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重慶晨報:重建慈善公信才能避免“零捐助”的尷尬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2日 0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來,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遭遇“零捐助”尷尬,發出千余封邀請函無一回應。基金會秘書長周憶江表示,希望社會公眾不要對公益慈善機構“一棒子打死”。

  一個偌大的慈善公益機構,成立一年多竟然遭遇“零捐助”,這種尷尬可想而知。該慈善機構的負責人周憶江稱,“‘郭美美事件'後,公益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遭到了質疑。”郭美美炫富只不過是個引燃點,問題還在於公益慈善機構積弊已久,在此之前,中國紅十字會的“天價採購”、“天價帳篷”、“天價餐費”就已被媒體曝光過。

  即便實行“零提留管理,全透明運行”,在管理上更規範,卻仍未贏得公眾對教育發展基金會的信任。這源於他們對整個慈善生態疑慮重重,屢屢曝光的公益慈善機構醜聞傷了公眾的心,以致慈善機構的公信力跌得比股市還快。

  打造公信力很難,可毀掉它幾個醜聞足矣。任何一個組織、部門還是權威專家,一旦失去誠信,陷入信任危機,不管其説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招致質疑和批評,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塔西羅效應”。以前企業和公眾主動找公益慈善機構,而今千余封邀請函都募捐不來一分錢,可見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透支到何種地步。

  公信力是公益慈善機構的生命,失去了它整個慈善業可能會被“一棍子打死”,陷入發展困境。很顯然,正是這整體慈善生態的惡化催生了“零捐助”的尷尬。但實際上,最為尷尬的是普通公眾,他們不乏慈善熱情,汶川大地震後我們看到了國人慈善能量的大爆發,在網絡上公益午餐、燭光行動等,各種自發的公益慈善行動如火如荼。

  問題是,零散的慈善力量不少,卻難以擰在一起,形成合力,公眾潛在的慈善熱情難以得到激發。他們往往停留在一種“盲捐”狀態,不知哪家公益慈善機構最值得信賴,不清楚善款的流向,不知道自己的捐助産生了怎樣的捐助效益……似乎只有“出錢”的權利。

  重建慈善公信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是慈善公信的整體流失導致“零捐款”的出現,可這並不意味著單個的慈善機構無所作為。重建慈善公信力的主體是每一個具體的慈善機構或組織本身。要扭轉當前慈善機構的公信危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一個慈善機構或組織從改善局部小氣候開始。

  就拿這次“零捐助”來説,有整個慈善生態惡化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因素。僅憑一封簡單的邀請函,就一廂情願地立即博得公眾的信任,讓公眾掏腰包,顯然有點不靠譜。這種募捐方式存在改進的空間,應該讓公眾通過多渠道了解自己的捐助到底有何意義、有何價值。

  一味地叫屈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希望慈善組織能夠優化自身管理,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創造更多贏得公眾信任的條件。

  重慶晨報評論員 侯金亮

熱詞:

  • 慈善機構
  • 零捐助
  • 教育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