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誰動了我的信息(20121218)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8日 2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2 f4303942df3641d0a47b8debb1379e8d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12月18日 19:38

    CCTV-新聞

    12月18日 19:38

 重播:

    CCTV-新聞

    12月19日 03:45

    CCTV-新聞

    12月19日 05:45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收到各種各樣的推銷信息、騷擾信息,甚至詐騙信息。對方不僅知道你的電話號碼,而且知道你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甚至知道你的職業、學歷、家庭住址。這些純屬個人隱私的信息,又是如何被洩露的?

  頻頻騷擾  苦不堪言

  江蘇南京的何先生,一段時間以來幾乎夜夜失眠頭疼:他的手機每到淩晨一兩點就會接到不同陌生人打來的恐嚇電話,對他進行人身威脅。對方説他的手裏有何先生的個人資料,甚至還有照片。更讓何先生感到莫名恐懼的是,他的手機號還被陌生人實施了衛星定位。何先生告訴警方,每次接電話對方能説出他在哪個城市哪個區。

  一個陌生人怎麼會對自己的情況瞭如指掌?像何先生一樣感到恐懼的還有昆明的宗師傅,不堪其擾的宗師傅也向警方報了案。

  給宗師傅打電話的明明説是裝修公司,推銷裝修業務,但是卻準確無誤地報出了宗師傅的多項個人重要信息。想到自己家庭的所有情況赤裸裸地展現在陌生人的面前,宗師傅不禁後怕起來。像宗師傅和何先生這樣個人信息被洩露的情況其實並不是個案,家住上海的許先生剛剛升級當了爸爸,可他還沒來得及體會當父親的滋味,就被各種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攪得苦不堪言。

  胎毛筆、奶粉、早教從寶寶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新爸新媽的手機就被各種嬰兒用品廣告“精準打擊”。不僅如此,對方甚至能夠準確地報出你的姓名和家庭地址,有過這樣經歷的人都覺得莫名其妙。這些陌生人是怎麼知道我們的這些信息呢?是誰洩露了這些信息呢?

  明碼標價  反復倒賣

  南京警方破獲了一起名叫“正萬象”的調查公司案件,這家公司在互聯網上大量從事販賣個人信息的業務,幕後老闆是一名姓邵的男子。警方調查發現,邵某販賣的個人信息種類非常多,而且都是明碼標價,一個戶籍資料50元,一個車輛信息30元,一個賓館住宿信息80元,一個手機號碼資料100元,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隨時對手機用戶進行衛星定位。

  五分鐘就能對一個手機進行定位,而且在定位信息裏,除了手機所處位置的詳細地址,還配有準確的經緯度和衛星地圖。像邵某這樣的非法調查公司在全國許多城市都有註冊。這個犯罪嫌疑人胡某,就是南京一家名叫“千里眼”調查公司的老闆,“千里眼”調查公司最早開在常州,後來業務不斷擴展又在南京開了分公司,主要從事婚外情調查和追債討債業務。

  在這兩家公司的墻上記者看到,千里眼調查公司還是“中國民間調查行業聯盟協會”的會員,經過查詢我國合法的協會組織中並沒有這個所謂的“中國民間調查行業聯盟協會”,但是這本聯盟內部的通訊錄顯示,全國參加這一協會的調查公司竟然多達數百家。而據警方介紹,這些遍佈全國的調查公司正是個人信息的最大買家,他們大多以信息諮詢進行工商註冊。

  據民警介紹,這些調查公司的工作程序,一般是先在網上購買被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等。然後再根據手機號碼,在網上購買手機用戶的定位信息,最後再派出專門的調查員,根據定位信息提供的詳細地址,再對被調查對象進行監視、跟蹤。由此可見個人信息被洩露以後,一旦再被非法調查公司監視,一個公民確實已經毫無隱私可言。

  據警方透露,他們查獲的這些個人信息其實在互聯網上早已經被倒賣了很多次,像這樣一條個人信息從洩露到最後轉到需要信息的公司或個人手中至少就要經歷三層買賣關係:第一層由信息源頭洩露到專門負責信息買賣的公司,再由這些公司在網上進行發佈出售,最後再流入到需要信息的個人手中。有的公司為了擴大信息儲備還會與其它公司進行信息互換,從需要信息的個人手中購買或交換信息。

  監管不嚴  信息洩露

  通過犯罪嫌疑人的聊天記錄記者發現,在網絡上販賣最多的個人信息,除了電信部門的手機定位、通話記錄,銀行系統的個人信用報告也非常搶手,一份信用報告囊括了一個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聯絡方式、財産情況等等幾乎所有的個人情況,這些本來連市民自身都很難拿到的信息,卻在互聯網上卻被任意地叫賣。那麼最初這些個人信息是誰洩露的呢?據犯罪嫌疑人交代,最初的公民個人信息他們也是在網上買來的,上家的具體身份他們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在五分鐘之內對一個手機進行衛星定位。

  由於有這麼大一個購買信息的市場,一些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的公司和機構內部監管不嚴格,一些員工在利益驅動下可能會做出出賣公民信息的違法行為。不久前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竟然有人在網上販賣網購的快遞單號。當一份快遞發出時,會有一張面單,記錄著單號、發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一般來説面單一式四份,發件人、收件人各一份,當地的快遞營業廳一份,快遞人員一份,如果管理不善,這些面單就成了洩露的隱患。

  記者通過網上的售賣信息找到一個賣家,交涉中年輕人露出了馬腳,原來他是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他告訴記者,只要記者有需求要多少信息就能提供多少信息。

  而讓記者更加感到擔心的是,眼下這種私自販賣快遞信息的事情已經愈演愈烈。在網絡上只要輸入快遞單幾個關鍵字碼,就立即可以檢索出大量倒賣的信息,價格從2元到0.5元不等。對於洩露個人信息的亂象,單個案件的打擊顯然遠遠不夠。只有從法律法規上進一步完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個人信息洩露現在呈現出渠道多、範圍廣、程度深的特點,並形成了隱秘的地下産業鏈。對於受害者不僅苦不堪言、不勝其擾,而且往往投訴無門。如何截斷源頭,打中要害,追查責任,堵住漏洞,斬斷這條黑色産業鏈是當務之急。如何保護網絡上的個人信息安全,焦點訪談將繼續關注。

熱詞:

  • 焦點訪談
  • 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