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鑄就中國舞臺新輝煌——我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綜述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4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9月12日,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精心排演的話劇《郭明義》在國家大劇院亮相。郭明義看似平凡卻充滿大愛的行為通過話劇的形式昇華在舞臺上,打濕了觀眾的衣襟。這是正在北京舉辦的“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數百部劇目的一部。

  就在6月28日,作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文藝院團之一,成立61年的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剛剛改製成為“有限公司”,在瀋陽揭牌成立,這也標誌著遼寧省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全面完成。事實上在此次參加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的97家院團中,類似的已經完成轉企改制的院團達64家,佔比達66%,顯示出改轉制院團蓬勃的生命力。

  數年攻堅不尋常。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文化系統推動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循序漸進,一步步攻堅克難,終於圓滿完成了既定的任務。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文化系統承擔改革任務的2102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2061家完成改革任務,完成率超過98%。在已完成改革任務的院團中,轉企改制院團1249家,佔比61%;撤銷院團435家,佔比21%;劃轉院團377家,佔比18%。雜技、話劇、歌舞類院團基本實現全行業轉企改制。這份亮麗的成績單為國有文藝院團下一步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院團體制格局發生根本變化

  轉企改制,被視作文化體制改革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涉及面廣,影響量大,更牽涉數量眾多文化人的身份之變。 “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絕不是財政養不養得起的問題,而是要通過改革,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體制機制建設好。”曾經寫過厚厚一本粵劇發展史的余勇,現在是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已習慣了身份之變。目前廣東的粵劇市場空前繁榮,他所在粵劇團不但走進了學校和社區,在港澳臺和東南亞的演出也排得滿滿的。

  細看來時路,國有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09年7月,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於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改革逐步向縱深拓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於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改革進入攻堅克難、全面推進新階段。

  上海大學從事文化政策研究的陳鳴教授認為,轉企改制是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文化部根據國有院團的不同情況制定了“轉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銷一批、劃轉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徑,使院團改革沒有走大家擔心的“一刀切”的老路子,也消除了大家“不會改”的茫然情緒,大大減少了改革帶來的陣痛。

  哪有改革哪就有新氣象。2009年12月,河北省組建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優化人員隊伍結構,解聘32名冗余人員,從藝術學校新招入39名演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採用新型收入分配製度,實行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公司現有100余名員工,資産2000萬元,營業收入達1500萬元,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黃金髮展期。

  通過改革,全國的演藝企業資源整合力度加大,國有骨幹演藝企業不斷涌現。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遼寧、江蘇、上海等14個省(區、市)組建的省級演藝集團公司,成為演藝市場的中堅力量,其中多家實現註冊資本或年收入超億元。演藝院線同樣發展迅速,中演和保利兩大全國性的院線極大地整合了國內的演出資源。可以説,院團改革使中國演藝業的舊有格局完全打破,一個面向市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富有競爭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獲得充分的政策支持

  8月14日,江西省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支持轉企後國有文藝院團發展的暫行辦法》,在加大財政投入、稅收優惠、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對轉制院團的扶持力度。省財政每年安排600萬元文藝創作與繁榮專項資金,從省級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500萬元“五個一工程”資助經費,重點扶持轉制院團藝術創作和生産。轉制院團在國家規定的期限內,免徵企業所得稅;對其自用房産免徵房産稅等。

  其實江西的這些優惠政策並不是特例。國有文藝院團底子薄、基礎差、包袱重,如果不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投入保障,轉制後不僅缺少發展的基礎,甚至難以在市場中生存和立足。目前山西、安徽、四川、重慶、江西、遼寧等16個省(區、市)已出臺23個省級專項政策,對率先轉企改制的院團給予傾斜,幫助其優先獲得發展資源,儘快做大做強。在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就聯合下發的《關於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把完善和落實政策作為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務求實現“早改早受益、早改早發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再次聯合下發《關於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 強調中央已經出臺的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適用於轉制文藝院團。

  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江蘇採取無償劃撥、免費使用和低價租用等形式,為院團提供演出場地。四川投入10個億,整合資源,在天府新區新建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和四川演藝中心,包括建設1800座的現代劇場、800座的音樂廳、500座的曲藝小劇場,用於支持改制院團。山西、安徽等省也基本實現了“一團一場”的保障制度。

  “目前中央和地方共出臺了近40個與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相關的配套政策,各級財政對文藝院團的投入也大幅增加。比如這些年政府公共文化採購的力度不斷加大,而轉企改制的院團則是政府文化採購的主力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明説。

  藝術生産叫好又叫座

  在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之前,許多重點排演的節目只重視評獎,獲獎之後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有的節目只有專家欣賞,觀眾和市場不買賬。文藝院團改革之初,文化部便對評價和激勵機制進行了改革。比如文華獎的評獎規則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規定除崑曲、歌劇、舞劇外,其他類別的劇目均需演出百場以上才有資格參與評選。

  在新型評價機制的引導下,2011年全國文藝院團演出場次達155萬場次,比2008年增長71.2%;演出收入達52.8億元,比2008年增長157%。各級國有文藝院團打造出《復興之路》、《夢回長安》、《花木蘭》等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能否直面市場成為轉制院團的試金石。去上海的中外遊客很少有人沒看過《時空之旅》。上海時空之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中國傳統的雜技藝術為基礎,運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充滿驚奇和魔幻的神奇效果,打造出一場視覺盛宴。2005年以來,《時空之旅》已演出2070多場,觀眾達21萬人次,實現演出收入2.1億元。

  轉制院團正在成為文化走出去的有生力量。提起雲南,我們就會想到《雲南映象》、《麗水金沙》、《夢幻騰衝》等一批非常有影響力的演出精品,現在一齣《吳哥的微笑》又成為我國國有文藝院團首個在國外駐場演出的節目。這部以柬埔寨的歷史文化為背景的“中國製造”,在柬埔寨演出近500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42萬餘人次,已經成為雲南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

  從昨天的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到今天的輕舟已過萬重山,國有文藝院團的改革正在鑄就中國舞臺的新輝煌。然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只是改革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實踐證明,只有徹底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下決心破除舊有體制機制的束縛,國有文藝院團才能産生內生動力,激發活力與創造力,不斷開創改革發展的新局面。”文化部部長蔡武説。

熱詞:

  • 轉企改制
  • 新局面
  • 科學發展
  • 新階段
  • 國有