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蔡名照:“走轉改”是重塑傳統媒體優勢的有益探索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6日 11: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一年來,中央領導同志親自指導,全國新聞戰線共同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實踐證明,“走轉改”活動是改進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措施,是推動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

  一、“走轉改”展示了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新形象

  在“走轉改”活動中,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各新聞單位積極響應,廣大新聞工作者踴躍參與,活動開展得很有聲勢,很有成效。

  1.新聞作品新風撲面。各新聞單位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采寫了一大批反映實際、生動鮮活的好報道。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每週刊播“走轉改”報道保持在600篇左右,一年來刊發“走轉改”報道總計超過3萬篇,其中人民日報頭版刊發231篇,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217條。《新疆塔縣皮裏村蹲點日記》、《十年治荒山河披綠》、《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基調昂揚向上,內容生動感人,文風清新樸實,充滿生活氣息,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形成如此大的報道規模、涌現如此多的精品佳作,是我國新聞界多年來少有的現象。

  2.隊伍面貌煥然一新。各新聞單位負責同志發揮示範表率作用,&&深入基層、親自采寫報道,成為“走轉改”活動的一道獨特景觀。大批編輯記者深入邊疆村寨、企業社區等調研採訪,親身體驗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感受城鄉生活的巨大變化,加深了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對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的了解,加深了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宣傳工作的方向,隊伍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許多記者深有感觸地説,走不走基層確實不一樣,只有“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才能真正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

  3.廣大受眾積極評價。新聞工作者在“走轉改”活動中,表現出紮實深入的採訪作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有關方面改進工作,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聯絡,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樹立了新聞戰線良好社會形象。一位鄉黨委書記給人民日報寫信説,“一個村莊的故事、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走轉改'走進了人民群眾的心裏,群眾打心眼裏歡迎”。不少地方和中央部委感謝新聞媒體“走轉改”報道對他們工作的支持和推動,表示通過“走轉改”的報道,對新時期的新聞工作、新聞隊伍有了全新的認識。

  二、“走轉改”是創新新聞宣傳的成功實踐

  “走轉改”活動既是對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的繼承弘揚,也是新形勢下黨的新聞工作的重大創新。當前,社會環境、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宣傳工作中不少老辦法、老套路亟須改進。“走轉改”在不同程度上回答了新聞宣傳工作遇到的新問題。

  1.如何搞好正面宣傳?“走轉改”報道中的正面宣傳選題貼近百姓,素材取自基層,內容鮮活生動、文風平實親切,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在“當代雷鋒”郭明義報道中,中央電視臺報道小組與郭明義一同工作生活,採訪報道注重細節,注重情感。新聞聯播連續播出5期《重訪郭明義》,其他時段連續播出6期《郭明義和他的“粉絲”》,全國約有2.8億觀眾在不同時間段收看,節目播出期間,郭明義微博“粉絲”日增20萬。“走轉改”實踐告訴我們,改進創新正面宣傳,關鍵要解決真實可信、吸引人感染人的問題。新聞必須“源於生活、還原生活”,要堅持深入採訪,使正面宣傳有鮮明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真實的場景、生動的細節,讓人們可觸摸、可感受,才能更好地發揮正面宣傳的重要作用。

  2.如何搞好熱點引導?做好熱點引導是新時期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在“走轉改”活動中,許多媒體主動圍繞社會關切,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全面反映各方意見,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去年9月,北京同仁醫院發生傷害醫生事件後,北京日報推出《同仁一日》報道,既反映群眾看病難等現實問題,也客觀呈現醫務工作者的辛勞和愛心,增進了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助於社會各界理性看待醫患問題。“走轉改”實踐告訴我們,有不少社會熱點是由於隔閡、誤解、不信任造成的,對這些熱點的引導,關鍵是有針對性地解決信息溝通問題,既要設身處地反映人們的實際困難和利益訴求,又要講清楚解決問題的現實條件,實事求是地反映有關方面所做的積極努力,通過信息的充分溝通達到情感的相互交流,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信任,才能更好地疏導公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3.如何搞好輿論監督?如何正確開展輿論監督,使輿論監督既促進解決問題,又增進社會和諧,是當前新聞宣傳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面對農民工討薪難問題,今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跟蹤報道四川農民工楊立學艱難討薪曲折歷程,真實反映了農民工生存狀態,深刻揭示了討薪困局背後的利益糾葛,充分反映了政府部門的積極努力,不僅幫助農民工討回了報酬,而且推動了有關部門出臺專門政策措施。“走轉改”實踐告訴我們,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關鍵是立足建設性,監督的選題是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注、現階段有條件解決的問題,監督的依據是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監督的態度是實事求是、與人為善、以理服人,監督的辦法是深入調查研究、反復求證核實、理性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使輿論監督報道積極而又穩妥,有效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走轉改”是重塑傳統媒體優勢的有益探索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格局,受互聯網的衝擊,一些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減弱,發行量和收聽收視率下降。但在“走轉改”活動中,傳統媒體優勢得到凸顯,中央電視臺“走轉改”報道收視率持續上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發行量明顯增長。實踐證明,“走轉改”活動為互聯網環境下重塑傳統媒體優勢探索了有益經驗。

  1.議題設置從群眾中來。設置議題是新聞媒體引導輿論的重要手段。“走轉改”活動中,媒體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捕捉了一大批源於實際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兩年春節前後,各媒體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大型採訪報道,精心策劃了回家的禮物、在崗位、送溫暖等一系列選題,營造了充滿溫情的濃厚節日氛圍。針對家長關注的校車安全等問題,一些媒體推出“開往春天的校車”等系列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討論,推動校車安全標準的提高和管理法規的制定出臺。實踐證明,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要高度重視議題設置,善於把中央精神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堅持從實踐出發、從群眾關注出發,防止主觀主義,防止脫離實際,使新聞宣傳真正切合實際,才能發揮傳統媒體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獨特優勢。

  2.信息傳播要權威完整準確。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虛假信息氾濫等缺陷,為傳統媒體發揮優勢提供了客觀條件。“走轉改”活動中,廣大新聞采編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採訪發佈權威、完整、準確的信息,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在互聯網繁雜的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原事實,還原真相,彰顯出傳統媒體的強大優勢。不久前天津薊縣一商場發生大火,事後謠言四起、眾説紛紜,中央電視臺派出多路記者趕赴現場,用“走轉改”的方式深入採訪,不僅採訪處置部門、目擊群眾,還採訪了謠言製造者、傳播者,對謠言所涉內容逐一探究、逐一核實,在《真相調查》欄目中推出深度報道,還原真相,一錘定音,有效引導了社會輿論。實踐證明,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海量信息的包圍,傳統媒體發揮專業特長,深入新聞現場,紮實調研採訪,以權威的信息發佈、全景式的信息呈現,尊重事實,還原事實,維護事實,才能不斷鞏固傳統媒體的競爭優勢,不斷提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

  3.輿論引導重在解讀事實。網絡時代不缺乏信息,但缺乏對信息的深入解讀。在“走轉改”活動中,許多新聞媒體通過調研採訪,剖析事實、分析背景、闡發緣由、挖掘內涵,以深度解讀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取得良好效果。去年以來,針對房地産宏觀調控、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中央主要媒體深入調研採訪,不僅報道數據、現象,反映新情況新變化,還深入解讀相關背景,全面闡釋政策措施,實事求是剖析原因,理性分析前景走勢,為人們理性認識有關問題提供了多種視角。實踐證明,面對轉型期比較複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面對網絡時代紛繁蕪雜的各類信息和各種觀點,傳統媒體不能止于傳播信息,要深入調查研究,客觀理性分析,加強對現象、信息、事實的解讀,以深度解讀引領社會輿論走向,矯正信息傳播中的失真扭曲現象,這是信息化時代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所在。

  4.加強與受眾的平等交流。不可否認,網絡媒體的互動特性對傳統媒體的傳播姿態構成了嚴峻挑戰,人們喜愛互聯網,很大程度上是喜愛互聯網平等互動的氛圍。“走轉改”活動順應信息化時代傳受交流的新特點,倡導平民視角、平等交流、平實文風,很多報道就像親朋之間的聊天,報道新聞像敘述身邊的故事,報道典型像介紹自己的朋友,親切自然,潤物無聲,克服了一些傳統媒體居高臨下的習慣做派,這是“走轉改”報道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實踐證明,傳統媒體只有放下身段、沉下視角,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進一步拉近與普通受眾的距離,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提高傳統媒體傳播實效。

  四、“走轉改”深化了對中國特色新聞事業的認識

  回顧一年來的“走轉改”活動,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認識。

  1.堅持新聞源於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我們所講的實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走轉改”報道之所以受到廣泛歡迎,最根本原因在於通過基層實際、群眾感受深刻反映了我國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示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的整體風貌,順應了人民渴望國家富強、生活幸福的美好願景。這充分説明,新聞必須建立在實踐基礎上,既要把握新聞的具體真實、微觀真實,又要從整體上、本質上、發展趨勢上體現宏觀真實,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

  2.堅持新聞為社會發展服務。“走轉改”活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西方國家不可能開展,原因是中西媒體定位不同、記者角色不同。在我國,新聞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聞工作者不僅是社會發展進程的觀察者、記錄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參與者、推動者。因此,新聞媒體決不能游離于社會發展之外、淩駕於人民群眾之上,成為什麼“第四權力”、“無冕之王”。我們必須擺正新聞工作的角色定位,堅持新聞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才能正確履行新聞工作的職責使命、實現新聞工作者的真正價值。

  3.堅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主體。在“走轉改”活動中,廣大媒體聚焦普通群眾、百姓生活,把鏡頭話筒對準群眾,把版面時段留給群眾,一大批反映基層實際和普通群眾的新聞報道登上報紙頭版、新聞聯播。把人民作為報道的主體,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要求,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更加牢固地樹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理念,堅持人民至上、勿忘人民的價值追求,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服務對象,始終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新聞宣傳成效的最高標準。

  4.堅持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在“走轉改”活動中,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深入群眾,感知冷暖、傾聽心聲,深化了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能不能以深厚的感情對待人民群眾,能不能以高度的自覺服務人民群眾,是新聞工作作風、文風的根本問題。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媒體不能成為漂在水面的浮萍,記者不能成為淩駕於群眾之上的貴族,否則新聞工作的立場、作風、態度就會發生根本改變,黨的新聞事業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改變。

  “走轉改”實踐帶給我們的這些啟示一脈相承、相互貫通,體現了黨的新聞事業的本質要求,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和時代特徵,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走轉改”活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部署,完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安排,推動活動向深度廣度拓展,不斷開創新聞宣傳工作新局面。第一,要認真組織開展“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近期,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將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開展“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形成主題宣傳熱潮。要把這次主題採訪活動作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走轉改”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全面檢驗,集中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響的報道,確保活動形成聲勢、取得實效。第二,把“走轉改”要求全面落實到日常宣傳報道中。要繼續花大力氣辦好“走轉改”專題專欄,保持報道力度和規模。要把“走轉改”要求融入新聞采編全過程,反映到媒體的所有版面時段。要提升“走轉改”報道的思想內涵,善於抓住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切的重大問題,深入分析研究,以小見大、以事喻理,使新聞報道更加厚重、更加深刻。要更好地適應群眾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的新變化,改進報道方式,豐富報道內容,切實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建立完善“走轉改”長效機制。要進一步健全基層調研採訪制度,對新聞單位負責人、編輯記者、新入職人員到一線蹲點調研、採訪報道、駐點培訓等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健全版面時段保障機制,確保“走轉改”報道在重要版面和黃金時段刊播。進一步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增加“走轉改”報道在編輯記者績效考核中的權重,加大對“走轉改”活動中表現突出的編輯記者和優秀作品的表彰力度。第四,加強“走轉改”理論總結和成果推廣。結合“走轉改”的豐富實踐,認真組織開展理論研討活動,不斷豐富深化對“走轉改”的理性認識,不斷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推動“走轉改”成果走進課堂,要把新聞單位、高校新聞院係雙向挂職交流與“走轉改”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新聞工作者理論素養,提升高校教師新聞實踐能力,推動新聞宣傳和新聞教育不斷上臺階上水平。

熱詞:

  • 走轉改
  • 新聞戰線
  • 新聞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