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老漁民在釣魚島捕魚30餘年:未見過日本人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4日 15: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網可撈八萬斤魚 日本人絕跡三十二年

  對於釣魚島,幾位老漁民都沒有太深的印象,“那是個無人島,島上長了很多草。”不過,三位老人都肯定地説,在他們三十多年的捕魚經歷中,從未在釣魚島看見過日本人。在他們看來,釣魚島和中國其他的島嶼一樣,沒有什麼特別,更沒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它會成為中日兩國領土爭端的焦點。

  釣魚島是退休船長程瑞祥記憶裏的重要坐標,長達30餘年的出海記憶中,釣魚島意味著收穫與平安。

  那座東海之上的小島,是中國漁船的常用避風港;島邊的大海中,盛産馬面魚,一網下去可撈萬斤。自古以來,浙江、福建、台灣等地漁民便經常前往釣魚島打漁。上世紀60年代起,程瑞祥所在的國營東海漁船,更是將釣魚島海域設為主要捕撈區之一。

  乘風破浪三十餘年,停靠釣魚島無數次,程瑞祥從未在釣魚島附近見過日本人。他也從未想過,有一天釣魚島會成為中日關注的焦點。

  連日來,頻繁見諸報端的釣魚島讓81歲的程瑞祥總是回想起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無人小島。幾十年前,還是船長的他年年都去釣魚島附近捕魚。

  不過,那時釣魚島並不像現在這樣被大家所熟知。“那只是個普通的島嶼,”程瑞祥説,“和中國其他的島沒有什麼不同。”

  1991年退休前,程瑞祥是浙江寧波海洋漁業公司的一名職工。在這家國營企業,他前後工作了32年,從普通船員一直幹到船長。

  一網萬斤魚

  告別了海上生活之後,程瑞祥長年在寧波市郊休養居住。老人今年已81歲,他依然堅持看報。近日連篇累牘的“釣魚島爭端”新聞,讓老人很納悶:“怎麼現在日本人説釣魚島是他們的了?”

  對於釣魚島,老人再熟悉不過。年輕時,程瑞祥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洋漁業公司工作。作為東海漁場的一部分,釣魚島海域一直是浙江、福建和台灣等地漁民捕魚的漁區。在茫茫大海中,一個漁區的面積往往有幾千平方公里,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漁區比鄰鏈結,構成了東海南部外海的重要漁場。

  每年太平洋黑潮流經這裡時,會帶來大量的魚群。中國漁船主要集中在釣魚島的東北面和西北面作業。

  程瑞祥説,由於釣魚島海域比近海更深,那裏的深海魚類,尤其是馬面魚數量非常龐大。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福建、浙江等省的國營捕撈船隊就經常前往釣魚島海域捕撈這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深海魚。

  程瑞祥的鄰居,他當年的同事韓林邦對當年捕撈馬面魚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讓人興奮的時刻。”80歲的韓林邦説,每網撒下去都能捕到上萬斤的馬面魚。最多的一次,他們一網撈了8萬斤。

  這個數字放到今天,一艘上百噸的漁船沒有一個星期甚至十幾天是不可能捕到的,而且還要運氣好。

  那時每次去釣魚島捕魚,韓林邦回憶説,100噸的魚艙用不了幾天就能裝滿,就可以返回了。

  據他介紹,當時他們每趟出海的時間平均在15天左右,在近海海域尋找大的魚群要花很多時間。因此,儘管釣魚島距離較遠,單程需要三十多個小時,但他們還是願意去。

  與現狀晝伏夜出的燈光敷網作業不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國營漁船多以拖網作業為主。

  釣魚島海域由於靠近太平洋,海底不平,還常有礁石,容易把網刮破,並不適合拖網。好在馬面魚群的密度非常大,韓林邦説,常常是用不了半個小時拖網就全滿了,大大降低了破網的幾率。

  然而,把拖網中幾萬斤馬面魚吊上船卻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

  馬面魚不像小黃魚那麼光滑,身上有很多鉤刺,網到一起後,把它們互相分開是件很困難的事。而船上的吊車一次最多只能吊兩噸魚,這樣每吊一次就要花上個把小時把鉤在一起的馬面魚分開。

  韓林邦説,他們往往需要不間斷地幹上十幾個小時甚至一晝夜,才能把拖網中的馬面魚全部弄上船,“非常辛苦”。 

  官定“避風港”

  在釣魚島海域捕魚,漁民們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海上的風暴。

  程瑞祥説,每年他們都是11月去釣魚島捕馬面魚,這個季節正是西北風南下的時候,“如果風暴太大,我們就會去釣魚島避風。”

  在釣魚島與東南方的北小島、南小島之間,還有一條寬達一千多米的“蛇島海峽”,風平浪靜,成為漁民的天然避風港灣。

  程瑞祥説,每次避風時他們就把船開進海峽,但並不靠岸,也不上島,“因為沒有小船,大船如果靠岸太近很容易觸礁”。

  對於釣魚島,程瑞祥、韓林邦以及他們的同事余宏夥都沒有太深的印象。77歲的余宏夥説:“那是個無人島,島上長了很多草,避風時常常伴有大霧,看不太清。”

  不過,三位老人都肯定地説,在他們三十多年的捕魚經歷中,從未在釣魚島看見過日本人。

  在他們看來,釣魚島和中國其他的島嶼一樣,沒有什麼特別,更沒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它會成為中日兩國領土爭端的焦點。

  余宏夥説,為了躲避風暴,他們通常會在釣魚島呆上一兩天,等風暴過後再出來捕魚。在那裏,他們常碰到同樣來避風的台灣漁船。

  “雙方不怎麼交流,但偶爾也會友好地打個招呼。”余宏夥説:“那是中國的領土,大家都是中國人,當然友好了!”

  韓林邦還記得,在他剛剛參加工作的1960年前後,有一次他們船在釣魚島海域碰到了風暴。急著躲避的他們,發現了遠處的島嶼。那是他們第一次見到釣魚島。

  由於拿不準是不是中國的領土,他們還專門給公司發電報,請示是否可以靠近避風。“沒過多久,公司就回電了。”韓林邦説:“電報明確地説,這是中國的領土,可以靠岸避風。”

  在那個年代,上級對國營漁船進入其他國家海域管理非常嚴格,即便是躲避風暴,也需要提前請示。

  從1959年參加工作,到1991年退休,為了躲避海上的風暴,程瑞祥的漁船去過釣魚島無數次。32年間,他和同事們,從沒在島上和附近海域見過日本人。

  重返釣魚島

  程瑞祥退休後,他的漁民後輩們,打漁區域已大不相同。隨著中國經濟向市場化轉向,國營漁船逐漸被個體漁船所代替。與國營漁船相比,個體漁船要小得多。

  “以前船隻比較小,外海風大浪急,去釣魚島比較困難,因此主要是近海捕撈。”寧波市象山石浦港個體漁民何道明説。

  石浦港位於浙江省象山半島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鎮”之稱。目前石浦的漁船保有量佔象山縣2/3以上,是僅次於普陀的浙江第二大國家級中心漁港。

  但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減少,近些年石浦個體漁民又把目光轉回了更遠的釣魚島海域。據何道明介紹,為了去適應深海捕魚,這些年石浦個體漁民的小舢板也逐漸更換成了大馬力的鋼制漁船,“十幾年前整個象山縣大多都是150馬力的小漁船,而現在石浦港上百噸的大船就有2000艘,貴的近千萬元人民幣,最小的也值300多萬”。這些個體漁船上,GPS衛星定位系統、對講機、海況實時數據設備一應俱全。

  這些程瑞祥的後輩們,開始駕著高級漁船,沿著前人的航線再赴釣魚島。據漁業部門統計,現在浙江、福建等沿海省每年進入釣魚島海域作業的個體漁船約有1000多艘。

  但讓中國漁民沒想到的是,近年來,日本人的巡邏艇開始在釣魚島海域頻繁出現,每當有中國漁船靠近,就會遭到驅趕。

  漁民稱,如果中國漁船不駛離釣魚島海域,上千噸級的日本巡邏船就會迎頭或者攔腰撞過來。面對比自己大得多的巡邏船,中國漁船大多選擇躲避,不敢跟日本船硬碰硬。

  “日本人的船很大,逼近時掀起的浪也很大,弄得我們的船直搖晃,漁民們都比較害怕,擔心被日本船撞上。”據一位曾與日本巡邏船遭遇過的中國漁民講,“我們就只好與日本巡邏船兜圈子,被他們追得到處跑。”

  不過,這些並沒有阻止中國漁船前往釣魚島。

  9月16日,隨著東海休漁期的結束,浙江各地的漁船都駛出港口。其中不少奔赴釣魚島海域作業,還有漁政船保駕護航。

  這些消息讓程瑞祥很欣慰。他説,漁民捕魚就是跟著魚群走,如果釣魚島讓日本人佔了,周圍幾百海裏我們都不能去,那中國漁民可就遭殃了。

熱詞:

  • 釣魚島
  • 燈光敷網作業
  • 漁民
  • 馬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