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余錦柱:執著守望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15日 15: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蒙志軍 實習生 韓實 通訊員 劉玲軍 唐孝任 李光平

  ■人物簡介:余錦柱,男,今年47歲。1978年起任江華瑤族自治縣尖子嶺森林瞭望臺瞭望員,1998年7月入黨。28年來,共觀察生産用火15萬多次,準確報告火警284次,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000余萬元,管護區內實現28年無森林火災。他對火情預報的準確率高達99.7%,在全國同行中名列前茅,其經驗被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編入森防教材,向全國推介。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鄉村護林員”、“全國勞動模範”、“全省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

  綠意盎然的尖子嶺,蒼莽逶迤,雲蒸霞蔚。

  站在海拔1300多米的山頂瞭望臺上,每隔一小時,打開高倍望遠鏡,環顧週遭浩瀚的林海,觀察50萬畝林區內是否有異常的用火———這,就是森林瞭望員余錦柱的工作。

  與這位平凡的森林瞭望員面對面,感受他的苦樂人生,讓人感動,也讓人肅然起敬。

  生與死

  【體驗】2006年6月24日10時5分,我們走進尖子嶺。溪水潺潺,鳥鳴山澗,大家都説,老余會“享福”,找了這麼個“天然大氧吧”。

  走了半個鐘頭,路邊的樹漸漸少了,火辣辣的太陽照得眼睛都睜不開,汗水直流,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好不容易拐進一個林子,又有一道深澗橫在面前,3根長滿青苔的圓木架起一座橋,搖搖欲墜。鼓起勇氣,我們耍雜技般踩過木橋,再抬頭一望,頓時倒抽一口冷氣:眼前是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一邊是深谷,一邊是峭壁……屏住呼吸,緊貼岩壁,揪穩山石,移著碎步,這段不到百米長的山路我們竟然走了10多分鐘。再往前走,山勢陡然險峻,大家拽著蒿草往上爬,猛然手心一陣劇痛,攤開一看,滿手的倒刺!

  同行的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告訴我們,這條路,28年來,老余已經走了不知多少回。

  中午12時20分,我們終於氣喘吁吁地登上了瞭望臺,看著黑瘦的余錦柱,我們不禁感嘆:這個老余,不簡單!

  【採訪】余錦柱説他現在清楚地記得,28年前的那個晚上,當了一輩子瞭望員、已經年邁眼花的父親,把尖子嶺瞭望臺交到了自己手上。“這活兒,別人幹不了,父親退休前培養的幾個接班人因為受不了這裡的苦,都‘跑’了。父親心裏清楚,我性格像他,能幹得來。”余錦柱回憶著説,那一年,他剛剛高中畢業,年僅18歲。

  余錦柱接過了這份“家當”,同時也接過了這份旁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大瑤山裏,人跡罕至,野草密布,芭茅叢生,毒蛇出沒無常。為了全面掌握管護區的情況,余錦柱利用雨天初晴不易發生山火的那段時間,先後翻過70多道山梁,穿過3000多條峽谷。攀援中,他經常和毒蛇不期而遇,28年時間裏,毒蛇在他的腿上留下了大大小小10多個疤痕,幸好父親教過他用草藥治療,每次才化險為夷。

  尖子嶺與粵北接壤,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影響,常有雷電裹挾著暴雨呼嘯而來。由於瞭望臺地勢高,接近雲層,空氣中濕度大,雷電來時,萬谷轟鳴,震耳欲聾。有時好好的麗日晴天,也會突然憑空砸下一串旱天雷來,驚得人心膽欲裂。28年中,余錦柱已經記不清他多少次在雷電中倖免于難,只有那僅剩下一個檐角的屋頂,和外墻上觸目皆是的凹坑,記錄著他一次次與死神擦身而過的驚險。

  苦與樂

  【體驗】走進老余在瞭望臺上居住的8平方米簡易小屋,我們看到的是一張老式的木床,一疊泛黃的記錄紙,一副油漆斑駁的高倍望遠鏡,還有一對用來挑水的塑料桶——這幾乎就是余錦柱的全部“家當”。

  我們來到這簡陋、艱苦的環境中,不僅替老余著想:這麼多年,他是怎麼過來的?

  【採訪】採訪中得知,一到森林防火戒嚴期,余錦柱就必須24小時堅守瞭望臺,往往一守就是好幾個月不能下山,生活用品和飲用水,主要靠妻子趙運英十天半個月送一次。高高的瞭望臺,遠遠望去,孤峰獨立,聳入雲端。可是水往低處流,離瞭望臺最近的泉眼都有幾公里遠。當妻子趙運英千辛萬苦把水從位於半山腰的家中背上來時,其價值已經和油差不多了。為此,余錦柱常常“洗不起澡”,就連喝水,也只能像喝酒似的,小口小口地咽。

  乾渴還可以忍受,最難忍受的是孤寂。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一到每年8月至次年4月的森林防火戒嚴期,余錦柱就必須24小時堅守瞭望臺。28個年頭裏,他有21個春節是在瞭望臺度過的。“別人希望過年陽光明媚,我卻希望過年下雨下雪,因為那樣,我就能回一趟家了。”説這句話時,余錦柱的笑容裏掠過幾分苦澀。

  為了改善老余的工作條件,組織上現已為瞭望臺配備了對講機、汽油發電機、避雷針等設備,還買了電視機。不過,看電視要動用發電機,成本太高,老余捨不得用,只靠父親留給他的一台老式晶體管收音機來打發寂寞。“實在悶得慌,就唱歌給自己聽。”老余説。

  “在瞭望臺上你快樂嗎?”我們問。

  “每當我發現一起森林火警,及時上報了,為國家避免和挽回了損失,心裏別提有多快樂。”老余平靜地給我們談起他的快樂觀。接著,又非常樂觀地説:“這裡到處都是清新的空氣,滿山都是鮮嫩的竹筍,我肯定會長壽的。”

  情與責

  【體驗】半山腰上的一棟老房子,就是余錦柱的家。幾年前,由於扶貧的需要,周圍的鄉親都搬遷到山下去了,余錦柱一家成了這裡唯一的住戶。

  兒子到廣東打工去了,女兒還在縣裏寄宿制中學讀書。老余的妻子趙運英,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過,陪伴她的,只有家中一隻瘸了腿的貓。在這裡,我們同樣感受到了一種孤獨與寂寞。

  燒柴草做飯,岩石縫裏種菜,趙運英説,她對這種刀耕火種、煙熏火燎的生活沒有怨言,最心煩的就是由於夫妻倆一個月收入加在一起不過1000元,為了兩個孩子交學費,家裏欠下了一大堆債……

  【採訪】趙運英回憶,1982年3月,新婚剛過,就趕上了防火戒嚴期。她對老余説:“家裏的事交給我,你就安心在臺上工作吧。”這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勞累不堪的時候,有一次她終於忍不住對丈夫發起了牢騷:“就是一頭牛,也該有歇下來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別人那樣生活?”面對妻子憔悴的面龐,余錦柱心裏有説不出的難受,但他知道,那50萬畝山林,是國家的財産,是瑤漢同胞共同的“綠色寶庫”,自己不能有半點鬆懈!

  28年來,余錦柱沒能看到兩個孩子的出生,沒能替老父親送終,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加在一起沒有超過3年。有一次,女兒哭著問他:“爸爸,同學們都説我是沒有爹的孩子,其他同學的父母三天兩頭就來看他們,為什麼你不去?”面對女兒的責問,老余無言以對。

  困擾余錦柱的,還有誰來接班的問題。全縣共有7處森林瞭望臺,其他6個瞭望臺上,沒有一個人能堅持幹上兩年。老余説,“要是實在找不到人,我想,我就幹到幹不動的那天再説吧。”

  “老余,你有什麼夢想嗎?”告別老余時,我們問他。

  “這些年欠妻小的實在太多了,如果有機會,我想陪他們到處去走走。”

  這就是余錦柱,連夢想都這麼樸實和簡單。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湖南日報》,時間為2006年6月30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余錦柱
  • 湖南
  • 瞭望員
  • 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