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組:彝良持續降雨或將引發新滑坡發生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07日 02: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趕赴雲南省彝良縣山體滑坡現場,察看搶險處置情況,慰問遇難人員家屬,考察受災群眾安置點,對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作出部署。

  專家組認為,此次災害是在特殊地形、地質地震和氣象水文條件下發生的,田頭小學滑坡是由於持續降雨引發的大型高陡鬆散岩土體滑坡災害。

  6小時顛簸深入烏蒙山

  5日8時許,溫家寶從北京乘飛機趕赴彝良。滑坡現場地處烏蒙山深處,只有一條狹窄的砂石路和外界連通,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峽谷激流,交通極其不便。10時45分許,溫家寶抵達昭通機場後,先後轉乘火車和汽車趕赴現場。大雨過後,濃霧瀰漫,山路泥濘崎嶇。溫家寶乘車翻山越嶺,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顛簸,于17時許到達災害發生地,向遇難的孩子和村民獻上菊花並深深鞠躬。

  溫家寶説,烏蒙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地質構造複雜。這次山體滑坡就發生在大滾石、礫石、泥土堆積形成的破碎帶上。一次地震以後,在幾個月甚至一年後都還可能引發地質災害。要擴大地質災害的普查範圍,安全防範措施要更加細緻。

  火車上部署後續工作

  18時許,溫家寶離開油房村,乘車三個半小時返回鹽津火車站。22時,在從鹽津到彝良的火車上,溫家寶主持召開會議,聽取了雲南省搶險救災情況彙報,對進一步做好次生災害防範、群眾安置以及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作出部署。

  6日一早,溫家寶趕到彝良縣洛澤河鎮的虎丘村受災群眾帳篷安置點。這裡安置了630多名各族群眾。溫家寶先後察看了村民臨時居住的帳篷、飲用水取水點、食堂等,詳細了解他們吃飯、保暖、就醫、生産恢復和住房重建等情況。他説:“黨和政府時刻關心著你們,你們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天氣越來越冷了,因為安全的原因,大家還不能回家,甚至還要在這裡過冬。”他指著安置點一旁張貼的標語“災區人民手牽手,大難面前不低頭”説:“越是在困難時期,越是需要大家的相互幫助,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

  心情沉痛專為送別孩子

  油房村四週高山環繞,幾乎沒有平整的可耕地。群眾零散居住在山坡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滑坡災害更使他們雪上加霜。溫家寶沿著陡峭濕滑的山坡來到村民家中,看望了部分遇難人員家屬。村民袁興文12歲的女兒、村民馬仁輝8歲的兒子以及16歲少年張道強的父親在災害中不幸遇難。溫家寶握著他們的手説:“你們失去了親人,心裏很難過。希望你們節哀保重。這次遇難的大都是孩子,他們正值最好的年華,我的心情很沉痛。我是專門來為孩子們送別的,我們會永遠記住他們。”溫家寶站在半山腰對村民們説:“我們正在進行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各級政府要深刻汲取教訓,把學校和孩子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恢復重建工作,這樣才能對得起遇難的孩子們。希望你們,特別是孩子們能夠生活得更好。”

  溫家寶就彝良抗震救災指出:

  一要嚴密防範次生災害。以防範余震、山體滑坡坍塌、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等為重點,徹底排查安全隱患。

  二要抓緊推進災後恢復重建。抓緊編制恢復重建規劃,優先安排群眾住房恢復重建,努力爭取春節前完成修復加固,2013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恢復重建任務。

  三要妥善安排群眾生活。

  四要儘快制定支持恢復重建的政策措施。通過財政支持、社會捐贈、銀行貸款、個人自籌等多種方式解決重建資金問題,做到財政合理補助,群眾自力更生。對救災資金、物資特別是捐贈款物要全過程審計和監督檢查,做到公開、透明。

  五要深入細緻做好群眾工作,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制定重建政策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要充分徵求和採納群眾意見,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專家組稱持續降雨引發岩土體滑坡

  專家組成員由國土資源部應急專家組會同西南區片地質災害應急專家以及雲南省內應急專家組成。專家組認為,此次災害是在特殊的地形、地質地震和氣象水文條件下發生的。

  一是地形上斜坡高陡,下部受鎮河左岸沖刷。斜坡主體坡面為耕地,上部種植水竹,水竹易於富水。鎮河側蝕斜坡坡腳,也破壞了斜坡體的底部支撐。

  二是斜坡物質為崩坡積成因的鬆散岩土,斜坡坡面與基岩岩層面呈斜交關係。

  三是該區域自9月1日以來持續降雨。坡耕地利於降水緩慢入滲,導致了岩土體逐漸飽水,強度降低,並在鬆散土與基岩接觸面處形成滲流軟弱帶而産生滑坡。

  專家組建議,斜坡上已出現變形跡象,具有發生新的滑坡的可能。

熱詞:

  • 降雨
  • 滑坡災害
  • 地質災害
  • 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