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一塊有血有肉的界碑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17日 1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斑駁堅實的界碑,蜿蜒崎嶇的中越邊境巡邏路,一支邊防民兵小分隊在叢林中行進……走在隊伍前頭長著黝黑堅毅面孔的,就是尖峰嶺哨所哨長陸蘭軍。

  “這條25公里邊境巡邏路,我走了22年,大概5萬多公里。我熱愛這座大山、這塊土地;我熟悉每一條溪流,每一塊界碑。”這個46歲的壯族漢子説,“只要國家需要,我會一直走下去,無怨無悔。”

 

  33年的堅守
  1979年3月,尖峰嶺哨所在槍炮聲中建立。陸蘭軍的父親、時任峒中鎮尚義村民兵營副營長的陸之方,擔任第一任哨長。

  那一年,陸蘭軍13歲。從此,站崗、放哨、巡邏、守邊關,就成了陸蘭軍對父親職業的印記。

  1982年,陸之方由於嚴重風濕病卸任,陸蘭軍剛剛退伍的二哥陸蘭廷,接過父親手中的鋼槍,成了尖峰嶺哨所的第二任哨長。這一幹,就是14年。1996年3月,陸蘭廷調離尖峰哨所,於是,在二哥的推薦下,陸蘭軍從圍膽哨所調到尖峰嶺哨所,成為繼父親和哥哥之後的第三任哨長。不久後的一天,二哥陸蘭廷帶著16歲的兒子陸永興來到哨所,對陸蘭軍説:“他高中畢業了,想跟別人去做邊境貿易生意,我不同意,還是交給你,在這守邊關,我放心。”就這樣,侄子跟著叔叔,一起摸爬滾打、一起站崗放哨,繼承著祖輩、父輩的職業守護祖國南大門。

  從1979年3月至今,陸家三代四口,3任哨長1個哨兵,堅守在邊境線上的高山哨所。

  哨長,“官”雖不大,但平時站崗、巡邏、訓練,還要搞自身基礎建設、參加維穩等,責任並不小。陸蘭軍的家離哨所不遠,直線距離也就1000多米,當哨長22年,他在家裏住的時間總共才20個月。

  磨穿百多雙解放鞋底
  尖峰嶺哨所海拔670多米,地處亞熱帶地區,一年中有半年時間雲霧繚繞。這段邊境巡邏路線長24.5公里,有26塊國界碑。界碑所立之處人跡罕至,沿途到處都充滿著危險,除了蚊叮蟲咬,毒蛇侵擾外,日曬雨淋、磕磕碰碰更是常事。陸蘭軍每個月要帶領哨兵在這崎嶇的山路上步行巡邏4次,每次往返49公里,每月行程196公里,1年行程2352公里,22年,磨穿了100多雙解放鞋底,行程5萬多公里,可繞地球赤道1圈多。

  隨著西部大開發號角的吹響,邊境線上昔日的戰場變成了貿易往來的繁華口岸。山上守卡子,山下數票子。這反差確實太大了。高山哨所不僅環境惡劣、工作艱辛、責任重大,而且待遇也很低,扣除伙食費後,所剩無幾。“不管什麼誘惑,都動搖不了我守邊固土的信念。我要做邊境線上一塊有血有肉的界碑。”陸蘭軍説。

  尚義村的“時尚”
  尖峰哨所設立33年來,有561名邊民登上尖峰嶺哨所當哨兵,其中堅守5年以上的有220人,堅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陸蘭軍所在的尚義村,400戶人家中就有350人當哨兵,幾乎平均每家都有一個人當哨兵,當哨兵成了一種“時尚”。

  陸蘭軍在高山哨所堅守了20多年,鄉親們都很佩服他,尚義村小學請他擔任課外政治輔導員和護界碑小分隊的名譽隊長,讓他這種戍邊奉獻的精神在學生們幼小的心靈裏生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們鎮,陸蘭軍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的化身,他不但影響著邊境這一代年輕人,還會影響到今後幾代人。”峒中鎮黨委書記黃壽強説。

  長期的高山哨所生活,使陸蘭軍跟父親一樣,落下了風濕病、頸椎病和骨質增生等多種疾病。但陸蘭軍依然每天帶著哨兵們站崗、放哨、出操、巡邏。他和老搭檔、副哨長、當了21年哨兵的韋勝才相約:死後埋在尖峰嶺上。他們要永遠站崗,讓自己成為永恒的界碑。

  (本報記者 溫慶生 本報通訊員 紀天翔)

熱詞:

  • 陸蘭軍
  • 廣西
  • 一家三代
  • 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