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南日報: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美好生活”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9日 1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美好生活”——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之八

  評論員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兩句話,一句出自胡錦濤同志所作的十八大報告,一句為習近平同志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説;兩個詞,一為“美麗中國”,一為“美好生活”。兩句話、兩個詞,是如此地互相呼應,互為因果。確實,“美麗中國”、“美好生活”,寄託著我們所有的期盼和嚮往——現代的,也是生態的。

  以人為本,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一切宏大敘事、宏偉目標,必回歸於人本坐標,必體現於人民的切身感受。對於“美麗中國”和“美好生活”,老百姓最直觀的解讀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構成了定位中國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更被明確定義“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這體現了我們黨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了社會主義發展客觀規律。

  “美麗湖南”,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道上的湖南,也有生態環保難題。

  湘江流經我省14個市州中的8個,是“母親河”。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湘江水質警報頻頻拉響。“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這一順口溜描述了過去的環境污染狀況。

  湘江水污染問題,表現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本質是發展方式粗放。要還湘江一江清水,就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粗放發展模式。我省借鑒歐洲萊茵河治理經驗,把湘江治理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突破口,認真實施國務院批准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把湘江建設成“東方萊茵河”。

  事實證明,“四化兩型”建設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著力點,也是關鍵突破點——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兩型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設創新型湖南、數字湖南、綠色湖南、法治湖南,力爭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更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必須清醒看到,生態不只是一種文明,也是一種資産。放眼世界,能源資源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性課題。金融危機爆發後,綠色經濟、新能源、環保産業正成為各國紛紛搶佔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制高點,這既是挑戰,也是發展機遇。建設“美麗中國”,不是要回歸雞犬相聞的田園生活,而是要將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起來,以積極的態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十八大報告以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期許,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美麗中國”,美在經濟、美在社會、美在文化,美在歷史,美在環境……但最美的還是中國人。

  美麗中國人,是一切美的基礎和核心。人人建設“美麗中國”,中華民族就能永續發展,“美好生活”就能實現。

熱詞:

  • 湖南日報
  • 建設“美麗中國”
  • 實現“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