世界級老大。美國電影出口已經超過它的航空業和汽車業,佔到美國出口總額的近30%。美國電影50%收益來自國內,50%收益來自國外。近幾年,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在減弱,説到國際市場,總有人拿《臥虎藏龍》説事,其實它不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電影,它是與美國環球公司共同製作完成的,雖然是中國的導演,中國的演員,但是它的大部分血統是美國人自己的,它的發行上映本身就是美國人自己的事,而這部電影在中國市場票房並不理想。中國電影單打獨鬥第一次真正走上了國際市場的是《英雄》,《英雄》的出現讓中國電影曾經一度在國際市場上引起震動,但是《無極》慘遭退貨後,中國電影受到重創,市場急轉直下,沒有人再想看中國的武俠片了,中國武俠大片完全靠國內市場了,海外已經沒有市場了。

  記者:《金陵十三釵》的背景是戰爭,從製片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戰爭片和國外戰爭片的差距在哪?

  張偉平:中國戰爭片也有不少,特別是革命歷史題材的居多。但是近幾年中國戰爭片幾乎是一個空白,優秀的戰爭片根本就沒有。我們的戰爭片還停留在歌頌、取勝這樣一個簡單模式上,缺乏國外戰爭片那種揭露與挖掘,揭露戰爭的好與壞得與失的事實,缺乏挖掘人性,歌頌人類在面對如此巨大的災難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友情等人性情感的反應。在戰爭面前,我們的電影裏哪能看到同情、懦弱、憐憫、恐懼等人類本能的反應,可這些才是最真實的啊。《十三釵》絕不是拿槍一掃就倒了的那種,戰爭是殘酷的、罪惡的、痛苦的,但不一定是血腥的,這是《十三釵》這部電影戰爭場面的原則。

  記者:《十三釵》出來後,你認為給世界造成的震動在哪?

  張偉平: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能得到華語市場和世界範圍的接受,這個題材比都是寫妓女的《羊脂球》和《茶花女》又高了一個檔次,《十三釵》的時代背景不同,它是戰爭背景下,犧牲個人幸福,《十三釵》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具有民族精神,在日本人面前都是中國人,男人死了,女人站出來。是中華民族不息的保證,女人為了保護第二代也是英雄。有人性的光輝。愛國主義、民族情懷,世界人民都能接受,題材可遇不可求。電影成功的第一保證肯定是題材。另外,故事加視覺都不缺,用故事攻擊人的大腦,用視覺攻擊觀眾的眼球,《十三釵》的海外市場不會比國內市場收入低。

  記者:《金陵十三釵》的原著只是把戰爭這條線當成了一個不變的背景墻,沒有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作為這樣一部大手筆的電影,導演一定不會忽略戰爭這條線,改編後的比例是多少?

  張偉平:觀眾對電影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金陵十三釵》是一部中國的戰爭電影,也是一部中國女性電影。《十三釵》的劇本是嚴歌苓和劉恒磨合了四年,原小説不夠分量,缺了戰爭這條腿,劇本加上了戰爭。和原著相比,有70%以上的改編,加上的抗戰那塊是影片的亮點,除了貝爾,十三釵和抗戰都是亮點,最具視覺衝擊力的戰爭場面,美麗如畫的女人遇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災難性戰爭,這就是電影《金陵十三釵》的大架構。

  記者:“十三釵”到現在也沒有露臉,張藝謀選演員的眼光歷來是獨到和被人津津樂道的,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具有國際面貌的大電影,這樣特殊身份的女人,在演員的選擇上張藝謀的審美還是觀眾都熟悉的路數嗎?有沒有什麼顛覆性的改變?

  張偉平:張藝謀用過的女演員,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憑空挖掘出來的,都一舉成名了。“十三釵”連一個半熟臉都沒有,美感無與倫比,完全顛覆了張藝謀以前選角的標準,突出的是一個“媚”,個個都是一道不同的風景。在南京舉行封閉開機的儀式上,“十三釵”到了現場,我敢説,所有在現場的人都是令人驚奇的表情。選出的學生都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很清純,有張藝謀以前選角的意思,繼承了張藝謀以前的審美傳統。

  記者:作為影片的製片人,你説《十三釵》是機遇也是挑戰,你怎樣開闢這個市場,建立一個中國電影的市場新模式,這個市場的新模式是什麼?

  張偉平:《十三釵》的拍攝我覺得是一天天在創造中國電影的歷史。史無前例6個億的大投資,貝爾一天就是200萬人民幣,是一部中國小成本電影的投資。《十三釵》可以説前無古人,後來十年,也許有超過6億元的投資,但是張藝謀加貝爾的組合不會再有,這種題材不會再有。《阿凡達》沒有任何營銷,取得了這麼高的票房,為什麼?因為確實好看,電影本身有實力。做電影不能多快好省,只有一個招,就是故事加技術。奧斯卡獎為什麼被稱為是科學與技術學院獎?首先就是故事,第二就是技術。中國大片走到今天,我們必須重塑國産大片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提高電影本身的競爭力靠的是質量,電影沒有質量,任何新模式都是瞎掰。

  記者: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的開拓上,除了十年前的《英雄》小試牛刀外,其實在國際市場上還是一個空白,《十三釵》光靠一個好萊塢明星,是否就能贏得國際市場的票房?

  張偉平:在電影裏,貝爾的身份改變了,他演一個和神父關係密切的商人,為神父履行職責。貝爾看了四個月的劇本,提出大量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建議,張藝謀都採納了。現在貝爾和《十三釵》劇組協調得非常好,經常和劇組的人開玩笑。有些場面我們給貝爾準備了替身,但是貝爾不用,他都是親自上陣。一個剛剛出爐的奧斯卡小金人在影片的推動上是有業績的,現在是我們在選海外市場,第一次主動權在我們手裏,而不是我們去求他們,海外發行商對劇本特別興奮。有貝爾,就會至少在150個國家全線上映,《金陵十三釵》是第一部真正走向世界並站住腳的中國電影。演員有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連煙火師都是英國人,真正的多國部隊,有製作一流的保證的電影。

  記者:你在國外市場的營銷運作上是如何啟動的?現在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階段?

  張偉平:《金陵十三釵》面對的國際市場和以前大不相同了。這部電影的故事和主題已經引起外片市場的熱切興趣和震動,僅美國所有大的海外發行商都是主動找上門來的,包括歐洲和日本的。目前,美國最有實力,發行《蝙蝠俠》、《盜夢空間》的發行商已經來中國和我談過,但是我還沒有最後決定,和誰合作還在我的選擇中。我是真正感到了一分錢一分貨。現在開始拍戰爭戲了,用一個月的時間,三大亮點剪到一塊,然後剪成片花,我們的海外發行選擇的是好萊塢最有實力的團隊,在北美發行網絡很有力度,好萊塢的環球前總裁林迪做影片的北美總代理,他們早就在好萊塢開始工作了,效果非常好。

  記者:現在影片已經拍攝一段時間了,我想您也走過了一開始的心緒煩雜,到今天您是什麼心情?

  張偉平:我自己都很期待、興奮,看發展和走向我心裏非常踏實,現在每天都在拍過場戲,四月中旬開始拍攝重頭戲了。過場戲的片花我看了,不看字幕,想不到是張藝謀拍的,張藝謀拍了15年的電影了,就從來沒有這種感覺的東西。感人肺腑的故事,加上震撼人心的視覺。

  記者:您一手創新的中國電影的營銷手段和方式,已經被其他影片模倣得差不多了,對您個人來説,《十三釵》這部電影您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張偉平:風險肯定有,但是我們需要探索和經驗,我們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十三釵》創造出中國電影最輝煌的紀錄。中國電影已經十年了,再靠抄襲、模倣下去,就會失去了市場和觀眾。中國電影是到了反思的時候了,但是光靠保護不行了,中國電影一定要走出去,用好萊塢的平臺,引進人才和技術,為中國電影服務。中國從人才到技術都是匱乏的,中國電影不能搞多快好省,一定是精益求精,大師一定要拍大片。好萊塢把莎士比亞的作品都不完全歸為藝術,更多的是當做一棵能帶來鉅額回報的搖錢樹。現在的形勢是國外頂級電影人、製片人、發行人都在探尋了解中國市場,我們自己也要爭氣。如果電影死抱著藝術,一定是死路。科學是電影的發展,導演的想象力要通過科學的手段來實現。《阿凡達》變成票房的天堂,就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

  記者:如果這部電影再次在國內達到了票房第一,達到了您的最低10億票房的預期,並在您的努力下建立了一個發行的新秩序,您怎樣來回報觀眾?

  張偉平:觀眾是電影的上帝,我們已經確定了不少和觀眾互動互利的方式和手段,從首映到上片,有不少驚喜。現在定下的首映式從形式到內容都顛覆了我以往的營銷方式,很有意思,但是首映以後的活動更有意思。美國有營銷成熟的模式,但是對每一部新電影都是一個新的課題。當年《珍珠港》將首映式放在航空母艦上,所有的新點子都要適合影片,我們的每一部電影的營銷都沒有重復的,營銷的內容和營銷特點巧妙相結合,不光是《十三釵》的營銷,就像《三槍》,我們在網上做的《麻子面館》,用《星光大道》的平臺,都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營銷要根據電影的需要,觀眾的口味。但是影片的首映活動和前期的推銷只是能對電影起到一種推動作用,最後還是要在大銀幕上看電影本身的實力。我和藝謀這次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全世界的觀眾在大銀幕上能被我們這部《金陵十三釵》所感動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