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自然保護區“孤島化”不利於野生動物保護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6日 06: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癡迷鳥類保護的天津攝影家王建民終於可以舒一口氣了。最近發生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東方白鸛中毒事件已經告一段落。

  11月24日,王建民和另一位護鳥志願者李志勇在北大港拍到了兩隻佩戴腳環、編號分別為962和971的東方白鸛,它們是11月11日中毒、經過10天救治後放飛的13隻東方白鸛中的成員。根據觀察,它們已經融入一個由300多只東方白鸛組成的群落,很快就將南飛。

  今天,在天津大港針對東方白鸛事件的一個研討會上,國際鶴類基金會的鳥類專家蘇立英博士説,棲息地的喪失,使候鳥的危險越來越大。

  渤海灣位於候鳥遷飛通道的“瓶頸”

  蘇立英説,從前有些水鳥結成小群在濕地停靠。但是現在,由於很多濕地消失,餘下的濕地對於鳥類愈發重要,這些濕地發現的鳥群越來越大。這帶來了潛在的危險——容易引起偷獵者的注意。一旦投毒,鳥類就死亡慘重。

  蘇立英説,這些候鳥從寒冷的北方飛來,體力消耗極大,它們落地是由於體力消耗極大,瘦得皮包骨頭,不足以支持繼續飛行。因此,有的鳥剛一落下就覓食,遇到食物就不分白天黑夜加緊進食,警惕性也會降低。

  為什麼東方白鸛、白鶴等大型水鳥青睞天津這樣的地方?蘇立英解釋,這些大鳥體型太大,需要利用自然動力遷徙,不是一直平穩飛行。它們會尋找熱氣流,通過熱氣流旋飛到高空,然後向下滑行,落下後再尋找熱氣流。在水陸相交、地勢起伏的地方,容易形成熱氣流。

  據她介紹,全球存在8條較大的鳥類遷徙通道,天津處於最東邊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通道。這條通道上有水鳥155種,其中東方白鸛、白鶴、丹頂鶴等24種是瀕危或受威脅的物種。根據衛星跟蹤研究結果,很多候鳥在渤海灣休息,使這裡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候鳥驛站,恰好位於遷飛路線上的“瓶頸”處。

  如果這個“瓶頸”受到破壞,後果將不堪設想。蘇立英説,科學家們用計算機模擬過,如果把東方白鸛從北到南的60多個停歇點,拿掉遼河流域和渤海灣西部的這幾個點,就會導致遷徙路線中斷,物種難以延續——東方白鸛以魚為食,北方結冰後就只能餓死,無法繁殖。

  候鳥不會知道哪是天津哪是河北

  中國鳥類學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説,據估計,每年有數百萬隻候鳥在渤海灣地區中停。他領導的課題組連續多年在天津、唐山地區7個重要濕地和沿海灘塗開展水鳥調查與監測,記錄到水鳥11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11種。

  張正旺建議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由市級升為國家級。他分析説,在這裡,人類的漁業生産對水鳥的覓食干擾強度很大,獵殺情況也時有發生,保護力度仍然不夠。

  但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只是一個方面。南開大學博士、志願者莫訓強對記者打比方説,候鳥不會知道哪是天津哪是河北,它們當然也沒有國籍,不會主動選擇級別高的自然保護區棲息。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認為,棲息地的大範圍、連通性的保護非常重要。

  解焱以東北虎為例説,全球約有500隻東北虎,大部分分佈在俄羅斯,我國有20隻左右。“一山容不下二虎”,雌老虎在繁殖期必須找到足夠的食物和生存空間。科學家通過為老虎安裝無線電項圈發現,一隻繁殖期雌虎的活動領域是450平方公里,而一個連續的最小種群包含18隻雌虎,總共需要8100平方公里。我國最大的琿春自然保護區也只有1000平方公里。

  她説,俄羅斯過去50年中使野生東北虎的數量翻了十幾倍,最大的原因是建立了廣泛的東北虎棲息地保護網絡,重視保護地之間的走廊,為老虎的遷徙移動提供了通道。事實上,藏羚羊、黃羊、雪豹、大熊貓、白鰭豚、江豚以及大量的遷徙鳥類,都需要棲息地大範圍、連通性的保護。其中魚類對連通性的要求尤其苛刻——河水沒有流動,就會影響到它們的棲息。

  因此,解焱建議我國集合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力量,制定統一的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來彌補保護上的空缺,形成自然保護地網絡。

  針對嚴重獵鳥事件,國內30多個愛鳥機構10月底聯名向國家林業局發出公開信,呼籲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候鳥遷徙廊道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11月25日,這封信的起草人劉慧莉説,國家林業局已經作出答覆,要求全國林業系統加強遷徙鳥道的保護。

  捍衛“中國的生態安全底線”

  據解焱介紹,我國從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至今已有2600多處,約佔國土面積的15%。儘管被保護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但體系規劃上卻存在很多嚴重空缺。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內放牧、採藥、偷獵極為普遍,修路、築壩等大型干擾活動也時有發生。

  她還説,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執法權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如建設項目選址、建設許可由住建部門審批,市場經營許可涉及工商管理部門,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執法由森林公安負責,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執法由漁政部門負責,林政執法由林業部門負責,海洋和淡水生物資源管理由漁業部門負責,捕撈證和水面使用證由漁業部門頒發,草原管理歸畜牧部門負責。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完成對一個自然保護地的全面綜合的執法工作。因此,大量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沒有實際的或全面的執法權,於是,在具體執法工作中與相應執法單位的溝通和合作存在障礙,這是導致我國自然保護區中,各類非法活動猖獗、執法薄弱的主要原因。

  解焱是一支由近百位生物多樣性、法律、動物保護等領域研究者組成的“自然保護立法研究組”的總協調人。該小組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國家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全面立法,通過頒布《自然保護地法》,建立合理的分類分區體系,保障保護管理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執法權,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

  解焱説,立法的目標不僅是保護自然保護地,更是捍衛“中國的生態安全底線”。

  本報天津11月25日電

熱詞:

  • 東方白鸛
  • 野生動物保護
  • 水鳥
  • 保護自然
  • 孤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