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 專家稱增速回落非壞事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2日 1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科學、穩健、可持續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內涵。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王悅威 汪文品 萬方 李天真)十八大報告向我們描繪了未來數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不僅釋放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強烈信號,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從尋求“量”的增長,到追求“質”的提升,多位專家對新華網表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經濟增速將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長區間,科學、穩健、可持續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內涵。

  經濟增速回落並非“壞事”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和國內房地産調控、製造業萎靡等因素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速從去年一季度的9.7%一路回落至今年三季度的7.4%。儘管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多數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這是壞的信號。

  “中國經濟前三季度7.7%的增長是在擠壓房地産泡沫和擺脫過度依賴外需的基礎上得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速度”。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對新華網記者表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如何穩健發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華盛頓智庫中國問題專家彼得 伯特裏爾也認為,中國的GDP增速放緩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內部平衡。他説,隨著中國對出口增長依賴程度的降低,經濟內部平衡已經逐漸顯現。他認為,對於中國而言,GDP的放緩出現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點上。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表示,應該從經濟總量的角度去考慮經濟增速是否放緩。他指出,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是有宏觀週期的,不可能總是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則認為,雖然相比過去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速有所減緩,但考慮到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等基本要素,這種減緩也在情理之中。

  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低迷走勢後,中國經濟正逐步企穩。10月份的主要經濟數據也顯示了經濟回升的趨勢,無論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工業生産增速,還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增速均好于9月份,這也顯示出前期“穩增長”政策的成效正逐步顯現。

  湯敏和張宇燕均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開始出現築底回升的跡象。湯敏認為,四季度的不確定因素在於,當前經濟回升尚不明確究竟是由“政府投資推動”還是由“經濟內生因素的甦醒來推動”。政府擴大投資是有必要的,但應靠這些投資來帶動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發展,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僅靠政府砸錢的做法是有風險的,究竟能堅持多久,會不會帶來國進民退”,湯敏説,這對整個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都不是有利的。

  保持中速增長意義重大

  從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間,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實際增長了1.5倍,達到了47.2萬億元。如今,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分量已大不相同,更何況當下的發展還需考慮環境承受、資源約束、民生訴求等諸多因素,可以説,中國經濟已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速也變得十分重要。

  “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速會在‘十二五'規劃的區間內——7%左右”,國際金融論壇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指出,由於中國有多年的經濟發展作保障,完成這一目標是有可能的。另外,民生的改善、社會保障的完善最終也需要靠社會創造的財富和預期的經濟增長來支撐。“所以,實現這一目標也是有必要的”。

  辜勝阻也贊同這個觀點,他認為,中速發展是就是要實現僅靠GDP增長的“國強”式增長到人均收入倍增的“民富”式增長。他分析,中國經濟維持7%以上的中速發展能保障經濟穩定、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湯敏表示,8%的增速是中國經濟正常的增長範疇。他指出,國民經濟到底應該增長多少,如何衡量,是否過熱,最核心的指標是勞動力市場。當勞動力出現短缺,經濟如果再提速的話,容易引起工資上漲,從而帶動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他預計,未來經濟增速可能比8%要低一點。

  隨著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對於自身的發展,對於世界經濟的復蘇都非常關鍵。

  彼得 伯特裏爾表示,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去的步伐從未停止和放緩過,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美、日、歐增長勢頭均不明朗的情形下,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有利於擴大全球需求,有助於提高各國對於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

  “發達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正日趨下降,2006年到2010年期間,發達經濟體對於全球經濟貢獻率低於20%,其他經濟體貢獻是80%”,彼得 伯特裏爾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對於全球經濟的復蘇至關重要。

  經濟轉型期需增強創新動力

  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轉型的“深水區”,發展的內涵也出現了新變化。對於如何在新的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向,辜勝阻表示,最重要的在於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實現經濟內生增長。他説,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要努力實現增長動力的轉換,努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産率的“創新驅動”,從過度依賴“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轉向靠“創新紅利”和深化改革來形成“制度紅利”。

  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則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僅靠創新驅動、環保低碳經濟很難實現,金融改革才是關鍵。他表示,金融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如果這十年的金融改革能在資本市場的各個方面都取得突破,中國將打造成一個全球領先的、規模最大的、具有深度和流動性的、具有效率和競爭力的信貸金融體系。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更加關注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他建議,中國應該積極拓寬出口市場,“比如像印尼這樣的‘人口紅利'好與我國相反的國家,內需非常強勁,就是我國出口很好的選擇”。

  威廉 羅茲全球顧問有限公司總裁威廉 羅茲則將關注點放在了擴大內需上。他認為,中國應儘快擺脫對出口的過度依賴,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他建議,中國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只有讓老百姓感到有所保障,他們才願意減少存款,敢於消費”。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這十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今非昔比。“過去我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終結,不應該再抱任何幻想。”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坦言,我們對於經濟發展的心態需要做適當調整。但他同時表示,未來中國經濟增速並不會一直處於低速,還是具有很大潛力的。這種潛力不僅來自生産要素的投入獲得,更多的是依靠生産效率的提升。

熱詞:

  • 經濟增速
  • 中速
  • 經濟穩定
  • 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