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研究生“大餅”攤薄了誰 盲目擴招現象嚴重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6日 03: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蔡華偉繪

  閱讀提示

  10月10日,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開始進行正式網上報名。即使對今年的形勢尚未可知,但參照連年攀升的考研報名人數,幾乎可以預見這股“讀研熱”依舊難以降溫。

  而在各高校,研究生的人數也大有與本科生並駕齊驅之勢。據悉,2012年全國共招收58.4萬名研究生,與2007年的44.9萬人相比,5年間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了30%。今年,教育部叫停了本科擴招,但研究生擴招卻愈演愈烈。當研招“大餅”越攤越大,人們不禁擔心:日漸膨脹的研究生大軍,是否會重蹈當初本科擴招的覆轍?面對招生與就業、選拔與培養、學術與應用的三重矛盾,卸下“高學歷”光環的研究生們又該何去何從?

  【矛盾一】招生就業

  高校追求“研究型”盲目擴招,碩士生就業不如本科生

  在北京某大學的研究生報到處,來自山東的小娟剛辦完入學手續。歷經幾年考研成功的她,興奮之餘也對未來有著清醒認識。“研究生3年,既要完成學業又要積累實習經歷,就業形勢又如此嚴峻,前路依然茫茫。”小娟説。

  小娟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今年年初,教育部發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叫停了持續13年的本專科生擴招。然而,研究生招生規模卻高歌猛進。2012年,我國研究生的計劃招生規模達到了584416人,與2007年的44.9萬人相比,5年間招生規模增長了30%。

  而不少高校定位於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更是助長了研究生擴招的勢頭。目前,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中,研究生的數量已經基本和本科生持平,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了本科生。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中國高校有一種傾向,專科學校向本科學校看齊、本科向“211”看齊、“211”向研究型大學看齊。發展定位和層次不明晰,造成一些高校盲目擴招研究生,向研究型大學進軍。

  與招生“加速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研究生就業率近年來持續低迷。據《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顯示,自2005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百萬開始,一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其中,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均不及本科生。

  “高學歷、低就業的態勢正在蔓延。”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建民説,很多碩士研究生就業層次與本科生就業範圍重合,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和專科生競爭同一個崗位的情況不在少數。

  “研究生擴招,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多是一件好事,而且今年研究生50多萬的招生規模和本專科招收600多萬相比,基數還是比較小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在肯定研究生教育普及的同時,也指出要警惕研究生擴招帶來教學質量下降、學歷貶值、就業困難等問題。

  【建言】我們的研究生擴招缺乏整體設計,招生沒有和就業聯絡,沒有和經濟轉型、社會發展聯絡。需要根據出口調整研究生招生,根據社會的需求建立反饋機制。國外一流大學如哈佛大學的培養模式值得借鑒,哈佛大學長期與校友保持聯絡,並有系統、完善的跟蹤調查,根據校友和市場的反饋來調整學校的招生和培養,始終保持了就業和招生、專業設置動態平衡。建議我們的高校建立一個就業數據庫。

  ——王建民

  【矛盾二】選拔培養

  “一考制”重分輕能,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方式粗放單一

  面對研究生“攤大餅”的現狀,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甚為擔憂:研究生選拔和培養多年來仍無改進,選拔機制和方式類似高考的“一考定終身”,選拔不出有潛能的學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霓發現,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很多地方性院校的考生考分很高,卻缺乏溝通和表達能力,缺乏獨立的思考和實踐能力。“很多學生從大一開始就一門心思準備考研,這些學生筆試能力很強、考分很高,但能力有所欠缺,而且大多並無意從事學術研究。”

  目前,我國研究生選拔機制還是採取統考加面試的形式,統考中英語和政治佔有相當比重,初試統一劃線基本決定了錄取,而復試往往流於形式,導師的自主權相對較弱。

  博士研究生選拔同樣不夠規範,各高校有高度自主權,缺乏監督管理,少數招生單位把博士入學考試當作一門生意,博士成為官與校、商與校之間的交易,直接影響了博士培養質量。

  “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或者是大班化的教學和管理,或者是將學生作為科研項目的免費勞動力,並沒有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吳霓認為,研究生培養的問題很明顯:教學方式和本科相差無幾,管理方式相對粗放,培養方式千篇一律。

  選拔過程重分數輕能力、教育過程重理論輕實踐,以及課程設置陳舊、畢業論文選題膚淺、畢業答辯把關不嚴……面對這些問題,有專家感嘆:“如此選出的研究生,能有多少含金量和競爭力,如此培養研究生,不過是本科教育的延續和本科就業壓力的延緩。”

  【建言】研究生選拔和培養機制的改革可以從改革研究生入學考試製度開始,不過目前改革還未提上日程,其實相比于高考,研究生改革阻力更小。研究生入學考試可以由單一的統考加面試,轉變到注重學習能力水平測試,國外的GRE考試就有成熟可借鑒的經驗。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改革,也可以作為高考改革的嘗試。

  ——楊東平

  【矛盾三】學術應用

  擴招攤薄學術資源,專業碩士遭遇師資與實踐“兩難”

  業內人士指出,研究生擴招帶來學生總體質量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更多專家擔心,研究生無法培養出學術型人才,擴招使得學術資源攤薄,學生的學術研究水平不高。

  從2010年開始,教育部決定減少學術型碩士數量,招收“全日制專業型碩士”,2012年繼續推行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政策。據悉,今年的專業碩士學位已達到39個,招生人數佔據碩士研究生數量的30%,到“十二五”末期,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將各佔50%。

  不過,“理想豐滿”的專業碩士卻遭遇了“現實骨感”。江西某大學的專業碩士小李讀新聞出版專業,“班上20個同學,8個是應屆生保送。”但專業碩士的教學和學術型碩士沒有太大區別,實習和找工作基本還是得靠自己。

  王建民也認為,專業碩士一般都是兩年的學習時間,一年上課,一年找工作,教學顯得很倉促,實踐容易淪為“名義”,且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雖然很多學校提出了雙導師制,在現實中卻很難實現。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第一次招收了11萬專業碩士,到2011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4.8萬,而2012年專業碩士招生人數更是達到18.7萬。面對如此增長速度,如何匹配與專業碩士所需的實踐性教學資源和師資,成為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題。

  “專業碩士無疑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MBA的老師沒有商業的經驗,教MPA的老師沒有政府工作的背景,學校沒有配套的機制來培訓老師,也沒有新增加編制來引進老師,又怎麼指導學生呢?”楊偉國説。

  此外,專業碩士學費不菲,MBA學生一年學費在7萬元以上,學校招收一屆MBA動輒就是二三百人,高收益、低支出的專碩經費成為一些學校和學院的“另類生意經”。“一般來説,專業碩士的費用學校提取30%—40%後,留給學院負責收支。學院有專門的院長和老師來負責管理,但這些錢怎麼花、課時費和專家費怎麼給,缺少公開制度和相應監管,難免存在利益尋租。”一名高校老師透露。

  【建言】在正視學術型碩士搞不了學術、專業型碩士出現實踐不足等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專業碩士制度發展不過幾年,需要一個完善的過程。建議將專業碩士、專業博士放到有專業背景的高職院校、民辦高校,利用高職院校的專業性資源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專業碩士,是一個發展方向。

  ——楊東平

熱詞:

  • 研究生就業率
  • 大餅
  • 研究生入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