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森林的“眼睛”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15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通訊員 李光平 鄭萬生 本報記者 蒙志軍

  余錦柱是江華瑤族自治縣尖子嶺瞭望臺的一名普通瞭望員。

  1978年,余錦柱的父親、共和國第一代全國林業勞模余德明因為眼疾,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他堅守了近30年的瞭望臺。時年18歲的余錦柱,剛剛從縣民族一中高中畢業,就從父親
  手中默默地接過了山上那間小屋的鑰匙。沒想到,這一接就是27個年頭。

  高山瞭望員的工作就是監測森林火警火災。這一工作非常艱苦,生活條件差,環境惡劣。一座八九個平方米的簡易平房,3塊半截磚頭撐著的一口鐵鍋,一張老式木床,一架陳舊的高倍望遠鏡,一疊發黃的記錄紙,還有一個用來挑水上山的木桶,這些就是余錦柱工作和生活用的全部家當。唯有的娛樂用品就是從家裏帶上來的幾本書和父親當全國林業勞模時縣林業局獎給的那臺老式晶體管收音機。山上沒有電,所有電器和現代化的東西都與這裡無緣。寂寞的高山世界,連找個説話的人都沒有。朝夕相處的只有那連綿起伏的山峰、蒼翠欲滴的樹木和夜晚灰暗搖曳的燭光。這裡水貴如油,生活用水要下到兩公里遠的山溝裏去挑,余錦柱為此常常“洗不起澡”,連飲用水都要控制總量。瞭望臺地勢高,震耳欲聾的雷聲、炫目刺眼的閃電經常光顧這裡,余錦柱曾4次被雷電擊倒在地。上瞭望臺的山路是少有人走的,時常被茂盛的草木所湮沒,毒蛇出沒令人防不勝防,余錦柱先後10次被毒蛇咬傷,幸好得蛇傷治療才每每倖免于難。這裡交通、通訊十分不便,余錦柱曾有6次因為對講機壞了,跑步到12公里遠的水口鎮去報火警,由於路很不好走,常常跌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

  簡陋的條件,惡劣的環境,使余錦柱工作變得異常艱難,但余錦柱從來沒有埋怨過,而是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牢記父親曾經説過的一句話:“只要是顆頑強的種子,哪都能生根發芽。”余錦柱一心撲在瞭望工作上,照料家庭和孩子的重擔幾乎全部壓在了瘦弱的妻子身上,對此,余錦柱感到深深的內疚,工作的間隙,他總是深情地遙望著山下那個自己的家,將對妻兒的祝福在心中默默地傳遞。為了工作,他以臺為家,27年如一日,有20個春節是在瞭望臺上度過的,要搞好瞭望工作,沒有一身過硬本領是不行的。剛剛成為瞭望員的那陣子,余錦柱望著重重疊疊的青山和渺渺茫茫的林海,一時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更談不上説出各個山頭的小地名,為全面掌握管護區的情況,余錦柱利用雨天初晴不易發生山火的時機,登上過70多座高山,翻越了3000余個峽谷,踏遍了瞭望臺周圍60多平方公里的林區,對管護區內的山頭地形、交通道路、撲救勞力等方面的具體分佈情況做到了瞭如指掌。

  只有正確區分出生産性用火和非生産性用火,才能及時、準確報告森林火警火災,以便組織撲救,減少火災損失。余錦柱結合自己的觀察實踐和父親過去的言傳身教,逐步熟練掌握了識別煙火性質的“二十四字訣”,即:觀兩面,察濃淡,分季節,析晴雨,測遠近,觀動靜,別粗細,區緩急。運用這一口訣,余錦柱每年監測700次以上的各類森林用火,基本上做到了測報準確無誤。

  辛勤的付出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同事的肯定:永州市優秀共産黨員、永州市勞動模範、全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今年,他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在有關部門的關心下,現在瞭望臺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對講機、汽油發電機、望遠鏡等設備,還配備了電視。另外,為增加瞭望臺的安全系數,還特地安裝了避雷針和鐵門。條件比以前好了,余錦柱覺得自己的“眼睛”比以往更明亮了。為了青山更青,林海更綠,余錦柱説,他願意繼續當好森林的“眼睛”。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湖南日報》,時間為2005年7月11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余錦柱
  • 湖南
  • 瞭望員
  • 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