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水廠用30種工藝調製南水保證符合北京口感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2日 15: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完成每一種處理工藝,技術人員就會對水質進行相應的監測。

  供水管是從北京地下管網中截取下來的

  2014年,丹江水和漢江水匯合後將一路北上,千里跋涉,滋潤乾渴的華北大地,最終抵達北京團城湖。然而北京的水與南方的水水質不同,現有水處理工藝和城市供水管網能否適應?喝慣甘甜如飴自來水的北京人能否接受“南水”的口感?昨天,記者跟隨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實地探訪“丹江口水庫中試基地”,這座4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被打造成“迷你水廠”,模擬北京的制水工藝,為的就是確保未來北京供水安全。

  “水裏稍微有點兒味兒,我都能嘗出來。”70多歲的老北京人劉振華就愛喝北京的水,因為味道甘甜。

  經過臭氧氧化,水中的有機物更容易被活性炭吸附過濾,難聞的味道也就容易被去除。

  為了保證南水北調中線水質安全,水務部門設置了多處水質檢測機構,24小時監測庫區水質。

  定“味”

  “迷你水廠”模擬北京制水

  水面遼闊,風平浪靜,青山倒影,景色宜人,十月的丹江口水庫呈現出別樣的美,岸邊不遠處的小山上,更是桂花飄香,“丹江口水庫中試基地”就掩映在這繁茂的桂花樹間。這是一座白色二層小樓,位於半山腰位置,外表看起來再普通不過,裏面正在進行的實驗卻關係著千萬首都市民的供水安全。

  別看小樓佔地只有400平方米左右,卻是一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迷你水廠”,北京各大水廠的處理工藝,在這裡都能完整地模擬一遍。為什麼要建“迷你水廠”?北京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主任林愛武解釋,來自丹江口的原水,水質成分不同於北方的水源,必須先進行規模試驗,掌握原水水質變化規律,為各水廠制水提供工藝參考。

  最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小樓旁邊的一池碧水,技術人員張磊正站在池邊,打開潛水泵,讓池水流入室內的系統。這裡是導流池,原水來自百米之遙的丹江口水庫,池中間用水泥墻隔成彎彎曲曲的S形導流槽,引導600立方米原水在導流槽中緩慢流動。原水需要在這裡停留100小時,才能進入制水工藝。“這個池子就相當於北京的團城湖,這個環節模擬的就是‘南水'流向北京並在團城湖駐留的情況。”張磊進一步解釋,原水從丹江口流到北京,要經過千里跋涉,其中有暗管也有明渠,最終流入團城湖。在流動過程中,水中自然會有落葉等懸浮物,經過一段時間的停留,原水將經歷一個懸浮物自然沉降和有機物自然降解的過程,濁度下降後,再進入下一步工藝。

  經過沉降之後,原水一路“前行”,通過管線進入幾根高大的不銹鋼管柱裏。原水進廠後第一道工序也要先經預臭氧處理,降解有機物質,有利於後續的凈水效果。水流順著管線繼續“前行”,工作人員就要對原水加藥混合絮凝,再讓原水流入4米高的不銹鋼砂濾柱,將大顆粒雜質濾掉。

  調“味”

  30余種方案調製“北京味兒”

  “水裏稍微有點兒味兒,我都能嘗出來。”70多歲的老北京人劉振華就愛喝北京的水,因為味道甘甜。去外地旅遊,最發愁的就是燒開水,有股土腥味總是去不掉。北京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解釋,北京自來水水源至今仍有4成取自地下水,經過地層的過濾和礦化甘甜如飴。然而,“南水”不一定就符合北京人的口味,抵京後的“南水”如何才能成為北京市民熟悉的口味呢?

  “這就需要深度處理工藝發揮作用了。”張磊説,地表水中已知的有機物包括酚類等物質是影響口感、口味的重要因素。張磊説著,把記者帶到了臭氧氧化管柱旁。經過常規處理的水將流入這個管柱子,臭氧通過類似淋浴噴頭的曝氣盤進入水體,與水充分接觸,進一步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機物。

  隨後,水將進入活性炭吸附池,這裡主要解決的是水中的臭味,也就是常説的土腥味。“臭氧和活性炭配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張磊解釋説,經過臭氧氧化,水中的有機物更容易被活性炭吸附過濾,難聞的味道也就容易被去除。

  這裡的活性炭吸附池分別安裝了5根活性炭,除了一根活性炭是全新的,其他四根全部來自北京第九水廠,都是使用過的。對比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論證不同炭齡活性炭的處理效果。張磊一直在跟進這5根活性炭,經過每天的取樣和實驗,實驗證明,每根活性炭的效果差別不大,活性炭年齡的長短基本上不會影響它發揮的作用,這也將節省很多成本。

  除了活性炭,本市新建的郭公莊水廠還將用上超濾膜制水工藝。形象地説,就是將水“擠”過孔徑只有0.1微米的過濾膜。如此之小的孔徑,可以將絕大多數雜質濾掉。這樣制出的自來水,雜質更少,味道自然更清純。

  林愛武告訴記者,完成每一種處理工藝,技術人員就會對水質進行相應的監測,目前已經可以實現30多種工藝處理方案的不同組合,尋找出最適合北京各大水廠的個性化方案,確保首都供水管網裏流淌的清水,總是市民熟悉的“北京口味”。

  管“味”

  北京水管上門治療“水土不服”

  王剛亮每天的工作,就是盯著幾根銹跡斑斑的供水管線,取水樣、做實驗,監測管中水質情況。這些供水管線被分為4組,豎著架在架子上,旁邊標注的幾個字,讓記者頓時倍感親切。翠微西裏、馬甸南裏、門頭溝、央視新址,這些北京地名怎麼跑這兒來了?原來,這些地名標注的是供水管線的來源,這些管線都是直接從北京當地的地下管網中截取下來,千里迢迢運到這裡,為的是用來做供水管網的適應性實驗,摸清“南水”合不合北京供水管線的“胃口”。

  來自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研究生王剛亮告訴記者,人的腸胃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水管也一樣。長期運行的北京自來水管網容易沉積一些鐵鈣為主的礦物質,內壁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由於水源長期穩定,管壁已經適應,基本上不會發生變化,影響水質。然而即將到來的“南水”和北京現在的水源在水質方面有所不同,會對管壁內的沉積物造成破壞,居民家中的自來水很容易出現發黃、變混的現象。為了避免“水土不服”的發生,技術人員乾脆把北京的管網運到了丹江口,在這裡現場試驗,通過各種技術方案,控制水質的安全穩定。

  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觀察性試驗,觀察水質在北京的供水管網中,是否發生了變化。“剛運來的時候,所有的水管都出現了發黃現象,有輕有重。”王剛亮説,水源剛剛轉換的情況下,有的管網出現黃水現象特別明顯,有的管網則相對穩定,先是有輕微黃水,後水質又恢復且保持穩定。

  目前,試驗已經進入控制階段,王剛亮將通過改變水中的相關指標,來觀察和判斷是否還會出現黃水現象。他和同事分析發現,丹江口水庫水氯化物和硫酸鹽相對不高,拉森指數在0.5至0.6間波動,其腐蝕性與北京地表水接近,但高於北京地下水。出現明顯“黃水”的管路系統在持續通水的狀況下,黃水隨時間逐漸減弱,直至穩定,正常合格。

  為保證北京的供水管網適應南來之水,自來水集團經過對北京城區在役管網認真評估後,使用一種除銹噴塗技術,去除掉管網中的沉積物,並給管網內壁穿上“新裝”——噴上一層達到食品級標準的塗料,從而保證管網水質穩定。

  保“味”

  水源地24小時全程監測

  2014年即將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從漢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鄭州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的團城湖。為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20余座城市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輸水幹渠全長1277公里,規劃一期工程,年調水量97億立方米,最終將達到每年130億立方米。

  為了保證南水北調中線水質安全,水務部門設置了多處水質檢測機構。在有“小太平洋”之稱的丹江口水庫一側的陶岔取水口旁,一個自動水質監測站已經建好。站內一字排開的自動分析儀24小時不停歇地注視著庫區水質。在河北與北京交界的惠南莊,本市水務部門也設置了同樣的水質檢測機構,隨時監測進入團城湖的“南水”水質,為下游水廠及時調整制水工藝提供翔實可靠的數據。

熱詞:

  • 臭氧氧化
  • 鋼砂
  • 北京城區
  • 原水
  • 水土不服
  • 預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