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世博會中國館與城市未來館華美轉身 成為上海文化新地標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2日 0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個秋天,上海世博園中國館迎來一批特殊的“嘉賓”——來自大英博物館、荷蘭國家美術館等五大洲7個國家藝術博物館的上百件世界藝術珍品。它們萬里迢迢從四面八方“趕來”,共襄慶典——10月1日,由中國館改建的中華藝術宮開館試展。

  在黃浦江西岸,與中國館隔江相望的原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也在同一天悄然轉身,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從10月1日至7日, 這兩間藝術館敞開大門的第一週,就有10萬人次通過網上預約前來觀展。人流熙攘,卻因空間闊達、藝術氛圍濃郁而讓參觀者變得“優雅溫和”,被稱為擁擠長假裏難得的“最舒適觀展地”。世博會地標華美轉身,成為上海文化新地標。它們的問世,拉開了“後世博”時代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大幕。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看來,“文化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他這樣看待上海城市建設中的大手筆:“要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顯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增強上海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就要建設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兩館”華麗轉身,彰顯文化建設雄心

  中華藝術宮闊大的展廳盡頭,是“名家藝術陳列聯合展”,以名家專館的形式,展示著賀天健、林風眠、滑田友、謝稚柳、吳冠中等美術大師的作品。

  “美術館一定要有幾堵墻,挂著我們這個地區最優秀的美術作品,作為我們的文化象徵。”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中華藝術宮籌建辦副主任李磊説。

  上海是中國近代美術的發源地,僅市級美術單位收藏的精品就達3萬餘件。但此前上海只有兩家市級美術館、0.68萬平方米的展廳面積,絕大多數藝術精品常年深藏庫房。

  “‘兩館'建設完善了上海藝術博物館體系,即上海博物館展示古代藝術,中華藝術宮展示近現代藝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當代藝術。”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説,“成熟的博物館體系和多元的文化格局,將進一步豐富上海文化,推進上海逐步邁入國際文化大都市行列。”

  中華藝術宮的開館展已然顯示了上海文化建設的雄心——搭建中國美術展覽的最高平臺,擴大上海文化影響力:《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展出600余件展品,涉及國畫、油畫、美術電影等超過8個藝術門類,呈現中國百年藝術史和藝術變革背後的社會史;《錦繡中華——行進中的中國美術》用250余件作品展現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成就,對中國當代美術創作成果做了一次精彩小結。

  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其建築自身的重生,則向外界昭示著上海文化創新能力和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抉擇。

  這座建於1900年的建築,曾經是南市發電廠,記錄著中國民族工業文明的最早印記,2010年改建成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今天,又變身為一個集收藏、研究、展覽、教育于一體的公益性當代藝術平臺——城市的工業力量之源已轉化為文化力量之源。

  今天,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頂層3000平方米的露臺上眺望浦江兩岸,曾經的世博園經典建築,已大多被蓋上了“文化”印記。

  世博會四大永久性建築中,中國館、上海世博演藝中心兩大建築都已與藝術結緣。此外,世博的“寶鋼大舞臺”,如今是全天候的時尚文化活動中心,工業鋼筋鐵骨之下,是現代時尚的衣香鬢影;原意大利館,變身為展示該國藝術、設計、飲食、創意文化的文化交流平臺;原法國館,將改造成“21世紀炎黃藝術中心”;原俄羅斯館,則建設為青少年教育中心。在浦江左岸,曾經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正在整體打造為充滿活力的文化創意街區……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用“卓有遠見”概括上海的後世博建設。他説:“世博展館的建設,使用了公共資源,既然取之於民,就該用之於民,在回歸市民的舉動中,相當重要的就是城市文化建設。而(中國館)改建成中華藝術宮,就是卓有遠見的具體舉措。”

  服務轉型發展,上海文化“重新發電”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大廳中央,佇立著一尊高18.5米、直徑9米的裝置藝術作品《千手觀音》。“千手千眼千物,不但基於智慧,更基於慈悲和寧靜。這可以視作‘重新發電'的精神力量。”作品説明這樣寫道。

  “重新發電”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展覽“2012上海雙年展”的主題。它與當下上海的發展如此契合:“‘重新發電',它是一種回溯,也是一種展望,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宣言。它是城市能量的發動機。”

  不只是世博園內,在整個城市範圍內,一場新的融合會展、服務、創意、休閒、公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佈局和文化産業園區建設高潮,都已展開。在土地價格同樣高的虹橋地區,一個集實驗劇場、合成排演廳、練功房、教室、舞蹈藝術展示、創意中心等設施在內的8萬多平方米國際級舞蹈中心已經啟動建設;2011年煥然一新、重新開張的文化廣場,成了令專業人士艷羨不已的音樂劇專業演出場地。

  文化,正在成為上海“重新發電”的重要能量。從M50、8號橋、田子坊到創智天地,眾多位於中心城區的老廠房、老倉庫都被保留下來,改造成各具個性的創意産業園區。據統計,僅市級文化、創意産業園區,上海就已擁有114個,規模居全國前列。

  2011年,上海文化創意産業實現總産出6429.18億元,比上年增長16.9%,高於上海全市GDP增幅4.8個百分點,對上海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15.5%。

  上海正逐步形成“一軸、兩河、多圈”的創意産業佈局。橫貫中心城區東西向的軸線珠串起大虹橋商務區、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環東華時尚産業集聚區、靜安時尚創意産業示範區;黃浦江濱江、蘇州河濱河地帶,則形成文化創意集聚帶。

  文化與科技、商業、旅遊融合發展,迪斯尼、夢工廠、電影節電視節雙節、中國上海藝術節,甚至上海書展,舉全市之力重點打造的文化項目,給上海帶來了新鮮活力。

  這種種活力,還來自循序漸進的文化體制改革。到2010年底,上海全市完成市屬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單位和電視劇製作(甲種證)單位的轉企改制,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60家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90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6家市屬文藝院團的轉企改制。根據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發展藍圖,文化發展已被提升到“立市之本、興市之基、強市之源”的戰略高度。未來3年,上海力圖通過創建和諧文化之城、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現代文化産業重鎮、國際時尚文化中心、創意設計之都、文化人才高地,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創新、文化産業和文化市場等多個領域主要可比指標趨近國際大都市水平。

  最美藝術給普通民眾,用文化涵養城市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改造成中華藝術宮後,內部結構變化很大。整個館總建築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展示面積比中國館時增加了9000多平方米。41米層的小火車軌道改成了展廳,49米層中央影視大廳改造成了陽光展廳,原省區市聯合館多了二層面積,還另辟出多功能廳、報告廳、圖書館等空間。

  也有不變的。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是這裡的永久展項;原“國之瑰寶”專題展廳保留,展出任伯年繪的12條屏《群仙祝壽圖》。

  永遠不會改變的,則是這座殿堂式建築的公共文化屬性。

  “在中華藝術宮地下一層,我們會免費開放一個藝術圖書館,裏面都是美術館收藏的經典畫冊,文藝類圖書。還將拿出1/3的地方建兒童藝術圖書館,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環境。我們還有一個兒童美術館,小朋友可以來拓印版畫,通過電腦屏幕進行拼圖。”李磊説。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作為2012上海雙年展的特別展項——“圓明學園”短期培訓項目已經啟動,這項秋季短期學園項目包括“藝術寫作/媒體工作坊”、“策展工作坊”、“沉浸/藝術與科技主題工作坊”三個部分。

  除了特展,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均免費對公眾開放。“我們要將其真正打造成人民群眾欣賞文化的殿堂,而不是美術家、美術界的小天地。”上海市文聯主席、中華藝術宮籌建辦主任施大畏説,“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關鍵還是要解決文化民生。通過這樣一個特大型的美術館建設,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狀態和文化素養。要把最美的文化藝術交給普通公民。”

  滿足“人”的需求,是這兩年上海文化設施建設的主題。無論是已建的文化廣場、海上文化中心,還是在建的上海國際舞蹈、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都強調了公共性、開放性、體驗性。這些充滿魅力的文化場館兼具演出、展覽、教育、休閒功能,真正成為市民的“城市客廳”。

  “十一五”期間,上海已建設市級重點文化設施近20個,各區縣政府積極推進,建成了一批覆蓋各區(縣)、街(鎮)、村(居)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包括區級公共圖書館27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3家。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享受到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設發展的成果。

  文化正成為上海的發動機。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希望以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設為契機,著力改善大眾文化民生,豐富上海文化形象,有效推動上海逐步邁入國際文化大都市行列。他表示,“上海正充分發揮獨特的文化優勢和世博會後續效應,主動承接國家重大文化戰略任務,擴大國內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強上海文化的集聚與輻射能力,努力先行先試,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力爭使上海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光芒。”

熱詞:

  • 文化創意産業
  • 轉企改制
  • 上海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