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江河湖海看生態:探訪太湖看水質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9日 0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秋高氣爽,九月的太湖少了些霧靄,多了些明朗。

  太湖邊,江蘇蘇州吳中區東山島上,湖心村村民施永根駕著小船,來到100米遠的太湖水域,給自家養的螃蟹喂食。小舟行過,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記者把手伸入水中,清澈的湖水下,水草豐茂,魚兒悠然自得。施永根高興地説:“靠水吃水。太湖水越來越乾淨,咱漁民的生活也就越來越有奔頭了。”

  吳中區擁有3/5的太湖水域、180公里的太湖岸線。“太湖水污染防治做得如何,吳中區有代表性。”吳中區委書記俞杏楠介紹,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太湖湖泊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湖體整體水質保持良好,部分水域達到III類,並分別在集中飲用水源地、水域功能區、9個“河長制”斷面等指標上實現水質達標率三個“100%”。

  每天到取水口取樣兩次

  “先去看看取水口。”聽説記者要看太湖的水質,吳中區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許建良帶著記者直奔取水口。

  從市區到寺前取水口,大約要驅車半個小時。一路上,一邊是鬱鬱蔥蔥的樹木,一邊是蒼茫的太湖。到達目的地,走過一座長長的廊橋,便到達取水口的小亭。在亭子的旁邊,安放著一台儀器。吳中區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自動監測儀,時時刻刻對湖水進行自動監測,實時數據自動發到吳中區環境監測站的網絡平臺上,工作人員可隨時了解湖水水質。”

  吳中區太湖取水口,要保證蘇州城區的供水,責任重大。 “這裡有兩個取水口,兩個水廠都是在此取水。”許建良手指遠方説道。

  前幾年太湖藍藻暴發後,蘇州市對取水口水域進行了清淤,現在每年4月初進入藍藻預警期後,除了自動監測外,監測人員每天兩次到此處取水樣檢驗。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取水口設立了一級保護區,範圍是以兩家水廠取水口為中心,半徑500米範圍內的水域;設立的二級保護範圍是以兩家水廠取水口為中心,半徑1500米範圍內的水域。現取水口水質綜合評價為III類。“這幾年的水質可是越來越好。”許建良説。

  一個村建16000平方米的“生態閘門”

  如何保護太湖水?附近農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為解答記者的疑問,環保局工作人員又帶記者到了吳中區橫涇街道新路村。

  從寺前取水口沿著環太湖大道往西,便可到達新路村。才到村口,記者便被村道兩側整齊的溝渠、四季常綠的水生植物給吸引了。隨行的吳中區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説,這是攔截污水的“生態閘門”。

  太湖流域周邊以農業面源污染為主,農業生産施用大量的化肥及農藥,部分肥料和農藥通過灌溉排水進入自然水系,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和鹽化,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新路村在太湖邊,因此,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要做在前。”新路村環境監管員陸慶芳對記者説,從2010年開始,新路村開展了水稻示範方面源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

  從新路村通往太湖的田地裏,開挖著一條條溝渠和一片片濕地,裏面種植著不同的植物。“你看,這個是茭白、水芹,用來吸收氮磷元素;在邊坡上,我們種植三葉草、黃菖蒲等;河道中,擺放浮床,起到凈化作用,形成立體式吸收和攔截。”陸慶芳介紹,新路村目前已建成8000平方米生態攔截溝渠和8000平方米生態攔截濕地。

  除了農業面源污染,新路村還主動提高建設項目的環保準入“門檻”,嚴格禁止高能耗、重污染項目落地,全面推行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

  近5年,吳中區共審批各類建設項目6767個,項目環評率達100%,共否決污染重、治理難的項目129個,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産生。

  “農家樂”門前水域不沾染一點油星

  為了讓記者看到太湖治理的成果,許建良執意要求記者去看看三山島。三山島在太湖中間,坐快艇大約15分鐘才能到達。還未走上小島,島上各色植物便映入眼簾,湖邊蘆葦搖曳,船至之處,驚起幾隻白鷺。

  東山鎮黨委副書記趙偉政説,三山島上最寶貴的資源,是周邊的2000畝環島濕地。“這塊濕地不僅能夠攔截暖冬時節暴發的藍藻,也給魚類繁殖、鳥類棲息提供了天然家園,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隨著三山島開發力度加大,島上的旅遊業逐漸興旺,但污水問題隨之而來。“之前沒有規劃,大家把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如今,島上建起了污水處理廠,所有的排污管道都接入處理廠內。

  湖水清了,生態好了,旅遊業更加興旺,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來了。沈洪駿之前在外做油漆工,2008年見遊客多了,便回島上經營起農家樂。“當時島上的污水處理廠還沒建好,我的飯店裏就裝了一套處理設備。”沈洪駿説:“作為島上的經營者,我有義務守好門前這片清水。”沈洪駿飯店內所有垃圾都是專門收集送走,還對員工制定幾個“不準”:不準直接使用太湖水,不準在太湖裏洗拖把,絕不能讓門前的水域沾染一點油星。

  “大學生村官”宋煒最關心的是島上的生態環境,正在為環保項目奔忙。這位29歲的年輕人,5年前從揚州大學畢業後,就踏上了三山島的土地。他目前手中的項目不下10個,包括污水管網設置、賓館建設、基礎設施升級等。“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生態脆弱的三山島平衡地朝前走。太湖中唯一的一個島,應該成為生態島。一定要保護好這個母親湖,保護好這片土地。”

熱詞:

  • 水質綜合評價
  • 取水口
  • 清潔生産審核
  • 灌溉排水
  • 太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