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京華時報:期待馬悅然驅散行賄諾獎疑雲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8日 02: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馬悅然確指,讓我們的社會不止于疑雲而引發情緒鬱結,才會讓哪怕是“疑雲”式的監督也能對社會産生進步的力量。

  馬悅然一句“山東文化幹部”向其郵寄書畫賄選以“諾獎獎金給你,名譽歸我”,引發輿論“山東文化幹部到底是誰”的“瘋狂猜想”,繼而不堪重壓的山東作協要求馬悅然公佈“行賄幹部”。

  從輿論學的發生規律看,這是一種必然。馬悅然被國內視作“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又處在莫言獲諾獎的當口上,其權威性與吸引力都非同小可。而公眾對一些人幹什麼事都靠走關係送禮現象司空見慣,也就先期信其為真,猜測是誰亦是必然之舉。山東作協也便由此捲入風口浪尖,更因此事關係中國聲譽和山東聲譽,如果不求澄清,則名譽必蒙塵受辱,情何以堪?

  而從社會進步的規律看,這種求澄清亦是驅散疑雲的一種積極方式。事情處於混沌、概念指向抽象、猜測甚至謠言滿天飛之際,澄清才能正本清源。有就是有,但不能將一個人的醜陋變成全體人的惡行,讓全體人代一個人受過;沒有就是沒有,不能將一些道聽途説、子虛烏有的事安在特指的一部分人身上,讓其蒙受不白之冤。

  想起前一段鄒恒甫“北大院長、教授姦淫女服務員”的信口開河,人們以其知名人士發言而多選擇相信,結果在北大要求其確指時,鄒不得不在微博承認自己對於所説的淫亂問題是“太誇大了”。

  在公眾意識裏,一般現象總是存在的。無論是姦淫一事,還是行賄諾獎,按一般現象去推測,最終都會信其為真。但是,這種一般現象作為聊資便罷,若變成某種個別或具體的指向,它就必然涉及具體的人、單位,也就必然有一個真與假的問題。如果不澄清,那麼監督只是變成了一種情緒宣泄。只有澄清真假,才能推動監督的落實,推動社會的進步。為真,則懲治之,扶正祛邪。為假,則告誡人們不可沒有真憑實據地胡説。

  最近,有媒體就此事求證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他稱,“懂得的人都知道,我們是不可賄賂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可以在獎項上起決定性作用。馬悅然不是5人評委會成員,而是18人瑞典文學院院士中的一員,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成員只有5人”。顯然,這些信息的披露,有利於疑雲的驅散。不過,這一信息也並不能證明,真的就沒有“山東文化幹部”的存在。

  因之,驅散疑雲的關鍵在馬悅然。而在一定意義上講,山東作協是推動的力量,社會公眾又何嘗不是?求得真相,乃我們追求的目標,惟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不止于疑雲而引發情緒鬱結,才會讓哪怕是“疑雲”式的監督也能對社會産生進步的力量。基於此,期待馬悅然確指,以推動事件的進展。

熱詞:

  • 疑雲
  • 馬悅然
  • 諾獎
  • 確指
  • 作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