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黨校原副校長:當前發展條件為改革開放後最好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5日 04: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君如

  胡錦濤總書記在“723”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抓緊工作,抓緊落實,在未來5年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這個奮鬥目標,需要堅定信心,統一思想,進一步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

  ■我們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還存在?

  我們都知道,對於我們黨來説,“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問題是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提出來的。時間指的是21世紀頭20年。按照這樣的認識,21世紀剛過去12年,還有8年時間,我國仍然處在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之內,在邏輯上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在過去的12年裏,世界發生的變化太大了。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還存在?這是制定今後的發展規劃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大問題。

  經過過去12年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這樣就産生了兩個方面的效應和輿論:一方面,是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國際輿論此起彼伏,中國同美國等大國在貿易、匯率等問題上磨擦不斷,中國周邊問題接踵而至。與此同時,我們國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諸如收入差距擴大、社會建設滯後、群體性矛盾等問題。據此,有人認為: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提前結束了。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從世界的邊緣進入世界的中心舞臺,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和影響越來越大,中國與美國等大國之間有矛盾有磨擦但互利共贏的格局已趨形成,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更為廣泛深入,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雙邊關係或多邊關係更加務實,特別是中國通過舉辦奧運會、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舉辦世博會等活動,通過抗禦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國國威大增,民氣大升。

  這一切表明,儘管我們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問題,但是中國的快速發展仍有重大的戰略機遇。這兩種效應、兩種輿論同時存在,那麼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呢?黨中央對當今世界的變動和國內狀況的變化,作了全面的、客觀的、冷靜的分析,作出了兩個判斷:一是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總判斷。二是我國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的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一個清醒的判斷。根據這兩個判斷,提出了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兩個意識。我們在這“兩個判斷”和“兩個意識”上統一了思想,就能夠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始終充滿信心,始終保持清醒。

  聯絡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國內外形勢,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確實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難下,增長動力不足,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壓力;主要貨幣匯率劇烈波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震蕩;國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強化。從國內看,解決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為迫切、難度更大,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水平仍處高位,房地産市場調控處於關鍵階段,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並存,一些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凸顯,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一些長期矛盾與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週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相互關聯,宏觀調控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

  ■為什麼説我國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備不少有利條件。21世紀第二個10年對於我國來説,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什麼這樣説呢?

  第一,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判斷的大格局沒有變。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判斷的主要根據是什麼?

  從世界來説: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來説: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21世紀頭20年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等等。十六大報告對於我們所處的環境講了一句話,叫做“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顯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判斷及其根據,現在依然存在,不僅沒有變,而且對於我們來説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第二,當今世界的經濟政治發生的深刻變化,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觀察天下大勢,同十六大時相比,當今世界的經濟政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前面講“不變”,這裡講“變”。

  從政治層面來看,最大的變動:一是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美國和北約調整了戰略,把北約的觸角延伸到了我國周邊;二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之發生的歐洲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重創了世界經濟,也影響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別是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的能力;三是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20國集團走上世界舞臺,全球治理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四是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從經濟層面來看,深刻的變動表現在:一是世界經濟在經歷國際金融危機後恢復好于預期,但由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房地産和金融業等支柱産業受到重創,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家庭負債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市場需求受到抑制,增長放緩;二是發達國家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中東等國提供能源資源、中國等亞洲國家生産、美歐消費的世界經濟循環和增長格局面臨大調整;三是一些國家為刺激本國經濟復蘇,持續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可能會引起國際金融市場更大的動蕩,對新興經濟體也會産生很大的衝擊;四是世界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産業升級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趨複雜,我國面臨的外部壓力有所加大。

  這些情況表明,在總的格局不變中世界經濟政治出現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對於我國來説,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有機遇、有挑戰,機遇很多很大,挑戰也不少不小,但總的特點是機遇大於挑戰。

  第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快速發展,在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改革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出現了十七大報告分析過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

  一方面,要看到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難。一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快、總量大,同時人均國民收入低、佔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任務突出,同時投資與消費關係失衡,國民收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費率偏低。三是經濟增長速度快,同時經濟結構升級遇到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勞動力素質偏低等因素的制約,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度大。四是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需求提升,同時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社會建設的投入和發展還有各種困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難度大。五是“80後”、“90後”青年逐漸成為社會主體,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獨立性、選擇性增強,同時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特別是形成全社會共同的核心價值任務艱巨。五是民主法治不斷推進,同時人民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要求提高,對於擁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呼聲越來越高。六是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同時社會分層加劇、社會矛盾增多,對於黨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矛盾和困難,有的還是“兩難”的問題,都是對我們的挑戰和考驗。在制定當前和今後的發展規劃的時候,必須充分看到這一點。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國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發展的條件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好。一是我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明顯優勢。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日益顯現,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日益顯現,這已經在全球範圍引起關注,對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大幅度增強。這為我們在當前和今後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三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十六大以來,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取得明顯進展。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這不僅對於減輕“三農”問題和就業問題的壓力,而且對於我國擴大內需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將産生很大的拉動作用。四是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出現了許多新的增長點,區域經濟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發展格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建設加快發展, 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民氣上升。十六大以來,我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全面實行真正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個配套的規劃綱要等。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

  總體來説,我國有機遇,有挑戰,還是機遇大於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不僅有利於制定和實施“十二五”規劃,而且對於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任務也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當然,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並不是説我們面前沒有挑戰。恰恰相反,中央領導同志的一系列論述都表明,我國今天面臨的挑戰又多又大又複雜。關鍵是要在挑戰中看到機遇。這是共産黨人的眼光、氣概和認識複雜問題的科學態度。

  總結我們走過的路,可以説,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首先,信心是一種底氣,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又能夠正視自己問題的底氣。其次,信心是一種素質,是碰到矛盾和問題不急躁、不浮躁、不暴躁的良好素質。再次,信心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對人生達觀、對前途樂觀、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精神狀態。最後,信心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能夠自覺駕馭複雜局面並堅信一定能夠成功的能力。歸根到底,信心是攻堅克難、取得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和精神動力。現在,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確實比較複雜。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主題延伸

  何謂“戰略機遇期”

  所謂“戰略機遇期”,通常是指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和契機,並對其國際地位、歷史軌跡等産生長遠和深刻影響的特定歷史時期。從世界歷史來看,一些國家正是站在戰略高度,抓住發展機遇,成就了大國地位,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政治和經濟版圖。“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黨中央對當今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的一個科學判斷。十六大報告提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十六大以來我國把握“戰略機遇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把握戰略機遇期,扭住發展不動搖,勝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取得了輝煌成績。這主要體現在:

  ★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03年至201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7%;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5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政府調控與社會綜合管理能力明顯提高。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戰勝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世博會等活動。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這10年中,我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各類各級教育快速發展,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惠及城鄉困難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規模實施,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對外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汪柯輯)

熱詞:

  • 重要戰略機遇期
  • 戰略機遇期
  • 房地産市場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