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張仁傑:慈善路上的苦行者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8日 17: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兒女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本刊記者 馮群

  電話那邊,張仁傑的聲音透着一絲疲憊:“我現在在貴州六盤水,這裡的孩子沒有見過月餅……”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在西藏,為當地的貧困學生助學項目做前期準備。

  個頭不高,有點娃娃臉的的張仁傑生於1984年,但他卻一點也不像個80後:一年僅兩套衣服,沒有什麼愛好,更別提娛樂——連下棋、打撲克他都不會。

  與其説不會,不如説他沒有時間。這個一手成立“感恩中國”網站(www.owecn.com),並把它建設成中國最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門戶網站之一的年輕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把救助貧困者這份事業做下去:“我每天一睜眼就想,今天該幹什麼。無論你生不生病,網站每天都是要更新的,多少人關注着呢,我要為這個平臺負責。到現在7年了,你問我怎麼堅持下來的,我只能説是‘感恩中國’在一直推着我向前走。”

  “所有的獎項和榮譽都是空的” 

  27歲的他,成長經歷充滿了曲折和坎坷。1995年,一個安徽的貧困家庭為了給收養的女兒治病,賣了唯一一頭耕牛。11歲的兒子沒有要父親賣血換來的學費,而是選擇離開家鄉打工賺錢。他拉磚、挖煤、撿垃圾,做電工、焊工、業務員,從安徽到河南,終於遇到好心人把他送進武術學校習武,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曾經的張仁傑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選擇繼續在外“流浪”,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當時他只有一個簡單的夢想:多賺些錢,過上安定的生活。  
  2004年底,20歲的張仁傑從學校畢業後,來到北京當了一名健身教練,月薪不菲。工作之餘,他買了一架照相機學習攝影,別人拍美人美景,而他選的街拍對象卻是北京隨處可見的乞討者和拾荒者。除了拍照,張仁傑總是會掏幾塊錢給他們,或者送些舊衣服。漸漸地,主動找他幫助的人多了起來,張仁傑記着母親的話:對那些有困難的人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他第一次感到無力是面對“小乞丐”王雪萍時。2005年3月,這個在西苑菜市場乞討的女孩出現在張仁傑的鏡頭裏,“兩手像海豚的鰭一樣翻在背後,兩腿畸形無法站立,坐在一個安裝了4個滑輪的木板上”。雪萍的矯正手術費要十幾萬元,張仁傑掏光了所有的積蓄也只是杯水車薪。向很多媒體求助無果後,他把個人博客改成了網站,命名為“感恩中國”,王雪萍大伯拉着她沿街乞討的圖片成了網站的第一個頭條。求助信息發佈了一個月,王雪萍就得到一家慈善機構的救助,成功實施了手術。

  成功救助王雪萍極大地鼓勵了張仁傑,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向他求助,面對多家媒體追蹤報道,這個年僅21歲的小夥子開始迷茫了——他最初只是為了救一個孩子成立起網站,如今卻不得不背負更多的期望,可面對無數期盼的目光,他又無法拒絕。

  他辭去了工作,每天除了接聽網民打來的求助電話,他繼續背着相機、騎自行車,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拍需要救助的病殘流浪乞討人員,晚上回家把照片和文章更新到網站,剩下的三四個小時用來睡眠。

  不久,小楊丹的離去讓張仁傑再一次感到無力和心酸。7歲的小姑娘楊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父親帶着她在五道口橋下乞討籌錢手術。為了兩萬元,張仁傑四處奔走、求助無門,好容易有了希望,卻遇到慈善家罷捐……

  他回憶到那段日子,語氣中滿是痛苦:“我都要把自己抵出去了,但沒有用……”楊丹的手術費幾經周折終於湊齊了,張仁傑按捺不住興奮,撥通了小楊丹姥爺家的電話,通知小楊丹來北京動手術。電話那邊沉默了,説小楊丹昨天晚上心臟病發作,已經死了,在她快要死去的時候,嘴裏還説着張叔叔一定會來救她。

  張仁傑對楊丹的離去至今無法釋懷:“我每年都會一個人悄悄到她的墳前看她,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我後來遇到了和楊丹患同樣病的孩子,我流淚了,但我能預見到(通過捐助)她康復的希望,可是楊丹沒有這個機會了。”

  2006年12月27日,央視“影響2006”節目現場,張仁傑那組跟隨楊丹一家人拍攝的照片獲得了特別獎。當張仁傑手裏拿着獎盃的時候,他哭了,他説這座獎盃裏裝的是一個孩子的生命。

  從此,他拒絕參與慈善類獎項的評選:“所有的獎項和榮譽都是空的。我可以休息幾天去拿這個獎,然後呢?我能多活多少年?如果能,那我去。我活一天做一天,一天我可以整理出多少孩子的資料來,能讓多少個孩子受到資助,我算不過來。”

  “到處都是你的地産” 

  隨着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權威媒體的報道,“感恩中國”網站聲名鵲起,關注的人多了,伸出援手的人也多了。張仁傑開始頻繁地往全國各地跑,去得最多的是西部貧困地區。這些年他行走在貴州、雲南、青海等地區,採訪了大量的貧困家庭、貧困孤殘兒童。除了助學項目之外,他還根據各地的情況設立了米、面、油、床、衣物、書籍、衞生用品等捐助項目。

  “現在每一個偏遠貧困區縣,我們的項目捐助一旦落實就能解決成百上千人的問題。我現在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這上面,這種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感恩中國’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中華兒女》,時間為2011年11月8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張仁傑
  • 安徽
  • 感恩中國
  • 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